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 教学范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2-05-30冯长宏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大思政

冯长宏

[摘要] 传统思政教学所呈现出的知识本位、空洞说教、被动学习、忽视情感、窄化生活等饱受诟病,“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的实践建构备受期待。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对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范式进行建构,并从理念引领、教师培塑、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 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大思政;建构与实践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但传统思政教学所呈现出的知识本位、空洞说教、被动学习、忽视情感、窄化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缺乏对德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规律的准确把握,导致思政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对此,习近平多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如何改变思政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悬置性,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身心沉浸?如何弥补思政教学学生情感体验空洞性,化手段为目的,促进学习入脑入心?如何克服思政教学集体活动价值缺失性,融个体入集体,促进学生乐群奉献?近年来,项目组聚焦这些焦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的建构与实践。

一、“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的价值意蕴

1.“活动”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体验即亲身经历,是人把握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思维图式,它产生情感和生成意义,与生命具有共生性。“活动”和“体验”是一种感受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它们都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具身性等特点,所以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它们具有统一性。但“活动”是过程,“体验”是结果;“活动”是基础,“体验”是生长;“活动”是现象,“体验”是本体。“活动”和“体验”从来都密不可分,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

2.活动体验型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活动体验型教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它是在对被动灌输、知识本位等传统教学的批判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伴随着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而不断兴起,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我国陶行知“活教育”思想,都对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它强调凸显儿童主体参与,凸显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反对强制性、灌输式教学,要求采用观察、体验、感受、探索、合作等方式教学,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从现实的角度看,活动体验型教学解放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世界,深入发掘学校、家庭、社会及自然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建立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大思政”格局,形成全员、全程、全生活思政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样态。

3.“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的内涵与价值。通过以上概念分析和历史溯源,我们初步对“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的内涵作如下阐释:它是以“促进主体发展”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科课程融合、班队团活动融聚、学段融通、家校社融汇、生活融入“5融”为路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创新活动、体验感悟、意义建构等,以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领悟、内省等,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实现自我完善和素养提升的教学范式。该范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融合发展,真正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体,提升思政课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理念提升,实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

二、“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的实践建构

(一)理论建构:目标宗旨及心理机制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志气、骨气、底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些目标宗旨的实现,首先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综观传统思政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正在于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让促进主体发展成为可能,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论述了“活动”“体验”与儿童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昂捷夫认为:“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

关于道德体验的生成机制,有几种观点。狄尔泰认为,应该由“体验→理解→表达”三个要素依次形成。教育家大卫·库伯认为体验学习的过程应是“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我国学者陈佑清在其《体验及其生成》一文中认为,体验的过程应是“感受→情感→理解和联想→领悟和意义”。我们融合了他们的观点,认为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心理机制应为活动体验→身心感受→理解联想→意义领悟。首先,活动参与,触发身心感受。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设计实施有教育价值的活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参与夹杂着许多显性的感受体验。其次,身心感受,形成情感体验。从传统的“身心二元论”走向“身心一元论”;认知方式,从纯粹理性知识的“脖子以上的学习”走向身心融合的具身体验。再次,情感驱动,产生联想反思。情感对加深对客体的理解与体认,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催生感受、表象,形成想象、联想。最后,联想反思,促进意义领悟。情感是促进联想反思并产生意义领悟的动力,而意义领悟反过来又会深化情感,产生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应。

(二)实践建构:基本环节及实践样态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设。教学模式是创造这种环境的范型或计划。自古有“内模外范”之说,外凸的称之为“模”,内凹的称之为“范”,“模”更具体而丰富,“范”更抽象和概括。依据乔伊斯的教学模式分类法,包括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综合乔伊斯的各类教学模式特点,我们提炼概括了“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创设情境、创新活动、体验感悟、意义建构四个环节。具体地说,它还包括“游戏表演—角色内化、亲历体验—激情感悟、阅读思辨—移情矫行、活动展示—成果分享、法治实践—合作探究”等五种实践样态。

1.创设情境。从哲学角度分析,活动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推动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融合,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新的意义构筑新的主客体关系。教学情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情境,它可以是外显的物态环境,也可以是内隐的师生关系、课堂文化等。如在《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中国家庭教育博物馆,现场请教问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通过采访馆长这个环节,学生真正了解了家庭称呼背后的文化,了解了“堂”“表”之分、“亲”“戚”之别,形成了浓郁的课堂探究氛围。中国家庭教育博物馆是我们开展思政课程情境创设的系列行动之一,它是一座校园博物馆,设有“历史回眸”“传统特色”“发展趋势”“区域探索”“情境体验”等五个展厅,通过图文解读、实物陈列、视频呈现、场景模拟等方式,由古及今专题式、通史式剖析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特色,展示中国家庭教育风貌。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思政教学的“时光隧道”,可以探索我国家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汲取智慧、启迪心灵。

2.创新活动。什么是活动?活动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觉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教学是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主体的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有机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活动类型依据目的、内容、方式、路径、主体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活动教学有学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技能操作教学模式、情感发展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如关于道德修养,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就是很好的活动方式,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职业道德和规范。关于法治观念,警示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守法意识;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树立维权思维;模拟演练可以让学生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促进自我保护。这些都是好的学习活动方式。关于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话题思辨、集体和社会生活参与、志愿者服务、小课题研究等都能够成为一种适切的学习活动方式,推动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只有当学习活动与目标内容、学生身心特点等相适应时,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情感的需要和认同,才能促进知行统一,实现思想道德和精神生命的不断成长。

