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2022-05-30林一卿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卡逊生态文明

摘要:《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一个充满寓意的故事开头,展现人类滥用化学药剂的行为使一个美丽村庄的自然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卡逊在书中痛斥人类肆无忌惮破坏自然的暴行,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并将影响人类的下一代。她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在作品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哲学理念。文章结合蕾切尔·卡逊生平和《寂静的春天》的诞生过程,探究《寂静的春天》呈现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给人类思维方式及行动层面带来的改变,旨在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思想指导。

关键词:《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生态哲学;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寂静的春天》作为生态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从诞生之初就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其在书中呈现的生态哲学思想,阐明这些先进的生态哲学理念给人类思维方式以及行动层面带来的改变,直到今天依旧能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1 蕾切尔·卡逊与《寂静的春天》

1.1 蕾切尔·卡逊生平简介

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生态文学作家。1907年5月27日,卡逊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她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卡逊回忆她少时就常常跟随母亲去郊外游玩,在密林间散步,观察各种各样的鸟类与昆虫,这使她对大自然中一切生機盎然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她拥有了极强的洞察力,养成了关注细节的习惯[1]。1925年,卡逊进入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进修,并且将她的主修课程从英国文学改成了生物学,4年后,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动物学硕士学位。卡逊毕业后,先后在美国渔业局、野生生物调查所和政府部门工作,在1941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在海风的吹拂下》,这也是体现她生态思想的启蒙之作。1962年,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这部作品也成为世界生态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品之一。

1.2 《寂静的春天》的诞生

在卡逊完成《寂静的春天》之际,她的身体已经饱受病痛折磨,但是她依旧下决心为她热爱的自然留下点什么。因此,她用4年的时间写下了《寂静的春天》这部生态文学著作。《寂静的春天》一共17章,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村庄的突变,造成这些突变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广泛使用的杀虫剂,这个故事充满寓意。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忍耐的义务”,描述了这种突变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广泛地发生在其他地域,对海洋、森林、动物、植物甚至人类自身都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但是由于人们对这种突变的认知不够,因此只能忍耐。最后一部分,卡逊指出人类必须放弃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念头,要与地球上其他生物分享自然。《寂静的春天》虽然是一部生态文学著作,但是具备极强的哲理性与文学性,其文笔优美,常用象征性寓意,引发读者深省。卡逊在书中所用的数据都来源于她本人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涉及生物学、化学、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包罗万象,这使得这部作品更具科学性。卡逊基于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变为了简练优美的文字[2]。

2 《寂静的春天》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2.1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在卡逊的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奉行“人类中心主义”理念,这是一种将人的利益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观点,人的价值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就是为满足人类需求而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价值观漠视了其他物种的权利。卡逊在书中指出,如今的世界,无视大自然平衡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当这种平衡被彻底打乱之时,人类恐怕再也无法恢复到平衡状态。卡逊认为,如今自然界与人类的平衡已经变得十分微妙,人类的技术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大大加深,这种平衡近乎要被打破了。

由此可以看出,卡逊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她主张人应主动保护自然,而不是妄图改变、控制自然。卡逊在书中写到,自然界与人类的文明一样,都具有历史,人类与其中的动植物一样,成长都离不开自然。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来源于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卡逊与康德等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认为人对自然的重视和保护是对后代负责。当人类肆无忌惮地将化学药剂投入身边的森林、草地、海洋之时,谁又能保证新生的胎儿不会接触到这些危险的化学制品呢?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因为破坏自然影响的不单单是这一代人,还有下一代人。

2.2 进化论的思想

在《寂静的春天》中,卡逊向读者展示了杀虫剂作用于动植物并影响环境的过程。动物、植物、土壤之间原本保持着平衡,蚯蚓依靠植物的养分生存,并将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如果没有人类干扰,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可以平稳地运行下去。但是杀虫剂会对土壤中的昆虫产生致命的威胁,甚至杀死益虫。使用杀虫剂后,区域内某类昆虫的数量会急剧减少,但也有未被杀虫剂杀死的昆虫存活了下来,在自然选择下,它们的数量快速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在谈及DDT(有机氯类杀虫剂)被广泛运用时,卡逊认为,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昆虫在被喷洒DDT以后会逐渐拥有抗药性,人类不得不继续发明更具毒性、危害更大的杀虫剂并投入使用,这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其实,卡逊并不是完全反对人类使用杀虫剂。在可以选择的条件下,卡逊更希望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解决问题。毕竟自然界中每一个种群在食物链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天敌控制其数量增长。最好的防治方法不是使用化学手段,而是利用其他生物[3]。这种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多次种植实验以后,让经过生物防治的物种趋于稳定,且不再需要使用化学防治手段。

