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法“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2022-05-30高璇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校本课程初中生物

高璇

[摘要] 以生物法“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为例,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总结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校本课程;社会责任;初中生物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责任态度”课程目标,其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不难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强,个性突出,但是社会责任意识相对不足。由于教材中涉及社会责任素养的内容有限,因而开发有关社会责任素养的校本课程十分必要。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拥有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实验场所、实践基地和校外资源等优势。基于此,生物法“责”校本课程结合新课标中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要求,将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课程的实施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校教学与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一、课程设计

基于新课标,将本课程中的“社会责任”素养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围绕三个模块的核心概念,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操作领域立足问题解决,发展科学思维;情感领域联系社会现象,提升责任意识,三类目标领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本课程以社会责任素养为主轴,内容主要体现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我们先将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社会责任素养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前期校本课程实施经验及学情甄选内容,再从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的角度将内容进行筛选分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确定教学内容,并借鉴人教版、苏科版、北师大版三套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每课时的素养目标。基于此,本课程包括三个模块,共18课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形式

课程开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班级规模25人;课程采取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校内课程共18课时,每周1课时,校外实践课程4课时,每月1课时。教师将课程的学习目标及探究任务等编制在学习任务单中,通过劳动教育、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内化,将社会责任的学习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学会走出课堂,参与实践。

(二)课程实施具体步骤

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在奇妙的生物世界里,每一个物种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也有着自身对于大自然的责任。

课程第一部分:植物法“责”,从植物的种植入手,分组领取不同植物的种子(包括药用植物)进行育苗,课前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每个小组进行定期的观察记录,为后续的实验提供实验素材。除了育苗外,以校园月季和绣球作为实践对象在植物园进行扦插和嫁接技术的学习。在这一模块开展光合作用科学史的探究和药用植物科学史的学习,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领略科学家的探究世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在学习国外科学家探究历程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强文化自信,如在“药用之美”学习时介绍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中国古代名医的故事,理解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情感上,让社会责任素养深入学生内心,在实践中结合防疫需求制作中草药香囊,赠予学校和社区后勤服务人员,回馈社会,践行社会责任。

课程第二部分:动物法“责”,带领学生完成3个动物探究实验和3个制作活动。如“蚂蚁时代”一课,观察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运动结构,形成结构功能观,然后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一环节是教材中实验的延伸,利用“蚂蚁工坊”,选取同色不同味的食物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气味不明显但是颜色不同的食物进行探究,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分析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环保责任意识。通过前面对不同动物的观察和探究,在最后一课时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通过视频观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社会性议题讨论,如“象往云南”“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等,了解人类行为对环境的重大影响,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从而深化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

课程第三部分:微生物法“责”,三个课时的微生物美食制作,从食物入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动手制作美食,体验劳动的快乐,品尝劳动的成果。如“酒酿制作”一课,从酿酒的源头杜康引入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史的学习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酒曲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发明,是人类试图捕捉和驯化微生物的最古老而有效的尝试。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对发酵的诠释,从现象到本质探究微生物的秘密,最后补充微生物相关饮品的夸张广告,培养学生基于生物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增强学生辨析能力及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在这一模块中,结合生物学的诸多热点话题,如在“传染病的秘密”学习中,结合新冠肺炎病毒的进化、防疫工作的开展及疫苗核酸检测的原理等,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修正观点,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及学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科学史的学习中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性议题的研讨中深化社会责任观念,还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参与,践行社会责任行为。本课程设有4个课时的实践活动,如去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该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各小组选择前面已学习的课题进行幻灯片制作,然后进行课程分享,对该校的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回校后在年级进行活动汇报分享。学生把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念向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传递,回校后又将自己的经歷和本校学生进行分享。双向的体验是社会责任素养的最好诠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特殊疾病和特殊群体有了更深的体悟。从网络宣传到社区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并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价值认同。

三、课程评价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的评价遵循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课程评价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由三部分综合评定:课堂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学习成果的小组汇报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同时,每节课制定相应的素养评价,以“制作新冠病毒的结构模型”一课为例,科学美观且能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新冠病毒的分析,能够正确分析新冠病毒的利弊,学会科学防疫,为家人制定正确的防疫措施,在此过程中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评价等级可为A。

在课程的实施中,师生共同成长,逐步发现、思考并探索生物的奥秘,对生命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对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懂得将习得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形成造福人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校本课程初中生物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