APP下载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拓展生成性资源

2022-06-02倪春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词句探究语言

倪春花

语文生成性资源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学生、文本互动产生的新问题、新思维、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将它们融入教学中组织与之相关的新活动。这样能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灵活组织适合学生参加的活动,在特定的动态环境中合理结合偶发资源展开教学。教师若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就要结合相关主题把握住各种生成资源,让课堂变得鲜活而生动。

一、激疑布惑,点燃智慧

若要有效开发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艺术,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促使学生点燃智慧之火。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既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问题设计又不能太难。此外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

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其自主探究作品的词句之妙。“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字,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是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思考角度,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让学生将作品中的“的”字找出来,然后连带其前后的词句一起分析,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绝大多数的“的”都是定语标志词,前面跟的基本是形容词,如“苍茫的月下、脉脉的流水”等。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作者如何描摹事物。学生发现作者将“的”插入其中之后,实词之间的紧密性不那么强,诵读的时候更容易读出节奏感,给人舒缓的感觉,符合文章的意境。此外用了“的”还能让人注意到前面的形容词,能强调文章的描写性。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在学生心中产生困惑的时候提出问题,起到激疑布惑的效果,把握住知识的关键处和学生的思维点。这样才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结合语言运用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想象,自主展开读写综合活动。

二、授人以“欲”,引导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但这还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必须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授人以“欲”,唤醒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渴求,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哪些语言应用问题有兴趣,然后沿着这个方向提出问题。

在教授《祝福》的时候,教师尝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展示鲁迅创作《祝福》过程中的几处修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修改前后的文字有何不一样,思考作者为何要如此修改作品。如“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这一句的原文应该是“她没有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将“没有”改成“未必”,有什么特殊的意图。学生首先从字义上入手探究,认为“未必”的语气不如“没有”那么肯定,这样表现出这是猜测的话语。此后教师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品味,看看还能感受到什么。如有学生认为:“‘我’对祥林嫂还是带有同情心的,所以用‘未必’表示还有余地,有一种淡淡的感叹意味。”

从“授人以渔”到“授人以‘欲’”,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掌握了语言应用的方法,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建立起探究、学习、发现、创造的乐趣。当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探究方向,他们便能自主解决各种问题。

三、点拨迷津,激活共鸣

学者徐锡扬认为课堂教学的点拨之道并非“急风骤雨”,而是要在学生的心头“滑过一丝丝的涟漪”,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注意掌握好点拨的时机,在学生似懂非懂的时候进行点拨。此外还要注意适当性,要注意用精练的语言进行点拨,避免直接揭露谜底,而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自主分析。

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在秋天,北京有很多很美的风景,比如香山红叶之类的,为何作者不写它们,而是写一间‘破屋’,写院子里的牵牛花、秋草之类寻常能见到的事物呢?这样写并不能突显出北京秋天的独特之处。”结合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词句展开分析,思考:“牵牛花有很多种颜色,为何作者只喜欢蓝、白、紫等几种?整篇文章的色调给人什么感觉?”学生经过思考,有所感悟,发现作者用的字词都主要展现冷色调,给人悲凉的感觉。如果写香山红叶的话,自然无法体现出这种情感。牵牛花寻常可见,反而渲染了一种闲适的感觉,这也是其他景物所不具有的。由此学生和作者形成了共鸣,认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离群索居的孤独和内心的苦闷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句式,看看作者是喜欢选择一般的常用句式,还是喜欢用变体句,有没有特殊的含义。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逐步破解谜团,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巧妙之处。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状态,当他们出现困惑的表情时就要加以引导。教师还可以借题发挥,当学生提出大家共同困惑的问题时就要加以利用,用旁敲侧击、启发诱导等方法促使学生活跃起来,自主参与到学习中。

四、因势利导,转化情感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做到这一点,要结合事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引导,起到循循善诱的效果。要分析学生的思维处于怎样的状态,是有一定的跳跃性,还是陷入了僵局,又或者比较凌乱。若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则能更好地突破思维障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琵琶行》的语言十分有特点,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形容音乐声的词句,然后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如何体现出音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分析学生的学情,看看他们的思考角度是否有偏差,并要因势利导。如有学生认为音乐性必然和韵律有关,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分析。此时教师就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其思考:“作者为何要将大珠小珠放在一起呢?‘间关、幽咽’等词语是什么意思,它们在韵律上具有什么特点?‘嘈嘈切切错杂弹’一句中哪个词语让你觉得独有韵味?”这些问题让学生找到了体现音韵美的地方,作者运用了重叠、双声叠韵等词语展现出了音乐性。此时教师又尝试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积极情绪,自主寻找文章中的其他词句,看看作者如何用拟声、拟态的方法表现音乐美。

因势利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能让学生消除困扰,解除思维障碍,找到探究的思维点,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自然地进行下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师积极展开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开发各种生成性资源,才能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还给学生焕发出生命活力。若要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教师就要合理把握住生成资源,避免学习过程变成被动接受,转而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生发出奇思妙想,进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中。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词句探究语言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