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 穿越到北宋

2022-05-30比尔·波特

阅读(书香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锅贴犀牛黄河

〔美〕比尔·波特

告别了孔圣人,开封是我的下一站。本来应该坐火车的,但看起来路不远,我就选了长途汽车。事实证明我又犯了大错。300公里居然走了12个小时,这还是快车呢。原因是到处都在修路,汽车不能按正常线路走,而司机又不熟悉新的线路。在菏泽城外,碧绿的牡丹田一亩接一亩,一片连一片,算是此行的唯一亮点。菏泽是中国的牡丹之乡,可当时是四月初,离牡丹盛开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呢。尽管如此,在无尽的荒凉中能看见这突然冒出的一大片绿色,心情总是会好些的。可惜好景不长,牡丹田很快就过去了。车上人不多,我走到最后一排,躺下睡起觉来。虽然睡不踏实,但眼不见心不烦,总比看窗外的荒凉景象强多了。等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我才爬了起来。这回车窗外荒凉的景象不见了,路的两边满是汽修铺子和墙上写着“停车住宿”的小饭馆。晚上10点,我总算从一名疲倦的乘客变成了“开封宾馆”的一名房客。

除了在车上吃了点小吃,我一天都没吃饭。幸好,相国寺离开封宾馆只有三个街区,那里的夜市在全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其实夜市并不很大,可是小吃的品种和质量真是太棒了。我吃了两屉至今仍然难以忘怀的小笼包(也可能是蒸饺),喝了两瓶冰啤酒,最后要了两碟冰糖蒸梨作为甜点。12小时的旅途劳顿,顿时成了遥远的记忆。

第二天早晨我又去了相国寺,小吃摊点全撤没了。中国人喜欢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跑得了小贩就更跑不了庙了,庙自然是还在的。相国寺历史悠久而辉煌,可以上溯到公元6世纪。但它现在已不是单纯的宗教场所了。20世纪20年代,和尚们被赶走,不允许再回来,此后它就变成了展览中心兼游乐宫。唯一的佛教遺物,是八角亭中那座巨大的千手千眼观音木刻雕像。观世音菩萨伸出众多手掌;每只手掌上有一只眼睛;每一只眼睛都幽幽地注视着游乐宫里的哈哈镜。

看到这般光景,我觉得很失望。在相国寺待了不到五分钟,我就决定还是去看黄河——黄河离我只有15公里。我返回宾馆租了一辆自行车,准备“自驾游”,还可以顺路看看其他几个景点。

开封是中国的六朝古都,但是除了北宋,其他王朝都短命。从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北宋王朝延续了167年。那是开封城的黄金年代。那时的开封,是全世界最大、最富庶的城市。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张跟展厅一样长的名画,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城某个春天的节日场景。看看1000年前开封人民的幸福生活吧。在去黄河的路上,我在开封博物馆停了一下,想看看有没有更多可看的东西。博物馆内,除了那幅名画的复制品外,还有一些北宋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当时最著名的两项技术发明:火药和印刷术。即使千年以后,这两项发明依然影响着全世界。

一个小时后,我来到了黄河堤上。这段河堤的作用一是保持黄河的流向,二是防止它淹没开封城。开封城比黄河低了25米,也就是说黄河的河床高出了开封城街道25米。1952年,毛主席视察开封,称黄河为“悬河”。远远望去,它真的就像一条在田野间蜿蜒的高架水渠。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一决堤,黄河周边地区就变成了“黄海”,河南省首当其冲,数百万人曾因此丧生。我站的地方,就是决堤最频繁的“柳园口”。一般来说,四月初的黄河水位是全年最低的,还有几个月才到雨季。由于水少,河心凸现沙洲,有人便在上面放牛。柳园口的河面只有5公里宽,两岸有绵延20公里的河堤。很难想象洪水能冲垮如此坚实的岩石工程,但是黄河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证明,想让它规规矩矩地流向大海并不容易。

开封没有黄河大桥(注:作者到达开封时尚未有黄河大桥)。在柳园口,人员和车辆只能通过轮渡到达对岸。我去黄河的那天上午,乘客稀少,岸边泊着好几条小船。我下去和一位船老大聊了几句,顺利地上了船。几分钟后,我把手伸进水中去探泥沙,能感觉到手指间的沙粒。夏季黄河的泥沙含量接近百分之五十,比世界上其他的河流至少高出5倍。这艘12马力的小船,把我缓缓地送到河中心,那里有一个沙洲,上面有人在放牛。我请船老大靠上沙洲。下了船,走在黄河的河心,我突然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说不清也道不明。看罢沙洲,我回到船上,船掉头驶回岸边。

