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荡漾智慧的涟漪,闪耀思维的光芒

2022-06-02吴佳铃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辨性古文情感

吴佳铃

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初中生学习小古文,一方面是为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初中语文小古文教学存在以下误区。个别教师在授课小古文的過程中只是为了教而教,当学生了解了相关小古文的核心思想及汉译之后便算完成教学,至于学生是否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思想体验,几乎很少思考。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的牵引,教师说什么便是什么,学生很少主动询问,主动提出质疑,导致小古文教学成为单纯的灌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思辨性阅读”的理念融入小古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并赋予他们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的契机,不但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融入小古文学习,而且还能优化他们的思想情感与品德素养。那么,如何将思辨性阅读与小古文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三个角度出发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从赏析入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在对小古文的赏析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我们直接将一段话拿出来供学生思考,会不会有效果呢?或许会,但问题在于单方面的阅读文字缺乏代入感,往往会让学生摸不到问题的关键。从赏析入手阅读小古文,不但有利于激起他们的思辨意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小古文学习形成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

以统编初中语文小古文《论语》为例。谈起“之乎者也”,哪怕是一些成年人都会打瞌睡,何况是初出茅庐的初中生呢!因此,在导入新课期间,我们首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论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目睹古时学堂教育的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先生的引导下,朗朗诵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视听结合的影响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随后,有的学生开始低声跟着默念。而在这个基础上,我问学生:“在聆听这段诵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哪些感受呢?”学生答道:“感觉很押韵,文绉绉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只是感觉押韵吗?同学们是否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呢?”

当然,由于初中生的国学功底较浅,他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和视频画面进行互动。例如,当视频中的先生说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时,我们可以顺势暂停视频,然后充当旁白,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说出它的意思。至此,学生明白了: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哪怕是已经学会了,也会反复地思考,反复地温习知识,因为这样往往会在旧的知识中捕捉到新的知识。正因为老师具有这个好习惯,所以懂得多,才会成为大家的老师。

当学生说出这番话时,恰恰是他们的思维之火燃烧得最剧烈的时刻,我们可以顺势“火上浇油”,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例如我询问学生:“虽说温故而知新,但是如何‘温故’才能‘知新’呢?”由此,间接启迪学生对复习方法的理解,并将课堂成功地还给学生。

为了烘托课堂的氛围,缓解学生的疲劳和压力,我们还可以在播放视频情境的基础上搭配古香古色的音乐,如古筝、扬琴等。这不但可以更好地塑造国学教育的氛围,还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以思辨入境,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如果说烘托情境,塑造赏析氛围是小古文教学的前奏,那么“思辨”便是课堂的主旋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当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形成了浓厚的好奇心,并成功激活了思辨意识之后,我们可以顺势开展宽松有趣的思辨活动,以此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思维与思维之间的激烈碰撞,学生将会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会。

例如《论语》中的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学习这一句的时候,通过初步的翻译,学生大致了解了字里行间传达的意思和理念。那么,学生是否完全信奉这个理念,或者说当他们看到这番话的时候是否心存自己的想法呢?针对这个猜想,我开展了课堂思辨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生1:古人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便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是一种修养。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上,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我,却还在背后说我的坏话,难道我还要忍耐吗?如果我不站出来表明态度,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在他的渲染下误解我?

生2:我觉得这番话阐述的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正所谓君子心怀仁德,通达大义,积极进取,学习反省。如果别人不理解我,那我更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令对方产生了误解。与其盲目反击,不如提升自我,这才是君子。而且,我们生存在世不能为了他人的评价而活,而是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也只有事实才是终止流言蜚语的最佳手段!

在学生阐述个人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添油加醋”,以此引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时,他们的思维会高速运转,并想尽一切方法来说服竞争对手。而在不知不觉间,随着学生想到的、接触到的越来越多,他们的才识与思想情操也会变得越加广博、深厚。

例如在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番话时,学生展开以下辩论。

生1:我不太理解,如果对方是一个坏人,难道我也要向他学习吗?

生2:我们不能单纯地因为人品而否认一个人的才华,有的人崇洋媚外,但是他的知识确实很深厚,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他肯于吃苦学习的决心和毅力;有的人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却拥有一腔热血,爱国爱家,我们要学习这类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

随着课堂辩论渐入佳境,学生对小古文的认知与理解会更上一层楼。此时他们将会摆脱书面文字的桎梏,自觉地从现实层面出发分析问题。如此一来,不但能让小古文中的思想观念真正地注入他们的内心之中,同时也会让他们自觉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当然,由于初中生的认知局限和年龄性格特点,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互不服输的僵持场面。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为学生总结观点,并循序渐进地解放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这样一来,不但能让思辨性阅读的价值和功能得以呈现,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解决学生内心中的困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索引相关的国学辩论视频、讲座视频等供学生观赏,让学生了解专家学者对古文中的观点和理念是如何解读的。而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随后,我们可以及时要求他们将新生的想法进行笔录,便于他们后期查阅,同时这些信息也会成为他们日后写作的素材。

三、用锤炼入情,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流传千古的经典小古文中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辉,因此,小古文教学既要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又要引导学生体察作者的情感意蕴,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也是一个情感参与并不断丰富的过程,由此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初中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对外在的世界充满好奇,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小古文教学必须适切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情感切入,加强情感引导,着力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真正地发生。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经典小古文携带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学生在学习过程潜移默化受到民族文化的精神熏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相机诱导,着意激发和锤炼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加强他们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小古文因其短小,所以方便记诵,既便于教师的教,也方便学生的学,但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不能充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小古文教学不仅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需要挑选文质兼美的篇章,并增加容量,由单篇教学,走向群文教学,让学生在祖国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中,充分领略民族母语的丰富多彩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国家统编教材的权威性,小古文更多地是作为课外的阅读材料,体现课内和课外的结合,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思想情感锤炼的契机,让他们在反复的学习体验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初中生的小古文自学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古文注释类作品,逐步引导他们从碎片化学习走向系统化学习。为了让学生通过小古文的阅读,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我们还可以为他们推荐《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作品。这类半文半白的作品不但符合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同时内涵丰富,能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久而久之,不但可以全面拓展学生的认知面,同时还能让他们对古文形成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其以后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鲁迅先生说汉语有三美:形美、韵美、意美。这在古代文学经典中得到充分体现,文学经典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许多小古文都选自古代经典作品,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语的丰富优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有重要作用。同时,小古文语言注重炼字炼句,对于学生语言的锤炼、文化底蕴的充实,也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学生不但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代文化、作家的思想情感,而且可以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品读,在比较中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逐步养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在指导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审读并积极撰写读后感,将个人的理解、质疑和独到的发现详细地书写下来,推动阅读向写作转化,升华学生思想情感的体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是传承并发扬古老文化与思想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关键所在。开发思辨性阅读模式,优化小古文教学过程,赋予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契机,能让学生变得爱读、爱问、爱说和爱想。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小古文中的思想情操真正地贯彻在学生的脑海中,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秉持正确的信念与准则,同时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国学探索之旅提供重要的帮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思辨性阅读模式,找到合理的切入口,将其贯穿在小古文教學的始末,以此迎来国学教育的春天。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思辨性古文情感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称象
情感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