2.3 “敬畏生命”的思想

在《寂静的春天》的扉页上,卡逊致敬了自己崇拜的导师——阿尔贝特·施韦泽。施韦泽是20世纪的伟人,在音乐、哲学、神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巨大成就,曾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敬畏生命”的理念,是施韦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生命伦理的意义不限于人类,而是包含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物,人类的生命应该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完全平等,这种道德伦理扩大了人道主义精神关怀的范畴。卡逊在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其他生物的生命权,但是其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尊重,正是继承了施韦泽思想的具体体现[4]。

卡逊自儿时起就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之情。当她看到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破坏森林,无数动植物为此遭受灭顶之灾时,在心痛之余也认识到,人类是很难真正与其他生命平等存在的,除非人们树立像施韦泽一样的“敬畏生命”的理念[5]。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智慧的生物,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具有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权利,但是自然界中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种奇迹,对于每一个生命,人类都应该尊重。只有人类可以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物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具有现实意义。卡逊向人类传达“敬畏生命”的思想,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既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2.4 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的诞生与发展基于生态学,以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的产生为理论形成的标志。后罗尔斯顿又发展出了“荒野哲学”“深层生态学”等理论。生态整体主义的关注点更倾向于整体生态系统的利益。大自然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是有机统一的,将大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人类的行为看似只影响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会影响整个自然界。为了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使其平衡有序地运行,人类与自然界必须和谐共处。这也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要表达的理念。

卡逊在作品《海底世界》里,就曾袒露过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可阻断的关联这一观点。她在《寂静的春天》中写到,“地球上所有的植物,都是生命大网络的一部分”。在她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那么人类必然也身在其中,并且与其他生命相互依存。人类任何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能会在这张紧密的生命网络上捅出一个窟窿。“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显然,卡逊想强调人类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学会融入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之中,正如她在书中结尾写到的那样——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分享地球。

3 《寂静的春天》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3.1 推动了环保运动的发展

在卡逊的那个年代,使用杀虫剂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前,人类并未意识到滥用化学药剂的危害。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环境发生了异变,但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在《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卡逊揭露的生态问题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环境问题不仅关乎人类当下的生存,也与人类的下一代乃至更远的未来息息相关。加上受到二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主动投身到环境保护运动的行列中。据统计,在这部著作问世的10年间,美国新成立了超过3200个环保组织,包括荒野协会、塞拉俱乐部和野生动物联盟等全国性的环保组织[6]。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于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环保理念,在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生态保护”“环保”等成为热门词汇,其他宣传方式包括进行环保运动游行、演说、示威,监督法院通过并实施相关环保法案等,世界上的环保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2 推动了环境保护的立法

由于卡逊的生态理念造成了巨大影响,美国法院有关环境问题的公益诉讼逐渐增多。在此之前,政府一直没有认识到化学药剂的危害性,媒体也受到各种化学公司、农场主的打压,难以发声,但在环保组织的不懈努力下,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对自然的影响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因此开始通过立法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此时美国环保方面的实体法和诉讼法还存在大量空白,相关立法推动了世界环保立法的创新。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1965年通过《水质法》。1970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宣称,未来10年将是环保的10年,发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并于同年9月,建立了美国环境保护局,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制定相关的环保规章制度,并监督美国环保工作的实施。随着环保立法的逐渐完善,人们也逐渐形成了环保思想。

3.3 促进了生态理念的普及

《寂静的春天》问世以后,世界环保运动和环保组织兴起,相关立法不断推进,公众逐渐了解到生态危机是广泛存在的,世界各国也开始普及生态环保理念。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群众的支持及科学家们的帮助下,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由于环保理念的普及,人们开始主动参与环保组织的公益行动;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受到影响,人们开始主动增强自身的生态意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愈发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壤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21世纪,我国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号召全人类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入手,学习探讨生态哲学的理念及生态保护的意义,向人们更好地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人们转变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引领人们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可靠力量。

4 结语

如今,距离《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已逾半个世纪,但是环境问题仍然困扰着人类。人类距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主动保护自然界的动植物。只有顺应自然,足够尊重自然,自然才会给人类丰厚的回馈。

参考文献:

[1] 林达·利尔.自然的见证人:雷切尔·卡逊传[M].贺天同,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8.

[2] 高冠楠.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D].大连:大连理工大學,2013.

[3] 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7.

[4] 乔婧.卡逊《寂静的春天》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9.

[5] 纳什.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99.

[6] 本杰明·克兰.追溯本源: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简史[M].旧金山:阿卡达出版社,1997:88-89.

作者简介:林一卿(1997—),男,江苏宜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卡逊生态文明
从《寂静的春天》中看卡逊“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
蕾切尔·卡逊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