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2022-05-30马步杰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5期
关键词:公倍数生活化数学知识

马步杰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将数学知识带入生活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为生活中的实物。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不再盲目追求数学成绩,而是追求培养学生独立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就是教师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探索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往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发育尚不成熟,抽象的数学概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营造生活化课堂

(一)思维锻炼生活化

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这两种思维将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抽象与逻辑思维发育不成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教材,通过文字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例题脱离实际,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设置相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生活实际中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时,“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作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简单、抽象的描述对于刚接触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仿佛“无字天书”,处于一种无法完全理解的状态,于是教师设置一些问题:“小明每天都去公园,小红每隔两天去一次公园,那么他们哪天会在公园相遇?”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公倍数这个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利用“小红每个星期周末休息,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一次,爸爸每隔两天休息一次,那么他们一家人想一起出去春游,要定在哪一天呢?”通过这类难度逐渐提高的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也可以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将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每门学科都有独属于此学科的语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点,也是学习和积累数学语言的过程。但小学生因为自身思维能力发育不成熟和生活阅历浅薄,在数学语言的理解上往往会出现偏差,导致最后和正确答案相差甚远。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积累数学语言,同时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将数学语言进行通俗化解释。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章节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利息”这个概念,直接对概念进行解释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容易出现偏差。此时可以询问学生压岁钱打算怎样使用,会有学生说“存进银行”,在此基础上再问学生:“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当你去取钱的时候,发现能取出的钱会比你存的钱多了一点?”由此引入利息的概念,告诉学生多出来的一部分钱就叫作“利息”,那么利息是怎么计算的呢?这便要运用到百分数了。在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不同利率的存款方案,引导学生计算出最划算的存钱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明白了百分数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在生活中遇到存款问题时,学生会根据学到的知识主动去计算利息。学习“厘米、分米、米”这一长度单位的时候,单纯地进行语言描述,学生脑海中很难有具体的概念。借助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这一活动,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测量书本的厚度、橡皮的厚度、书桌的长度、自己身高等,在测量中指导这些单位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同时利用比长短的活动,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短的物体”和“长的物体”,并找出实物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白这些单位的大小排列。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融入生活中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三)模拟情境,设置游戏

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同时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这主要是由于此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不仅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善于将课堂环境转换为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代入其中,从中找出生活的影子。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若是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讲解后便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布置成商店的环境,每个学生准备好几件商品并标好价格,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总额为100元的代金券,让学生相互购买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哪个学生最后拥有的商品价值最高。这样一来每个学生既是消费者也是商人,每个人都是整个情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同时在购买与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计算出拥有的钱足够买哪些东西,自己手中的商品以多少的价格卖出去比较合适。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教学,会让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事务中去,不仅仅确保了每个学生都全程參与到教学课程中,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够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在此问题下,教师需要采用适合当下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既达到教学目的,又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将游戏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的元素组成,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图形的组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积木这一道具,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这一类的积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运用手中的积木搭建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同时再布置给学生几个常见的生活中的物体,如轿车、建筑等,鼓励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组合出来,若是碰到无法组合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物体无法组成,若是想组成这个物体,那么有哪些形状是必不可少的呢?

教师将课堂环境打造成生活环境,可拉近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将游戏方式引入课堂,将教材内容以游戏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地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化的课后延伸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体现着数学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

(一)布置生活化作业

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形式较单一,以枯燥的习题练习为主,实践类的课后作业基本没有。长期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在庞大的习题练习量基础上总结出一种固化的解题思路,碰到相类似的题目就盲目地进行套用,这样虽然对于应付考试解题很有效,但是遇到了新的题型时,学生就会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同时这种方式锻炼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转变课后练习模式,增加实践类的习题,如将百分数的练习转化为去超市收集打折商品信息,计算出不同的打折商品分别可以节省多少钱,再用给定数额的钱,看看自己可以在商场内买到多少价值的商品。如此不仅创新了练习的形式,也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后,擅长从课后的生活实践中找到这个知识点存在的痕迹。例如,在购买文具时,文具的总价是31元,学生自己付给老板50元,理应找零19元,但这时学生列出51-31=19+1=20这样的等式,多付给老板1元,老板找零他20元,避免了找零情况的发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注意类似的情况,并且将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在分享的同时将数字进行变化,便是新的数学练习题了。又如,剪纸作品和七巧板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纸创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明白剪纸作品是怎样从部分图案通过对称的方式组成的,再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考考同学能否看出这副作品最基本的构成图案。将课余时间花在拼凑七巧板上,将自己拼出来的图案画出来,再交给另一个同学,让他根据图案进行还原。

四、结语

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开展生活化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将知识教学代入生活中,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知识点,将复杂、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小学数学更加生动、形象。将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转变为文化知识与动手能力同步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公倍数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