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思辨课堂,传承经典文言

2022-06-02彭昀蕾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思维能力

彭昀蕾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好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推动学生的深度的文言学习呢?

一、在情境中读懂文言

李吉林老师作为国内情境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先驱,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归纳为“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在文言文中采用情境教学,是以文言文中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根据不同文言文的特点创设符合文章特性的情境,既能从感性上呼唤学生的积极情感,又能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诫子书》这一篇理性和感性相融的文言短篇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创设文言情境,首先就要呼唤生活经验。文言文本身与学生的生活有所脱节,而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将脱节的文字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去发现情境。在这堂课中,老师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内涵,从名字这一个小小的契机切入,贴近学生生活,降低文言学习的难度。

从名字这一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围绕这一契机来设计整堂课的任务清单,使得学生都能围绕同一个情境不断走向深入。课堂上,设计这样几个环节。第一,请你结合文本,用文中的一个字给诸葛亮的儿子起名字。这实际上是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第二,请再次结合文本和你找到的这个名,再找一个词为诸葛亮的儿子起一个字。这里其实是对文中字词的巩固和深化。最后,请从这些名和字当中找出最好的一组作为诸葛亮儿子的名和字。这一环节就是借助文本梳理全文说理的层次和顺序。

巧妙安排学生的身份,是创设情境的又一重要手段,而恰当的身份安排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作为诸葛亮的亲朋好友来帮助诸葛亮给儿子起名字,这样的身份“并不是文中人物的复制或再现,而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定的一个基于文言文又脱离文言文的身份,来审视、评价所要学习的文言文中的人、事、物。这样独特的身份安排,既引导学生沉浸到情境中去,又给学生的理解和自我表达留足了空间。

二、在思辨中读透文言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仅指向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指向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的思维能力,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探究与认知能力,包含发现力、批判力、解决力等,参与、支配着人的一切智力活动,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需要质疑和提问。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中,学生提出“静”字,解释为“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学生对此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即与“动”相对的一种状态。但是在《诫子书》中,这一“静”字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更多指向内心不受干扰、不受诱惑的状态。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种内心的状态,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事例来辅助理解。例如学生讲到的自己下课不受同学干扰,居里夫人读书专注是一种不受干扰的“静”,还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拒不降元更是一种不受利诱的“静”。通过几个事例的思考,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更深的层面。

思辨力是高阶思维能力。思辨力的发展除了思考,更多指向“辨”。因此,在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在課堂中,有同学提出“险躁”也可以作为诸葛亮儿子的字,尽管这个词语是反面的意思,但是可以不要急于反驳学生的“曲解”,而是借势引导。

生:我找的名是“静”,字是“险躁”。因为“险躁”的意思是轻薄浮躁,它的意思是与宁静相对的。

师:这个同学太厉害了!我估计其他同学都想不到。这个同学起的名字有什么奥妙?我提醒一下大家,西汉有一位大将,他的名字叫“霍去病”,什么叫“去病”?

生:就是希望他健康。

师:那为什么不叫霍健康,而叫去病呢?

生:去病就是不要生病,从反面来说的。

师:你太棒了!请同学们记住了!其他同学的“广才”“淡泊”都是从正面来起名字的,而刚才那名同学说“险躁”,其实就是从反面来起名字的。从反面起名字,却要表示一个正面的意思,我们只要加一个否定词。

教师借用古代“霍去病”的名字,点明这个名字也是从反面来取的,只不过前面加上了一个否定词,就变成了正面的意思。学生在这样的逆向思维中也获得了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课堂的活力。

三、在文化中读深文言

积累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文言文的语文课堂,它还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这是其他课堂所不可比的。王荣生老师曾经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中指出,文言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仅仅落实到文字、文章的教学,怕是不能全面体现文言文的特点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结合文言、文章,但最终的落点应该指向“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根基,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万不可忽略文字的巨大功效。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字,可以引入《说文解字》中“静”的解释,加上“静”的古文写法,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加深对这个字内涵的理解,从而体悟到文中所说的“静”是一种精神,指的是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坚持自己的初心本色的精神品质。能够达到这一精神层面的理解,学生对全文的学习也就比单纯背出“静”的意思深入了许多。

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文章的结构、格式、写作技巧等无不是古人的匠心独运。在课堂一开始,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文言文注重朗读,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精神风貌。借助断句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更好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在断句朗读中,提示学生关注句式和字词,抓住文本中对仗的句式,把握“夫”“也”等句首、句末的字词,无形中是对中国古人写文章用字用句文化的一种渗透。

文言文阅读中,除了文言知识与传统文化的链接之外,还应注意文章内容本身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例如在初步了解“静”的内涵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英勇牺牲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拓宽文言文的文化边沿,用这些相关的历史进一步辅助对文章的理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增添了课堂的厚度与深度,同时让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可谓不是一种良好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

文言文本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既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要考虑结合新时代的文化、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在这种新与旧的交替与激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许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思维能力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