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科学与艺术结合类主题展览配套教育活动策划思路

2022-05-30肖南燕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展览教育活动

摘要: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开展教育活动须紧密围绕展览主题与展示目的。目前,在我国自然类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中,有关自然与艺术的展品较少,以自然与艺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更少。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为例,分析自然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教育活动开展思路,以期通过开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活动,诠释艺术背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关键词:自然科学;艺术;展览;博物馆;教育活动;琥珀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3

0 引言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推广优秀文化和最新技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等职能[1-2]。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体系的改造升级,场馆资源逐渐整合,各类型的展览也进行了创新开发,每年举办的主题展览不计其数。

由于我国目前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示自然艺术相关展品较少,开展自然与艺术结合的相关教育活动就更少,能够学习参考的实例仍然较少,可能影响开展自然科学与艺术展览的教育活动水平。

综上,本文试图分析自然科学与艺术结合展览的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思路,以期通过开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活动,丰富观众相关艺术与科学的基本知识,诠释艺术背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1 分析展览目的,找准展览重点

1.1 重要性与必要性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依靠博物馆展区陈列物品和馆藏标本等实物资源开展有关教育活动[3]。教育活动是展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教育活动须紧密围绕展览主题与展示目的,将展品与博物馆其他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契合受众需求,找准展览重点,进一步融合博物馆各项展示教育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消除原本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弊端,让观众不只是停留在信息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展品内涵[4]。在实际操作时灵活地采取各种教育活动实施方式,吸引观众目光,激发观众的探究欲望,提升观众自主探索能力,提高观众的自然科学素养,推动观众自然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1.2 开展实例简介与分析

目前,我国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示琥珀这种有机宝石标本较少,“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面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普及介绍全世界范围内琥珀的形成过程、种类、分布等基础科学知识。该展览还展示从几亿年前到几千万年前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有机标本,讲述人从琥珀中汲取到的大自然互补共生的精神。

结合“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开展“新年生肖虎·琥珀艺术文化”和“云逛琥珀珍品展”等具体教育活动。

1.2.1 “新年生肖虎·琥珀艺术文化”教育活动

结合当年为生肖虎年和本次展览重点开展对应的教育活动,首先带领观众进入展区,引入古代琥珀的命名文化。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汉代人认为琥珀是自然界老虎这种生物死后的精魂沉入地下化成,称琥珀为“虎魄”,然后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重新阐释琥珀的真实生成过程和原理,让观众得到科学性的解答。

另外结合展示重点和目的,选取多件展览重点展示琥珀标本和琥珀艺术品,让观众了解演进了近万年的琥珀文化,其中包括琥珀的佛教文化、中医文化、装饰文化、精神文化等,让观众通过教育活动了解琥珀艺术文化背后的奇特故事,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琥珀的关系。

1.2.2 “云逛琥珀珍品展”系列教育活動

“云逛琥珀珍品展”系列包括“琥珀展攻略”“琥珀·时空微胶囊”“全球琥珀重要产地”等教育活动(受疫情的影响,该系列教育活动采用录制短视频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这些活动围绕珍品展重点,内容从琥珀埋藏、质变、搬运等化石形成与变化的角度,展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琥珀的形成机制,再从认识远古生物物种的角度,通过动画形式展示琥珀所代表的生态多样性及环境演变等信息,从艺术的角度阐释琥珀的美学特征及琥珀在美化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本系列教育活动选取不同主题,结合各展区重点展示标本,融合自然博物馆各项展示教育资源,让观众通过跨屏互动的形式参与教育活动。

2 结合自然知识,丰富教育活动

2.1 重要性与必要性

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基地,应充分利用场馆各项教育资源,搭建体验与交流、学习与发展的多元化平台[5]。教育活动是展示教育的外延,以往教育活动常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如今,教育活动也须提升科学性和趣味性,才能更加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注意力。

突破传统教育活动形式,使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以创新、多媒体融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尤为重要。跳出以往固定思维模式,将教育活动内容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融合时,一方面须紧贴展示实物,科学审核展品的介绍,防止出现科学性错误;另一方面须结合实际进行展陈设计,注意教育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在开展自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时,要将创新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最终呈现“多知识、多趣味、多互动性和多体验”的教育活动。

2.2 开展实例简介与分析

结合“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开展“自制‘琥珀”和“解读琥珀中的‘远古旅客”等具体教育活动。

2.2.1 “自制‘琥珀”教育活动

“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中展示的琥珀标本精美且时间久远,非常难得,观众对这类标本的形成过程比较感兴趣,由此开展了“自制‘琥珀”教育活动。在这项教育活动中,以介绍琥珀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和所需条件为开端,着重指出需要漫长的自然之力来形成,而水晶胶的制作原理和天然琥珀的形成非常相似,且制作较为简单,成品美观且透明,从而引出本次教育活动的重点——自制“琥珀”,在教育活动中让观众直接动手参与制作水晶胶,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琥珀的形成过程。

观众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还能得到动手参与艺术品制作的机会,加深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和对艺术的理解。后续教育活动还将水晶胶的制作过程录制、编辑成视频发布在相关短视频平台,让热爱自然的观众在家也能轻松拥有属于自己的“琥珀”。

