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策略研究浅析

2022-06-02杨怡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设深度文本

杨怡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其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更多源于学生内心的主动学习,属于无外在监督学习的一种,与被动学习有着根本的区别。从其效果来看,深度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激励他们持续学习下去,并且能够从中主动习得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深度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一、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助力深度学习开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虽也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却是教师在主导,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学习,最终出现“一听就会,一讲就错”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浅层状态。只有进入深度学习,才能最终助力学生知识内化。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内容,通过情境创设、平台搭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等等。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逐步引导深度学习开展,让他们学会学习。

明确探究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而要明确探究内容、方法与策略。如《背影》一文,可以围绕作者“流泪”这一话题进行探究。通过表格方式,明确文中几次流泪、对应内容、当时作者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围绕“流泪”探究中初探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矛盾,研读父亲内心的不堪,以及在儿子面前所展示的强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不仅了解到借助表格阅读的策略,而且还初步明确了文本思想,实现了与作者情感的深度对话。

推进科学分组。当前不少老师在课堂中也推进小组合作探究,但具体到每个小组合作中,发现大多是由一两个较为拔尖的学生在“把持”着,小组气氛较为压抑,其他小组成员无法进行充分讨论。究其原因,还在于不少老师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分组。而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进行充分讨论,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以期达成共识,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组间异质,组内同质”。这样便于消除组内等级,让小组成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合作探究。

突出成果分享。针对小组合作,进行成果分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成果分享一方面可以督促小组真探究,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目的。针对《背影》一文中“流泪”进行探究,有小组有感情朗读了作者流泪片段,有小组展示了表达探究成果,也有小组交流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多元探究,多向成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推促深度学习有序进行。

二、创设生本对话场景,探索深度学习路径

万丈高楼平地起,深度学习也是从浅层学习开始的。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多一个“悟”字。没有“悟”,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说读写,机械地理解识记;而有了“悟”字,却能融会贯通,将语文知识与技能内化,提高语文素养。换句话说,学生学会了“悟”,也就是找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路径。

如《春》这篇课文,该文语言较为细腻优美,不仅写出了从早春到晚春的推进过程,而且还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美好遐想。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话,在浅层学习上,也许仅要理解其修辞表达手法;但对于深度学习来说,却不能局限于字面,而要帮助学生构建春天景色,引导他们借助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大胆想象春天到來后山是什么样子,水是什么样子,太阳又是怎样。并且通过引导比较春天前后山、水和太阳之间差别,以此勾勒出“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春天景象。这样通过步步引导学生“悟”进行深度学习,充分实现了与作者多元对话。

由此可见,“悟”不是单纯的想象,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有可能,还需要教师借助挂图、音乐、视频等形式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深度想象。比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一句,点出了春雨的特点。“最寻常”“可别恼”等词语中所蕴含的情感,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识记,更多的还是“悟”。在“悟”中,学生实现了与作者、文本乃至编者的深度对话;在“悟”中,学生不仅对文本内容、主题进行了重构,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生成新的理解。这样不仅充分践行了教材只是例子作用,而且还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创造了条件。而要实现“悟”,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在课中积极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与文本多元对话,并且推促他们思维逐步深入,在助推课堂生成精彩的同时,找到一条深度学习的捷径。

三、丰富学习情感体验,提升深度学习质效

研读文本,就必须深入对话,纵深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尽可能借助文本内容,通过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等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推促深度学习进行的同时,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培育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对于于勒,有学生认为他很可怜,但很有骨气,即便自己落魄也不愿回家;也有学生认为于勒很善良,是个有良知的人;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菲力普夫妇非常自私。学生这些观点,说明学生都是经过思考的,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教师需要的是肯定,是尊重。另外,针对一些不符合主流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于勒不值得可怜,欺骗菲利普夫妇,这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亲情,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他乡遇到亲人,哪怕不是亲人,即便是熟人会怎样,并与菲力普夫妇做法进行对比,从中理解文本内容,在准确把握文本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推促深度学习持续开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想把文本蕴含情感传递给学生,首先教师要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其次,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酝酿自己的情感,然后在教学中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以期让学生在情感中得到感染;最后,教师还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活体验,继而推促他们自己去理解内化,实现与作者、文本进行情感共鸣,推促深度学习进行。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相对而言,小学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初中却立足于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内化。只有将其合二为一,才能为学生高中乃至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情境,主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助力深度学习持续开展,在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创设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