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建构策略与社会功能探微

2022-05-30柴云超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0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社会功能

柴云超

[摘要]文博类综艺节目作为传统文博资源与电视综艺形式有机融合的产物,不仅有效提升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格调质感,而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国国宝大会》是一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的文博知识竞答节目,其通过将国宝作为历史记忆的媒介、竞赛作为知识传递的形式、陈情作为文化叙事的关键等建构策略,除了具备综艺娱乐功能,还能普及文物知识、建构历史认同和推动文化传播等,为文博类综艺节目实現传播效果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提供了重要参照。

[关键词]文博类综艺节目;《中国国宝大会》;建构策略;社会功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趋势的反思,兼具历史底蕴与文化趣味的文博类综艺节目逐渐在荧屏上大放异彩,并涌现诸如《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一大批精品爆款节目,引发一阵“文物热”的社会风潮。文博类综艺节目作为传统文博资源与电视综艺形式有机融合的产物,主要是“以博物馆及文物藏品为主题,以考古发现、历史文化等知识为主要内容”[1],并依据不同的节目形式和策划创意将这些文化内容进行综艺化的呈现。2021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并推出的大型文博知识竞答节目《中国国宝大会》,为文博类综艺节目开创了新范式,树立了新标杆。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国宝大会》的建构策略和社会功能,以期为提升我国文博类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与社会效益提供有益启示。

一、《中国国宝大会》的节目建构策略

(一)以“物”为媒:国宝作为历史记忆的媒介

文物作为一种保存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可以 “触发受众心灵深处的记忆开关”[2]。这里所说的记忆,并非孤立的个人记忆,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中国国宝大会》以“从国宝读懂中国”为主题,筛选出一系列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反映中国历史演进和文明成就的国宝级文物,并以这些文物为核心编排节目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宝大会》并未通过实物呈现的方式来满足观众对国宝的观赏需求,而是旨在以答题的方式引导观众关注文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在这里,国宝不仅作为历史见证者,更作为一种媒介,在观众和特定历史记忆之间建立起跨越时空的连接。

具体而言,《中国国宝大会》首期节目中所展示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乃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数千年前“中国”一词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复兴进程,在相互呼应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则在铭文中记载了武王伐纣胜利后祭天告祖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文物铭刻的历史记载使得人们头脑中遥远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历史记忆。国宝作为历史记忆的实物媒介,不仅连接自身所处时代的特定记忆,而且在流传和保护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历史记忆。其中,《中国国宝大会》所重点提到的在金代刊印的《赵城金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离不开八路军和广大民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冒死转运与悉心保护。这也表明,国宝并非固定不变的器物,而是民族记忆的多重载体,它会以媒介的形式融入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和集体记忆。

(二)以“题”增知:竞赛作为知识传递的形式

《中国国宝大会》既未采用《国家宝藏》场景化和演绎化的叙事方式,也未采取《上新了·故宫》以嘉宾实地体验为核心的节目模式,而是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竞赛答题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在知识传播方面的功能。《中国国宝大会》在节目内容上主要划分为选手答题竞赛和专家讲解两部分。其中,在选手答题竞赛方面主要设置了包括“分秒必争”“风云罗盘”“合纵连横”“无界五行”等答题闯关项目,通过个人赛和小组赛等不同竞技形式实行积分淘汰。该节目在选手答题的同时还会插入现场专家对相关题目的点评和对文物历史背景的讲解,通过这一方式,国宝背后的历史及其蕴含的文化知识能够更为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作为一档文博知识竞答节目,《中国国宝大会》为了避免传播的文博专业知识过于学术且缺乏趣味,节目组联合专家学者对竞赛题目做了生活化和趣味化处理,使专业的文博知识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节目以“革故鼎新”的成语典故为题,让选手选出图中与这一历史典故所发生的时代最为接近的鼎。通过此题与专家的讲解,观众不仅能了解到不同时代鼎的形制差异,而且能进一步理解“革故鼎新”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除了讲解历史文化知识,节目还通过设计甲骨文单字与农作物实物图片的匹配题,在介绍汉字发展史的同时,向观众传递与农业相关的生活常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国宝大会》在竞赛题目的设置上并没有局限于单纯地讲解文物知识,也没有刻意追求题目的专业性,而是兼顾多元文化知识的内容与服务大众的面向。毕竟,在《中国国宝大会》节目中“题目的设计不是为了显示答题选手有多么强,而是为了通过题目,引发公众的认知和思考,从而推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对文化自觉的增长以及对文物保护的意识”[3]。

(三)以“情”动人:陈情作为文化叙事的关键

文物除了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内容,还“蕴含着多种可供挖掘的情感意义,因此在解读阐释的过程中,需要有所侧重地对文化内容进行情感赋能。当其中被突出强调的情感意义为社会成员感同身受后,外在的文化内容才能真正转变为内在的文化记忆”[4]。《中国国宝大会》在围绕不同类型的国宝文物设置题目和安排内容时,并未止步于把节目办成一场紧张刺激的文博知识竞赛,其还希望通过构建以国宝为核心的文化叙事,达到让观众“从国宝读懂中国”的终极目标。正是基于文化叙事的需要,《中国国宝大会》没有将深奥的文博知识和珍贵的国宝文物变成冷冰冰的题目与遥不可及的器物,而是通过结合选手个人经历并为文物注入情感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得整个节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由此可见,陈情是《中国国宝大会》进行文化叙事的关键策略。