2.2.2 “解读琥珀中的‘远古旅客”教育活动

由于琥珀的性质特殊,可以将过去一瞬间定格,能完整地记录这一时刻的多重信息,使之成为人类穿越时空阅览遥远年代的“时空之窗”。在这项教育活动中,从现场择取展示标本,讲解当今研究琥珀所用的技术;利用现场摆放的显微镜向观众展示如何使用现有器材观察琥珀中动物的身体结构、微细结构、动物行为等;以“对话”的方式,阐释琥珀艺术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成果,引导参观者认识和理解科学研究与技术的关系;结合现代研究手段,让观众参与其中,了解远古生物的物种、生态多样性及环境演变、行为学等信息;引导参观者畅想其他琥珀标本背后的自然科学故事。这项教育活动的开展让观众认识到远古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最终达到生动讲解、现场互动的目的。

3 联系生活实际,贴近观众生活

3.1 重要性与必要性

美育是一种以开展教育活动为中心,使内心与外界事物相联系的过程。美育须从感性中获得切实的亲身体验。在人才培养中,德育、美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6]。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结合了美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设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也是一次美育实践[6]。

另外,展览与艺术结合较为紧密,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较为疏远。同时,选择到博物馆参观游览的部分观众还停留在“走马观花”阶段,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除了走走停停观看展品和介绍之外,主要是拍照留影或只是把博物馆当作一个社交场所[7]。针对这一现象,亟须提升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吸引这部分观众参与到实际教育活动中,甚至投身展览艺术再创作中。

在自然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展览中,可以试图通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拉近自然艺术与观众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展览教育活动的艺术性、生活性和互动性。一方面将自然艺术通过直观展示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与生活相结合,解决小部分问题,以满足观众的生活需求,让观众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3.2 开展实例简介与分析

结合“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开展“体验自然之美——琥珀鉴赏”“鉴别真假琥珀”等具体教育活动。

3.2.1 “体验自然之美——琥珀鉴赏”教育活动

美育重视受众的亲身体验,在策划此项教育活动时,着重增加了观众亲身体验感受的活动。教育活动开场引入琥珀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展示琥珀与人类日常生活的联系。然后结合展览布置,利用现场艺术装饰,介绍琥珀所传承的璀璨文化。依据观众兴趣反馈,介绍艺术鉴赏相关知识,展示当下精美的琥珀饰品与艺术作品。结合展览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镜面反射的方式,展示琥珀的佩戴之美,并邀请观众直接参与“试戴琥珀”,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互动。

开展这项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观众对琥珀艺术品的兴趣,还能提高观众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增强观众参加教育活动时的愉悦体验。在参加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能通过对相关知识、观念、规范的创造性运用,积累审美经验。

3.2.2 “鉴别真假琥珀”教育活动

由于琥珀与部分人工合成物或天然化合物的特性类似,在生活场景中不容易分辨,特此设计了“鉴别真假琥珀”教育活动。在线下,邀请部分观众鉴别天然琥珀和部分相似品(柯巴樹脂、松香、黄玻璃等),设计了静电实验、紫外线照射实验、洗甲水实验三个效果明显的实验,对上述物品进行鉴定。

在线上,对上述三个真假辨别实验的原理作出科学解释,录制、剪辑成视频发布在相关短视频平台,进行科学传播。这些创新性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均能通过联系展品与生活实际,解决观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 紧跟时代步伐,增加新媒体传播

4.1 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出现,以最新科学技术手段为保障和支持,选择更有效的教育活动传播方式已成为必然[8]。同时受疫情的影响,馆内线下观众人数有限,各类现场讲解和教育活动开展也受到限制,而各种科普宣传和科学教育活动相关视频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科普创作者加入视频创作的赛道。此外,科普工作者也希望通过更多更广的渠道、方式将手中“科普套餐”这一精神食粮传递给感兴趣的观众。

4.2 开展实例简介与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将博物馆的展品、科普知识、时事热点和相关教育活动录制成视频,将相关影音资料通过设计编辑,上传至各视频创作平台,也是当下十分流行的科学传播方式。

结合“自然瑰宝——全球琥珀珍品展”,将“鉴别真假琥珀”“解读琥珀中的‘远古旅客”和“自制‘琥珀”等教育活动均录制、编辑成视频,在相关短视频平台发布。使用影视动画等便于传播的载体,可以解除艺术展览场所的限制,拓宽传播方式,使内容传达更加快捷,阅览更加方便,让无法到达现场参观的观众也能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知识,能够扩大受众面,让参观博物馆不再有遗憾。

5 结语

教育是博物馆的使命,教育活动是评价博物馆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自然科学与艺术展示相关的展览,本文提出了几点开展思路,以期突出各博物馆的特色。设计开展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的教育活动,诠释艺术背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借助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观众的自然科学素养,丰富其艺术基础知识储备,创建更优质的学习、鉴赏等交流平台,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拥有更多、更新的学习路径。今后,将结合更多新传播手段将各项展览及相关教育活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博物馆教育在新时代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张慧.打破馆际壁垒 促进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联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戏剧之家,2020(21):206-207.

[2] 朱慧.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4-19.

[3] 李晓丹,程晓冬,黄文娟.基于建构主义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刍议[J].中国博物馆,2012(2):74-77.

[4] 王婷.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课程化:以广东省博物馆自然类教育课程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3):185-193.

[5] 王鑫.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教育培训基地的意义[J].商情,2017(36):213-218.

[6] 戴锐.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51-54.

[7] 陈畅.艺术展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认知程度提升的探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9(19):235-236.

[8] 金静.新媒体语境下的无锡纸马再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1):23-26.

作者简介:肖南燕(1991—),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

(楚雄師范学院 图书馆,云南 楚雄 675000)

猜你喜欢

自然科学展览教育活动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