船老大那天还带着他的儿子。那孩子十岁左右,戴着京剧脸谱,紧挨着他的父亲坐在船尾。我问他唱京剧里哪个行当的角色,他没吭声。返回岸边的途中,船老大放慢速度帮了两个男孩,他们正艰难地逆流划船过河。那天放假,他们是想去钓黄河鲤鱼的。黄河鲤鱼是开封的特色菜。做法是把鱼煎熟之后浇上糖醋汁。船老大扔给两个孩子一根绳子,把他们拖在我们后面。两个男孩随后送给船老大一条鲤鱼作为酬谢。

上岸后,我取回自行车,蹬车返回。天色尚早,我便循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大约走了一半,我决定顺着一条通往北郊的辅路去看看开封有名的“犀牛”。那是一头铁犀牛,蹲在那里已经550多年了。把它放到那里,是为了防止黄河发洪水。理由是,牛性属坤,而坤属土,土可以克水;《周易》上说“坤者,顺也”;此外铁生水,铁乃水之母,子不能与母斗;又中国传说有“辟水犀”,出入水中,水为之开。当年明朝人把铁“犀牛”放那儿的时候,黄河正从它的面前流过,可打那以后,黄河向北撤退了10公里。我想开封市民一定非常感谢这头“犀牛”。

我拍了拍铁“犀牛”的腿,蹬车前往该市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开封铁塔。这座塔其实并不是铁的,只是塔身通体以琉璃砖贴饰,看起来像铁的一样,因此人们都管它叫铁塔。走近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看似光滑的琉璃砖的表面,实际上隐藏着各种佛像、传说和天堂景象的花纹图案。看塔人告诉我,图案有50种之多,多为佛教人物和故事。要把50种图案看全了,非得有望远镜不可,可那天我忘带了。这座塔是中国最高的琉璃塔建筑,高56米,共13层,建于北宋。建塔的目的是奉祀一件佛顶骨舍利。现在,这件舍利早已转到上海南郊的一座寺庙里了。

在蹬车回到市中心后,我又去了一个地方——龙亭。它坐落在北宋皇宫的遗址之上,龙亭前面有两个湖。按照龙亭公园工作人员的说法,曾经有两位将军住在皇宫外这两个湖的位置。他们家中都藏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宝。游牧民族的侵略者终结了这个王朝之后,开封变成了一座鬼城。寻宝者去将军那儿寻找可能遗留的东西,他们挖掘宝藏的地方最终被充满了水。这就是这两个湖的来历。

除了向这个城市的龙族致敬的龙亭之外,这里还有一些偏殿,每一座里面都布置了一套表现北宋时期著名场景的蜡像。其中的一个场景吸引了我。那是1000年前一位犹太商人受到皇帝接见的场景。开封曾经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犹太社区,它是丝绸贸易的产物。直到350年前,城里还有一座犹太教会堂。但是因为洪水的破坏和信众的减少,长老们拆掉了那座建筑。有人告诉我,当时开封城里仍然住着150名犹太人。

从龙亭出发,我沿着把两个湖划开的堤坝前行。过了湖之后堤坝就变成了中山路。我突然发现自己穿越了,回到了北宋,街两侧的建筑经过翻修,看起来真像1000年前的样子。而我的肚子也正好在这时向我提出了抗议,实际上我已经一天都没吃饭了。既然到了这儿,我决定在街上找一家北宋风味的餐馆。樊楼还是算了,虽然它是开封最有名的饭店,供应和北宋年间一样的皇家宴席,但是我的钱包会抗议的,再说我的胃口也没那么大,吃不了一桌皇家宴席。我发现樊楼的对面是稻香居,它的锅贴也很有名。厨师跟我说,锅贴和普通饺子的区别,就是锅贴大些,肉多些。不管实际上是不是这么回事,反正我在稻香居用锅贴填饱了肚子。

(摘自南海出版社《黄河之旅》一书)

猜你喜欢

锅贴犀牛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小犀牛的梦
『黄河』
锅贴
诚信锅贴
暴脾气的犀牛
百姓美味 锅贴飘香
犀牛哥哥道歉
锅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