在选手个人经历方面,《中国国宝大会》的36名选手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年龄、职业也不尽相同,但是上至78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易复刚,下至年仅11岁的小学生初韩,都对国宝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充满热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宝文物和选手的生活距离并不遥远,这也就进一步在节目呈现上拉近了观众与国宝的距离,从而使观众以情感化的视角理解国宝文物对普通人的意义。在文物的情感化叙事方面,《中国国宝大会》所展示的四羊方尊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出土于抗日战争期间,饱经战火洗礼并被日军飞机炸成20多块,新中国成立后才被重新修复并定为特级文物。在這里,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国宝饱含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对自身文化瑰宝的珍视之情。《中国国宝大会》陈情式的文化叙事方式便是通过“重现历史文物在不同年代的历史境遇与时代刻印,阐发其中蕴含的爱国之情与民族大义……将情感融入文化理解的过程”[5]。

二、《中国国宝大会》的社会功能定位

(一)普及文物知识,引领博物馆教育

文博类综艺节目除了具有作为电视综艺的娱乐功能,还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国宝大会》作为一档文博知识竞答综艺节目,相比于《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其在文物知识普及方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传播力。因为无论是依据不同类型的国宝所设置的竞答题目,还是专家对国宝具体而详尽的文化解读,其目的都在于通过选手间紧张激烈的竞答激发观众对国宝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借助专家老师的精彩解读为观众普及文物知识。在文物知识普及方面,每一期《中国国宝大会》都堪比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博讲堂,其采用的竞赛模式使得文物知识的传播并不刻板枯燥,并且“选手—主持人—专家”之间的频频互动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最终在妙趣横生的节目氛围中,其完成对观众普及文物知识的任务,达到良好的知识传播效果。

《中国国宝大会》具有在文物知识普及方面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其通过普及文物知识来提升公众的文博素养,进而激发全社会守护国宝与传承文化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其旨在展现更多“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进而进行社会层面的博物馆教育。所谓“博物馆教育”就是以博物馆为载体向人们“传播知识、价值、文化,以此激发公众积极正面的价值观、道德感和创造力,培育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探索精神”[6]。博物馆教育起源于西方,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获缺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众多,但除了少数较为知名的博物馆,大多数博物馆在知识普及和社会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功能缺位问题,而《中国国宝大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就恰好展现了博物馆教育与电视综艺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二)寻索民族记忆,构建历史认同

文物作为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物质载体,不仅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一个民族凝心铸魂的精神文化源泉。作为一档文博知识竞答节目,《中国国宝大会》虽然致力于通过选手答题竞赛和专家讲解的方式来向观众传播文物知识,但是文物知识的传播还远远达不到“从国宝读懂中国”的节目预设目标。文博类综艺节目如果以文物的视角探寻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展现立体丰满的中国文化形象,就必须通过对文物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深入讲解以和观众共同寻求一段段尘封在历史云烟中的民族记忆。无论是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四大发明,反映中华先祖音乐艺术追求的贾湖骨笛和曾侯乙编钟,还是展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唐代《客使图》,都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或画作,而是熔铸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的共同记忆。

文博类综艺节目回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记忆,不只是为了追念过去的辉煌灿烂,更是为了在当下进一步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以《中国国宝大会》为代表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就是希望通过聚焦那些象征“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思维方式、审美指向乃至民族精神”[7]的国宝文物,激发观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具体而言,《中国国宝大会》在文博知识竞赛的题目设置中有目的地挖掘国宝背后的历史记忆,并通过专家讲解的方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引导观众在对历史记忆的感悟中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基于此,文博类综艺节目也就成了现代媒体带领观众回溯民族记忆,进而构建历史认同的重要方式。

(三)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化传播

以《中国国宝大会》为代表的文博类综艺节目,除了能在社会服务层面成为面向国内观众的文物知识普及者与历史认同构建者,还能走向海外,在国际传播层面成为中华文物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8]。这就为新时代电视媒介的内容创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具体到文博类综艺节目,其要做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要树立文化自信心,抓住中国文化的核心,立足于中华文明的精华;以国际化的视角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传播中国文化”[9]。

《中国国宝大会》作为当下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代表,在节目的立意与设计上突出了构建文物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核。通过对各种国宝文物的知识普及与文化解读,《中国国宝大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还突出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襟怀。这种从国宝文物出发追溯中外文明交往发展历程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成了巧妙的历史呼应。

三、结语

文博类综艺节目是当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走出“娱乐至上”困境的重要创新,不仅“肩负着构筑国潮综艺矩阵、解读传统文化、凝聚集体共识的使命”[10],还在加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中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中国国宝大会》作为文博类综艺节目中特有的文博知识竞答节目,其以“从国宝读懂中国”为主题在节目建构策略和社会功能定位方面均有不少创新,这都为今后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海龙,江菁菁.综艺背景下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符号系统构建:以《国家宝藏》为例[J].电视研究,2019(11):44-46.

[2]曾丽红.“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1):120-123.

[3]博宣.《中国国宝大会》如何“从国宝读懂中国”[N].中国文物报,2021-11-23.

[4]龙彦儒,于德山.从《典籍里的中国》观文化记忆形塑[J].电视研究,2021(10):37-39.

[5]李振鹏.文博探索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选择:观《中国国宝大会》的思考与启示[J].东方艺术,2022(01):89-94.

[6]龚良.从社会教育到社会服务:南京博物院提升公共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东南文化,2017(03):107-112,127-128.

[7]赵晓.试论《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编辑策略[J].中国编辑,2019(07):69-72.

[8]张洋.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9]方毅华,郝赫.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74-77.

[10]高贵武,乔秀宏.仪式·叙事·IP: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反思[J].新闻与写作,2021(02):89-93.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社会功能
论叙事视角下的新闻编译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