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2-05-30王剑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4期
关键词:融通整合

王剑

[摘要]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发布将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乡情怀的培育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成为全社会人文情怀建设的主流。武义县泉溪镇中心小学立足学校周边的乡村教育资源,以“传承乡土文化,培育乡村气质”为出发点,提出“集曲湖浩气,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由此设计并大力推行基于千年古镇乡土文化的“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乡村学生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千年古镇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

[关键词] 走读家乡;乡土文化资源;融通 ;整合

一、活动设计

泉溪镇中心小学在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展“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方面,除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与曲湖文化的相互融合,同时兼顾班级、学校、社区方面的协力合作,形成综合育人的主要思想。

(一)活动目标

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方面,我们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底蕴,将社区的文化资源融入活动目标中。

1.通过“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区、感受地方文化,使学生与家乡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成为身心有寄托,精神有归宿的“有根之人”。

2.通过“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亲历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提升教师的活动开发能力及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3.通过“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完善活动的项目体系、行动体系及评价体系,并最终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二)行动思路

“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以“传承乡土文化,培育乡村气质”为出发点,以拓展基础课程为立足点,依托学校周边丰富的乡土育人资源,以“了解、传承、热爱、发展”为活动总体思路,设计“游历感受”“实践体验”“深度探寻”三个综合实践活动群。前两项侧重于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项“深度探寻”侧重于校内乡土文化的学科渗透,三者各成体系。同时,校内、校外三大活动群板块又相互渗透、整合及促进,共同架构起一个富有乡土特色且适切乡村孩子成长的农村小学乡村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如图)。

“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体推进的形态上,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以校园周边村落传统乡土文化和新农村变化为主体内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设计活动项目,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实践、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

二、实施策略

“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以深挖游学资源和“四进一反哺”实施路径全面开展。

(一)深挖实践资源

乡村的教育资源广阔而丰富,新农村的建设更是日新月异。笔者所在学校以“走进美丽家乡”为主题,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分线路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摸底,同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考证,全面了解泉溪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区域企业等资源。之后,根据学生的年级教育目标、体能、成长需求,将资源整理分类形成资源库,确立了十二处的实践基地。

(二)“四进一反哺”的实施路径

走读家乡实践活动实施路径的“四进”模式是指进社区、进田头、进课堂、进家庭,既涉及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又包含校内的乡土文化传承活动。“一反哺”指活动后对乡土文化的再宣传。

1.進社区:千年文化,浸润心灵

学校所处的浙江省金华市泉溪镇是千年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元素与乡土氛围,为“走读家乡”实践活动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

以学校周边的古村景点、前期设置的实践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依托,遵循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每学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进社区”游学活动。此项活动主要有两大指向:一是深度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二是具身体验新农村的变化,让学生在置身于了解农村变迁的过程中,真正把握“乡土文化”的本质内涵。

2.进田头:农耕体验,文化传承

田头实践活动以年级活动为重要载体,将学科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田头教育为重点。其主要框架是通过种植实践课、学科融合和校本课程实现的,构建泉溪小学“进田头”特色活动体系,并对来自田头的知识进行分类,如自然篇、文化篇、创造篇等。

自然篇——四季的田头:引导学生认识农作物,学习种植,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探究能力。

文化篇——文化的田头:收集有关田园的农村谚语、时令节气、童谣、故事、游戏等,让学生在田头文化的熏陶中,加深对田头的了解和热爱。

创造篇——学生的田头:带学生进入田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描绘、表达他们眼中的田头,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进田头”实践活动的开发主要属于操作体验活动,其中“小农夫”系列活动和“小眼睛”系列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

“小农夫”系列活动为种植实践活动,以校外学农实践基地和校内班级种植体验基地为场地,分为种植篇、护理篇、收获篇、品尝篇。活动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体验种植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例如,学校根据水稻的生长过程,设计了项目式的有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征侧重点不同。

