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路径探析

2022-05-30逯斌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农村地区家校共育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还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高度。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奠基性及长远性作用,但现如今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所以家庭、学校的协同融合发展已发展为世界教育的趋势。文章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对农村地区的家校共育情况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在了解农村开展家校共育意义的基础上对“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家校共育现状进行剖析,力求寻找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关键词:“双减”政策;农村地区;家校共育;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9-0008-03

引  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倡导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双减”强调的是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更是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其目标在于探索一条回归教育初心之路。基于这一背景,构建完善的农村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对促进家校共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在农村地区,不同家庭之间的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因为不同家长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有着较大的区别,但相同的是其教育出发点都是好的。换言之,所有家长的教育目标一致,都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在进入社会后做一个有用的人。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实施,学校方面需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家长方面则需要减轻学生的课外培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的空闲时间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时间,家校共育模式则表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农村地区开展家校共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与学校的相互配合,还能够让孩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率的学习,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帮助下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有利于家长教育水平的提升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考入理想的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由于目前大部分家庭仍然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溺爱孩子,对其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家校共育可以帮助农村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三)为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奠定基础

虽然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但其根本都是以国家教育标准为核心而展开的。从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来看,学校与社会脱轨问题较普遍。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优化建议,这样学校也可以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基于“双减”背景对农村教学展开改革与完善[2]。可以说,家长的建议是学校的重要信息来源,而接受和采纳家长提出的好建议可以使学校变得更加完善,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现状

(一)家校之间的共育平台受限

传统意义上的家校共育方式主要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家访以及教师邀请家长谈话等形式展开。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工具逐渐成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主要工具。目前,在新学期开学之初,每个班级都会建立一个线上的微信家长群,以此作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但这样的网络沟通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丧失了家校共育应有的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这些所谓的家长沟通群就会逐渐演变成作业布置群或者消息通知群。

(二)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农村教育中,家校共育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育形式,最初并未引起广大家长和教师的重视,所以他们也未能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以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

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有限,加上对家校共育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他们很少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即便是沟通,也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上。通常情况下,家长更倾向于了解現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整体成绩呈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等,也有些家长会询问孩子的课堂表现情况[3]。总体来说,目前的家校共育范围过于狭窄,家长对孩子其他方面情况的挖掘和了解存在明显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正在逐步缓解,但整体形势并不乐观,仍然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缺位”状态,家庭教育监管不力。这些父母往往长期在外务工,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子女,更别说与教师沟通了。这样一来,家校共育很难得到有序开展。

(三)家校共育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农村地区的家校共育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不仅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而且合作形式也相对单一,而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

目前,农村地区的家校共育合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每学期中期和期末都会召开一次家长会;二是平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家长会可以说是家长了解孩子具体学习情况以及表现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方法的重要时机。但由于家长会一个学期只有两次,并且每次时间有限且家长较多,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完后家长蜂拥而至的情况,导致有些家长没有机会向教师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同时也有些家长因各种原因无法前来参加家长会,导致家长与学校之间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共育模式[4]。

由此可见,在农村现阶段的家校共育模式下,能够促进家长与教师沟通及合作的方式、渠道十分单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四)家校共育的开展缺乏计划性

大量实践证明,有规律、有计划的家校共育活动才能将其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结合“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家校共育现状来看,只有定期召开的家长会是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的合作形式。但大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外出务工,常常缺席家长会,而年龄较大的祖父母辈也无法给予学生过多的帮助,更谈不上约束,以致农村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过于随意,甚至只有在双方都认为有必要的前提下才会组织开展,并且时间、方法等均不固定,在教育内容上也缺乏应有的延续性,使家长很难从中获取系统的教育知识和理念。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

(一)创建家校共育平台

从学校的视角来说,其需要在严格遵守“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并结合当下的家校共育现状拓展多种双向沟通渠道,为家校共育事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多元化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电子书包以及校讯通等移动终端,挖掘潜在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改革创新家校合作的新渠道。同时,学校方面还需要实时更新网络信息,将互联网、物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手段所具有的海量信息、极强交互性等优势全部发挥出来[5]。此外,过去的传统家校合作方式还需要与先进的网络家校合作模式相融合,促进人文环境与科技环境的结合发展。

(二)家长与教师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及双向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维持过去传统的家长会以及家访等联系方式,又需要利用电话、微信等高效的沟通手段与学生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当学生出现突发情况时,教师应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并不代表要将过去所采取的方法全部摒弃,而是应根据实际教育情况选择合理的沟通方法[6]。另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内容不应该全部围绕着学生学习情况展开,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情感及道德修养等。当在家庭教育期间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也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法,与教师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实现双向互动教育。

(三)丰富家校共育合作形式

目前,农村地区的家校合作形式简单且单一,虽然家长与教师之间偶尔会联系,但联系频率并不高,所以从形式上来说家校合作仍然有待创新。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让更多有时间、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将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传递给其他学生家长,让少部分家长作为广大家长群体的“耳目喉舌”,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传达,并代替大部分家长阐述观点和建议[7]。当学校与家长之间产生误会时,也可以由家长委员会出面调解,通过互动找到问题原因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由于部分农村家长知识、能力相对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对家委会中有能力的家长进行培训,让其带动其他家长成长,提高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可以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更直观的合作形式就是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学校可以在一些有意义的节日里开展一些公开课活动,让学生家长进入课堂深入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对上课的热情,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还可以让家长对学校教学有更直接、更深刻的了解。当家长了解了真实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状态后,就会从内心尊重教师的工作,便于家校共育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长的文化水平如何、家里都有哪些人、家庭教育条件如何等,以便后续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提前去了解和掌握。教师和家长都彼此有所了解后,才能找到最佳的家校共育模式。

(四)明确教师主导地位,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因为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与主导者,其素质高低能够对家校共育的内容及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农村学校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与学生共同进步,并通过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来不断充实自己,促进农村地区家校共育水平的提升[8]。

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更新合作模式。教师不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意识,还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方面开展的家校共育活动,将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家校共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教师还要通过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合作内容及方式,通过沟通、交流及探讨等形式来代替传统的单向灌输,与学生家长共同制订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真正形成共育意识。

结  语

总而言之,家校共育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不断钻研和探索。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更要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途径,让家长和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创建家校共育平台、家长与教师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及双向互动、丰富家校共育合作形式、明确教师主导地位等形式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学校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家庭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袁家程.“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析及解决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2):8-10.

吕志军.三人谈落实“双减”家校共育[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12):11-15.

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杨腊梅,杨生录.农村学校构建家校和谐共育环境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23):6-7.

黄长新.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1(15):32-33.

王诚,王春林.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工作[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Z2):57-58.

杨娟,扈明聪,李瑜婷.“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59-61.

董红军.“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共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96-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困境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号:〔2021〕PLSJZ006)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逯斌(1989.10-),男,甘肃庄浪人,任教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小学,教导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县级优秀班主任、镇优秀教师等荣誉。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农村地区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