3.体验感悟。体验感悟是主体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是对已有经验的升华与超越。皮亚杰认为,人的主体发展同内化有关,它是主体将外部经验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包括同化、顺应等心理过程。其过程是主体通过体验,客体以图像、符号、情感等方式进入主体,引起主体心理结构发生适应、调整、改造等一系列反应,最终实现心理状态的再平衡,从而实现主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体验感悟由阅读、艺术、情境、情感、生活积累、互动分享等多种因素引发,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在开展“家史小調查”时,教师让学生设计问卷,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还要求学生去寻找能够承载家庭记忆的老物件和好故事,当学生交流分享家庭故事时,我们看到砚台、粮票等这些象征家风传承的各不相同的“传家宝”,听到动人的故事,引导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诚实、善良、勤劳、节俭、奋斗等代代相传的家庭美德,潜移默化中传递家的力量。

4.意义建构。李臣之认为:“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的有意义的体验与建构活动,促进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邗江实验小学陈晨老师开展的“幸福田园”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由于种植园里的丰收,有小朋友提出剩余的蔬菜可以送给小动物吃,于是校园微养殖项目便应运而生。关于养什么和怎么养,孩子们在知识社区进行了深入研讨:小兔子分男女吗?它们多久洗一次澡?小兔子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它们每天吃多少?喜欢吃什么?食堂的厨余可以给它们吃吗?……有了种植的管理经验,学生根据养殖项目进行了小组分工协作,分别成立了饲养员小分队,自由分组成立投喂食物、打扫笼子、更换水源、观察健康等小队,在饲养过程中提高了责任感,悉心看管养护,感知劳动乐趣,体验劳动喜悦。由于经验不足,学生遭遇了目睹小生命逝去的场景,无比难过。部分学生还出现了相互埋怨的现象,这就又生成了新的课题:小动物死亡原因分析。通过权威资料的引入,学生们在不断研讨、更新的过程中发现缺水、缺食物、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动物死亡,只有更细心地照料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生命的逝去更激发孩子们需要更用心地、科学地照料小动物,懂得珍爱生命,培育尊重生命的担当精神。

三、“大思政”视域下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的实施策略

(一)理念引领:整体建构“大思政”育德体系

过去我们经常质疑思政教学的效率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凸显“大思政”的理念,并通过活动体验型教学范式开展实践。“大思政”之“大”,纵向看,是指各学段思政教学的一体化建设;横向看,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协同育人;往深处看,是要从促进主体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宗旨出发,提升思想教学的实效。这三个视角,其实是思政教学的三个侧面,他们同属于一个整体,这就提醒我们要建立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的“大思政”系统化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有目的然后才有目的实现;没有整体,我们就不能理解部分。”涂尔干提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关于德育系统,有“一维”概念:如我国学校德育系统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子系统。也有“二维”概念:詹万生认为,德育系统是“以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维,以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三个子系统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纵横交织”。我们认为更需要有“三维”的理解:学校德育系统可以界定为一个由要素系统、层次系统和环境系统三个基础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要素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德育过程。层次系统按照不同学段的划分。环境系统按照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划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只有这样,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才能施展开拳脚,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才能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愿景。

(二)队伍培塑:大力提升教师活动德育能力

2022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这对思政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思政教师已经习惯知识灌输,习惯题海战术,习惯照本宣科,缺乏对主体发展理念的理解,缺乏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缺乏引导体验感悟、开展意义建构的能力。为此,项目组创新探索“学—教—研—评”一体化教研模式,聚焦活动内容、活动策略、活动资源、参训教师、指导者等五个要素,通过阐释目标、行动体验、展示互动、点评答疑、检验践行、反思提升等六个阶段,开展活动体验型参与式教师培训,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不断提升教师“大思政”教学能力。

(三)制度保障:着力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宏观政策环境的保障。“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从理念、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系统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这将为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在空间、时间、机会等维度上提供更多可能。其次需要中观体制机制的保障。学科课程融合、班队团活动融聚、学段融通、家校社融汇、生活融入等“5融”中,大都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同,需要一起发力。比如,项目组联合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推进新家庭教育,形成了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社会机构等三方携手的融教育格局,实现了家校社三方联手,开展理念、课程、环境、活动、组织、队伍等六大建设,构建了家校合育的有效体系。最后还需要微观学校管理制度的保障。活动体验型大思政课什么样?项目组研制了《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学习评价量表》,建立了“价值向度”“参与广度”“体验深度”“行为自觉度”“习惯持久度”等“5度”评价体系。“大思政”视域下,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具体来说,课程资源既包括课内资源,也包括课外资源。课内资源包括教科书、师生本身的生活经历等,课外资源则包括学生所处的自然资源、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等,都需要学校创新管理制度,把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校园,引入学生心田。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探索”“大中小學运河思政一体化的区域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三[J].外国教育资料,1984(03):13-20.

[2]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2):11-16.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04):46-53.

[4]陈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J].人民教育,2010(23):24-26.

[5]潘洪建.活动教学基本理论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111-116.

[6]张鹏程,卢家楣.当前体验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3(03):25-28.

[7]闫昌锐.系统德育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大思政
“大思政”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定位与策略方法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研究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大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课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