“小眼睛”系列活动目前已完成了两个板块内容:一是“小眼睛看田头”,二是“小眼睛看泉溪”。其中,“小眼睛看田头”以观察稻谷、瓜果、蔬菜、动物为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小眼睛看泉溪”突出乡村文化特色,介绍泉溪特色农产,通过曲湖集市培养学生爱乡情怀和实践能力。

3.进课堂:整合融通研学成果

“进课堂”是指笔者所在学校将“走读家乡”实践中收集到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学科教学、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整合与融通,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以主题化的形式,组织各种科普活动、技能学习和公益性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此,笔者所在学校在设计“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中,校外的活动主要侧重于乡村资源的实践探究,而校内的项目设计主要倾向于学科知识整合和传统技能传承,将各学科与“走读家乡”实践活动进行嵌入式融合,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跨学科统整,关联与整合成了课堂实施的常态。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七彩大讲堂”活动,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优势,发挥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学校乡土育人活动注入新活力。学校各班级会定期邀请家长作为讲师来校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课,上课内容包含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传授竹编、剪纸、糖画等手工技艺。家长讲课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学环节中还穿插了动手实践,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深入挖掘巩庭芝等泉溪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开展校园诗歌教学活动,收集描写泉溪镇相关诗词及小学生必背古詩80首,编撰《曲湖诵本》。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总能看见同学们背诵得津津有味。另外,学校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曲湖小诗社”。同学们在诗社活动中了解诗词、讨论诗词、创作诗词,部分学生的作品被收集到了《武义诗集》中。

以每周一节的固定模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用学生的反馈发挥“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各学科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点,在学科的特色教学中融入乡土元素,体现乡土文化育人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例如,语文活动课上“美丽家乡”进课堂,吟读朗诵文人墨客描写泉溪的诗词和对联,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小导游们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介绍家乡泉溪,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主题班会上举行“说说我的家乡”“最美不过家乡山水”等主题活动。这样,涉及乡村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被有效地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4.进家庭:回归生活,打造亲子空间

学校围绕着“走读家乡”的不同阶段,精心设计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进家庭”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展示,以达到“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的目标。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他们参与到学校“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工作中,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做好专业指导,精准剖析,可以更大程度弥补现有师资中专业知识不足的短板,同时也能优化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学校通过“种植节”“我和苗苗同成长”“丰收节”等活动,将“走读家乡”实践活动推广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进田头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老师也并不了解庄稼把式,为此,学校特地在种植活动环节设置了亲子种植活动。一方面让有经验的家长教学生种植的方法,另一方面借助此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日日劳作的田间地头,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进家庭活动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校的“走读家乡”综合实践活动与每个家庭形成联结——学生不会种植,向父母请教;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向父母请教;老师不了解村庄的发展历史,向家长寻求帮助。当然,学校“走读家乡”活动成果,也可以和家长共同分享。通过进家庭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们更了解孩子、更了解学校,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偏见与刻板印象,还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家校关系。

5.重回馈:反哺弘扬社会文明

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学校的力量去反哺所在乡镇。研学活动后,学生以儿童特有的方式反哺社会、回馈社会,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他们组成义务活动小队,进入社区开展宣传、表演,弘扬泉溪乡土文化、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传承传统技艺、传授生活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走读家乡”乡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我校将泉溪镇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乡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整合,让学生感受了乡土的亲和,重温了历史的积淀,发现了先辈的智慧,更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经过“走读家乡”乡村综合实践活动的涵育,学生的文化基础得到夯实,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文化意识得到培育。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费玲妹.彰显指导价值: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应为与可为[J].中小学管理,2019(07):18-20.

[4]王悦,储德平,等.研学旅行的研究热点与脉络演进[J].教育评论,2021(02):132-138.

[5]钱澜,张勤坚.让游与学深度融合: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游学课程[J].人民教育,2012(19):43-46.

猜你喜欢

融通整合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批判与融通:诸家善要排距与孟子思想构建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