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2022-05-30张绕齐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数学思维核心素养

张绕齐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氛围枯燥、育人目标不明、教学模式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导向,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构建基于学习现实、合作学习、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等维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理解

“核心素养”继“素质教育”之后成为教育领域又一热点关键词,核心素养理论一提出就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并在课堂践行。在小学阶段,广大数学教师都把培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为育人的终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这个目标,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探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阵地在课堂。所以,一线教師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探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   透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氛围稍显枯燥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与语文课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不同,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往往倾向于理性思维,强调建模与推理,注重渗透思想方法。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氛围枯燥和沉闷,一些对于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课堂氛围不活跃而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降低对于数学知识的接纳程度,影响数学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会压缩或省略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合作、无探究、缺展示、少交流,这无疑在枯燥的课堂氛围中再次打压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学习兴趣,阻碍学习动力。

1.2育人目标出现偏差

当下,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抱着“以成绩论英雄”的旧观念,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导致认知偏差,评价标准单一,对于优秀生的高分表现大加赞扬,但偶尔考试失误,也难逃责问和质疑,这对于数学学习的长足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对于学困生,则往往批评其学习态度不端,努力程度不够。眼中只盯着分数,囿于学生今天“过关”,却忽视学科素养培育,不关注学生明天是否能够“过关”。这样无疑会使身陷学习困境的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1.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于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上部分教师依然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手段,经常直接讲授定理概念甚至直接呈现解题方法,忽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无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很明显,教师口头讲,学生单纯听,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机械记忆课程内容,应付学业考试,但是这种强制输入的方法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把握知识的本质,无法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因此,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模式,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让学习真实发生。

2   探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1基于学生学习现实,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处于快速成长和逐步完善的阶段,较为活跃,富于想象,所以教师需要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拓展。不墨守成规,要推陈出新,逐步优化教学方法,寻求适合的教学路径。笔者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困惑,暴露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缺憾,以及掌握不足的现状。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对于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形状,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的问题,当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中的几何体背后隐藏的数学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追问“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包装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圆柱形状保温杯的高与底面直径是怎样的比例关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继续补充教材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积累活动经验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开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偏差?后来是怎么获取正确结论的?引导学生多经历、多体验、多反思,进一步积累过程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中数学理论以及数学概念的具体意义,并时常检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此实现学生自身思维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接着设问:“长方形的特征正方形都具备吗?除了具备长方形的特征外,正方形还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深度地去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列举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揭示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所具有的特性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价值。并结合数学中“三角形稳定性”的意义,厘清与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区别。由此,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统整,从而构建理论框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未达到完全独立自主的程度,在学校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努力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的特点吻合,建立平等、合作、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在日常交往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微笑和温暖。

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位小天才,他们都有合作的意识和欲望,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基本训练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算式,接着提问:“这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同,怎么计算呢?你们是想老师直接告诉答案,还是自己独立思考,借助小组合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接着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要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获取答案。事实证明,通过小组合作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理解了分数计数单位、通分的概念,还灵活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再通过分享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通过仔细和耐心的倾听,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的时候,一个小组一直很吵闹,教师没有训斥,而是站在旁边仔细倾听,发现是一名同学提出“南偏东30°与东偏南60°不是相同的吗?”的问题,引起组员的争执。通过倾听和询问及时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教师紧紧抓住这个生成的资源给予学生指导,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还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最后,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性格和喜好各有不同。对于在小组活动中不喜欢主动发言、说话声音小、写字速度慢、刻意封闭自我的同学,教师在巡视时要特别关注,时常给予鼓励,使其树立学习信心。在小组活动完成后,教师还要适时进行辅导,使所有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期望中茁壮成长。

2.3在活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活动教学力度,指导学生用实践活动检验知识,在实践学习中获取知识。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就是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技能正是在不断动手中积累出来的,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样良好的循环往复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凸显。

例如,在教学实验课“找规律——间隔排列”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男生女生排队的游戏导入,先选择2名男生站到台前,要想组成间隔排列,需要几名女生?学生通过独自思考会发现,可以是1名女生,也可以是2名女生,还可以是3名女生,这样就可以组成间隔排列。教师接着追问,如果有5名男生,需要几名女生才能组成间隔排列呢?学生跃跃欲试,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不是这样呢?需要我们亲自验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教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式进行验证性学习和探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和矫正,并做好分工合作,使他们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活动课堂的构建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游戏、讨论、学具操作等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验证数学原理,发现数学知识,这种探索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具体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深远意义。

2.4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直观想象

身处信息化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那种上课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状态再也看不到了。一般而言,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有些内容无法直接用语言描述,教学中只有依托多媒体,才能够直观形象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感知与体验,便于理解和吸收。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圆的周长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车轮在地上滚动的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对知识进行理解,明晰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的数量关系,从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式。还能在课外对接触到的圆形物品进行周长计算。只有把知识具体化,学以致用,才能提升核心素养。再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对应的微课教学视频,视频内容主要是呈现生活中公园草坪上用水龙头浇水的画面,通过动画分解,慢镜头演示水龙头向特定方向旋转,从而使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小草得到有效浇灌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直观地理解圆面积的概念,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5实施分层教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小学生个体差异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要正视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保证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一些理解能力比较薄弱、知识掌握进度缓慢的学生。要注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将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同水平进行分层设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训练,即分层教学。

一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多观察学生,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在理解和思维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表现为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是给学生科学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除了依据课标制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课堂三维目标外,还要依据每个学生能力程度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优生吃得饱,一般学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努力目标,都有前进方向,实现共同进步。

三是课后加强分层训练。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还需要加强课后分层训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后,教师要求第一层的学生做完全部课后练习,加强综合性题型的训练。对于第二层的学生主要进行中等难度题型的训练,要求基础题和提升题目全部做完,拓展题目可以选做。第三层的学生重点是训练面积公式的运用,只做基础题目。这种分层训练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形势发展所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切实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研磨教材,解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内容本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德国.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师,2020(S02):141.

[2]成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2020(09):58-60.

[3]徐正亮.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分析[J].吉林教育,2017(45):15.

[4]韦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路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0(21):31-32.

[5]李伦.立足质量监测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A2):72-73.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数学思维核心素养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