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娃娃抓起

2022-05-31张增明

家长 2022年13期
关键词:陌生人交流家长

□张增明

频频跳槽竟是社交障碍惹的祸

邻居家儿子宁,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三年换了六个工作,现在又辞职了。

宁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大型国企,工资待遇可观。可因为工作出了一点错,他觉得主管对他不依不饶、深揭猛批,宁一气之下就离了职。

宁的第二份工作在一家企业做销售,时间更短,因为他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尊严——“低三下四”地去迎合客户。

宁其他几份工作待遇也都很好,但他不是忍受不了领导的“颐指气使”,就是讨厌同事间的“尔虞我诈”,每个工作都干不长。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世上还是好人多,当一个人眼里都是“坏人”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到底是周围的人“都坏”,还是自己出了问题……

实际上,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对工作不适应,而是对人际关系不适应,换句话说,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在新环境中与新同事尽快构建起和谐的交流、交往、互助、合作关系。

当下,像宁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学历不低,能力不差,但却频频跳槽,而后引发心情抑郁,最后甚至不愿再出门工作,宅在家里啃老……他们每个人具体原因虽然千差万别,但人际交往能力差却是普遍问题。

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

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与他人交流交往,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个人不仅要具有超强的技术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与人合作,互助共赢,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个人交际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具体到人际交往能力,刚出生的小孩就是一张白纸。因为孩子出生前“从没见过人”,交往能力完全是后天养成的。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在唤起他人的注意,人们对其的回应,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所以,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从生理学上说,2岁的孩子开始说话、走路,与周围人交流范围逐渐扩大;从心理学上说,他们对人的语言、行为等感知力增强,开始进入人际交往敏感期。这个时候,家长的行为与引导将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有不少家长从卫生、安全等方面出发,不相信外人,不愿意让外人接触孩子、抱孩子、哄孩子等,这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将孩子的交际限制在自家人的小圈子里,极易让孩子形成腼腆、胆小、不愿甚至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内向性格。所以,家长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因为爱孩子就保护过度,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认识人、接触人,多与人交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在6 岁左右就会成形,而后虽有改变,大格局却是“成舟之木”。也就是说,2—6岁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每个家长一定要重视。

人际交往能力要在与人交往中提升

想要掌握游泳的本领只能在水中不断练习,同样,一个人的交往能力也唯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提升。

幼儿阶段,家长要让孩子多见人;稍大一点,要带孩子经常到人多的地方玩,如小区广场、公园、游乐场等,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人,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龄人一块玩耍、游戏;上学后,家长不要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关注其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用心倾听孩子在学校发生的有趣故事;双休日或假日,要让孩子多与同学、朋友一起玩。除此之外,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会孩子“识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非让他们无原则地“见人”就交,一定要告诫孩子,交友要慎重,不要随意与陌生人说话。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见到的人,多是随家长见到的人,如亲戚、朋友、邻居、老师、同学等。第一次见面时,大人要给他们及时、全面的介绍,让孩子认识他们,知道他们是亲人、好人,与他们交往是安全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领他们到社会上去,如商场、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说话,遇到问题可以找警察或穿制服的叔叔、阿姨帮忙。如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识人”意识,让他们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什么人可以交往,什么人应该交往,什么人必须交往。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人不可随便交往,什么人要谨慎交往,从而防止他们上当受骗。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内向”标签。孩子见到陌生人,会有一个认识过程,要在心中确认后才会与之交往,比如打招呼。而不少家长往往缺乏耐心,一见面就会让孩子喊姨叫叔,孩子稍有迟疑,家长就会替孩子道歉:“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这会让孩子心里不痛快,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干脆就认可了这个“标签”,懒得再与人打招呼了。

还有不少家长与孩子同场时,习惯于替孩子答话。笔者一次开车到外地,想问一下路,看到路边有两个人,便停下车。正对车窗的是一个穿校服的中学生。我说:“同学你好,到南关中学怎么走?”小伙子嘴唇翘动刚想开口,他身边的中年妇女却抢着回答:“南关中学啊,从这里左拐,再往前500 米就到了!”这时,我看到那个中学生满脸的尴尬和失望,不难猜测,旁边那个“好说话”的肯定是他妈。

日常生活中,常遇到这样带孩子的家长,别人明明是在问孩子,想与孩子交流,家长却唯恐孩子“不会说话”“说不好话”,于是就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因此,很多孩子不是人际交往能力差,而是被家长剥夺了交往的权利。

尊重、宽容与感恩是开启人际交往大门的三把金钥匙。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人交往时,一个人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那他必定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理解。人人都有自尊,尊重他人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牙和舌头是一家,有时也会“打架”,人与人交往,有点摩擦和矛盾也是常事。如果是无意或非原则性问题,我们应该“宰相肚中能撑船”,体谅、宽容他人。反之,凡事斤斤计较、求全责备,是难以交到朋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宽容是人际交往的“黏合剂”。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离不开他人的相助,一物一事一伸手,都要永记在心,知恩图报才会赢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才会使自己和他人关系永葆“青春”。反过来,自己也当心存善良、竭尽全力、助人为乐,这是一个人社交关系的源头活水。

尊重、宽容与感恩是开启人际交往大门的三把钥匙,谁握住了它们,谁就会在团队里、在集体中、在社会上如鱼得水。

猜你喜欢

陌生人交流家长
如此交流,太暖!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交流平台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