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策略研究

2022-05-30龙彦伶张炼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中国文化

龙彦伶 张炼

摘要:当前国际竞争激烈,深化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以及把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高度凝结,是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文章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充分探究其研究热度、研究主题、研究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有效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策略;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03

0 前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因此,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14年,国家级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正式启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仍是一个新兴领域,虽然学术界对其保持了一定的关注度,但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更深入的挖掘。本研究力求全面梳理当前已有的文献,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研究热度、主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深入研究及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西方文化思想体系百年来通过不同途径对各国输入其文化价值观念,以此实施文化霸权,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繁荣,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同时,对西方文化霸权开始抵制和排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虽然中国文化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中国文化仍然面临着被部分西方媒体扭曲、污蔑的现状,可见加速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以及把握国际话语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积极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相关研究且构建全面、系统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体系,并以此指导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1.2 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厚重悠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始终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熊猫、汉字等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然而,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也日益激烈,简单的文化符号虽然能成为别国快速认识中国的途径,但是深化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是保障中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以短语或词的方式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进行了高度凝练,不仅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具象化,其中多语种的翻译也使其能被不同语境下的人们理解,此举对有效推广中国思想文化,提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海外的传播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为检索主题词,在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共获得89篇文献,时间跨度为2015—2022年。其中学术期刊论文53篇,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14篇,报纸论文5篇,学术辑刊论文3篇,特色期刊论文9篇①。基于研究者的深入阅读与整理,可见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领域的整体概况。

2.1 话题热度

根据数据以及研究者的分析可知,自2015年首次出現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相关研究以来,往后三年内发文量逐年递增,2018年发文量为23篇,达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顶峰。近四年内,虽然研究数量有所回落,但学术界仍保持了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领域的关注。

2.2 研究主题

通过详细阅读研究者所搜集到的文献可知,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研究主题:术语本体研究、术语翻译研究、术语传播研究。

首先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本体研究。在此类研究中,文献占比最多的是由官方连载的关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学者用中英文详细阐述了“天下”“天命”“意境”“境界”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意义及内涵,并提供了中英的引例,为加深我们对术语的理解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进行了探究。例如,有的学者通过中华文化核心词联想场,揭示了受不同语言影响的两国人的不同价值观[1]。还有的学者从审美维度出发,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结构内存在的民族审美意蕴进行了探究[2]。

其次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研究。世界各国文化各有不同,如何在翻译上做到“信、达、雅”,将想要传达的内容正确有效地让目标受众理解、接受是十分重要的。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些学者不仅关注到应该对传统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建立翻译标准,还针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的复杂性、难点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除此之外,更多的学者则是以不同理论为支撑,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问题。其中有文章根据“五不翻”原则探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音译问题[3],还有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书中的400条术语的英译策略及读者接受程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最后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研究。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启动以来,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定位传播受众、找准传播途径、制定传播策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者曾梳理了中国典籍文献术语的外译情况,并针对发现的不足提出了应扩大文化术语源、增加外译目标语种等策略[4];还有学者以语言的相对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制约汉语文化术语外传的因素[5];在传播学领域,有的学者基于拉斯韦尔的5W理论,探讨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传播的有效模式[6]。除了对术语英译有效对外传播的探讨外,还有学者注意到了优化传播途径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一环,如落实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出版工作,举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等,均对优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研究趋势

通过对发文量的时间线排布,并且细化每一年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在2015年由国家语委等机构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之后,展开了不少针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研究、典籍研究等相关研究。在之后的五年间,虽然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但仍可以看出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本体研究和翻译研究占据大多数,海外传播研究仍然处于劣势。近两年,研究者则将关注点聚焦在海外出版、选题策略、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因此,结合国家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的重视以及近年来研究趋势的变化,可以合理预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未来研究趋势应集中在海外传播、实践应用等方面,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海外有效传播会更加符合新时期赋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克服以下三种困境:第一,跨学科性不足,研究内容无法解决新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第二,与现有资源结合不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作为研究的新兴领域,尚未与当前可用的资源有效结合,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第三,国别化研究不足,当前研究未能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探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

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策略

3.1 鼓励跨学科合作,构建系统的传播体系

实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有效传播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内,应鼓励研究跨学科性,充分应用各个领域的知识,为优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提供可行方案;对外,应构建系统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详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从深化研究的跨学科性来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理解与翻译研究本身涉及文史哲等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者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而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天、龙、狗、神等字在中西语境下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国人对大义、仁爱、善等价值观念的看法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各学界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从而导致研究视角单一,这也是当前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的原因。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来看,应完善翻译标准,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应该如何翻译、侧重什么等问题作出统一的规范,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体系。

3.2 优化线上学习资源,发挥国际中文教师的优势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力军,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新媒体更是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因此,把握好线上资源,同时稳固线下的发展,才能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健康持续发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虽有线上的数据库,但是仍存在翻译不全面、术语搜集不完整的问题,且其是面向国内外传播,因此对文化术语的分级很有必要。研究者不仅应该根据传播受众的年龄对文化术语进行有效的分类,还应根据国别的不同,对传播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此外,还应充分借助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厚力量,在线上,与中文联盟、唐风汉语等优质中文教育平台合作,增加传播受众,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持续发展。在线下,对国际中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让其可以根据授课学生的能力水平,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融入课堂,促使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思想、中国文化。

3.3 深入分析传播受众,构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在扩展传播渠道的基础上,针对传播受众的特点精准投放传播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就目前而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之一就是未能找到与海外文化有效的契合点。中国缺的不是好故事,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研究与传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第一,对传播受众进行深入分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海外传播应根据受众的文化特点有选择性地传播,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找到契合点与突破点才能进行更好的传播。例如,针对同属亚文化圈的国家,由于历史因素,华人华侨众多,因此应选取“共同体”“仁爱”“博爱”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促进海外华侨民心相通,展现中国和谐万邦的仁爱形象。

第二,应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就研究者收集到的资料而言,目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的主要受众是国内中小学生,且传播途径仅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以及一些学术研讨会。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的范围还远远不够。在举办比赛上,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国内,还应推广到国际,鼓励汉语学习者参赛。在召开学术研讨会方面,应结合国际力量,与国外汉学家共同深入探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内涵以及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有效传播的途径。

4 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当前国家一直在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但当前的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研究内容尚未聚焦国外等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从受众本位、文化差异性、跨学科视角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掌握国际话语权。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的产物,还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具象化表达。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深入探究和传播,不仅能够深化对自身文明的认知,还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如何使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世界不同的语境下融会贯通,还需要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研究,而历经数千年文化沉淀的中国文明应该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保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持续、长久、稳定发展,需要各界学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丽彦.基于中华文化核心词联想场的中俄大学生语言意识对比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 张晶.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审美之维[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7):1-10.

[3] 李慧芳.“五不翻”原则观照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音译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3):46-49.

[4] 叶慧君,陈双新.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现状及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6):47-51.

[5] 黄行.文化术语传播与语言相对性[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1):87-96.

[6] 蒙岚.中华傳统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的对外传播研究[J].上海翻译,2021(3):56-60.

作者简介:龙彦伶(1995—),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张炼(1975—),女,贵州贵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中国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