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2022-05-30王廷娟

当代体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运球体育教师比赛

王廷娟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不断深化改革,给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丰富的要求。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对传统的单一性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突出“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的工作思路,并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主锻炼能力以及锻炼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多元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维度的有机提升,以及相应教学效果的实质性优化。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策略体系为前提,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可以下列三方面措施作为主要抓手。

1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分层教学理念,优化一体化教学策略

1.1 完善对学生综合学情的搜集

初中体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样化的,既包括生理上的身体素质提升,也包括心理和人格上良好品质的培养。因而,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渠道去了解学生的各项素质和条件。初中体育教师要将对“学情”的理解拓展到学生个人情况的方方面面,除了知识理解能力和身体素质外,还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性格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将这些信息以数据化的形式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参考。

例如教师在第一堂课上不安排正式的教学或训练,而是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些日常话题,谈一谈学生各自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说一说自己曾经历的和体育有关的难忘往事,或者分享一下自己对于某项体育活动的看法和心得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基础,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理解和表达能力等都有了初步的掌握。

1.2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划分教学档位

在对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运动认知水平的初步了解后,初中体育教师还需要通过几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做“课程热身”,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较低强度的运动,从而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知识领悟能力和身体素质条件。而后,教师可根据学生以上两方面的不同表现为他们划分相应的教学档位:对于缺乏运动基础且体育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应以各项目的基础内容为主,降低要求;对于具备一定身体素质但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要重点开展强化体能训练和各项目中较复杂技能教学为主;而对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学生则重点突出复杂运动技能、战术的学练,运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篮球运球、投篮技术教学中,对于第一次接触篮球的同学,教学重点为如何运球、如何投篮,教师对学生的运球步法、投篮动作等做出悉心指导;对于篮球运动具有兴趣且具有一定基础,但对篮球运动缺少专业的技战术理解的同学,教师可以强化运球过人、投篮的不同技战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对于篮球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展教学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注重对学生综合学情信息的动态分析

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相对较快,因而针对学生的学情把控必然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工作,否则必然会导致信息内容和教学实际的偏差。体育教师在初步完成的学情档案不可能是万事俱备、面面俱到,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自然发育和课程素养成长,对学生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定期了解和常态化更新。同时在开展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时,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做全新的学习能力评估,在取得更为具体的学情信息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短板,进而让自己的分层教学更具科学性、有效性。

例如在篮球教学结束后进入田径类项目的训练。教师就要以耐力、肢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为主要的学情调查项目,通过长程慢跑、“8”字跑、变速跑和高抬腿等考核项目,评判每个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底子”。随后再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制定这一阶段教学所应参考的学情信息档案,并将相应成果添加到总体档案当中。

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赛教学法,促进一体化教学的深度发展

2.1 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

初中生无疑对比赛或游戏活动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因而,与传统体育课堂单纯注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练—考”模式相比,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比赛或游戏元素,相应的学生在兴趣的“加持”下能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学习、训练与比赛、趣味游戏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眼界和体验更为多样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在乐中学,在玩中学。让传统模式下枯燥学习的疲惫感转化为比赛模式中酣畅淋漓的愉悦感,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转化为促进其自主学练、效果不断优化的内驱力,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比如在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教学中,在课前热身部分设计“运球抢球游戏”。学生每人一球在半场范圍内连续运球,在保护好自己运着的球的同时努力拍掉别人手中运着的球。学生通过积极抢断,积累个人成功总次数,成功抢断次数较多者胜出。游戏结束后提出问题:“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守住自己的球?”“如何做才能更快地抢断别人的球?”,学生结合比赛体验积极思考、讨论,从而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

2.2 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教师在体育课中要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密度、适宜的运动强度,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中承受中等以上的运动负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设置模拟真实情景的比赛,学生将课中的学练所得在比赛中实践与检验。通过比赛能最直接、真实、迅捷地反馈学生的学练效果,进而发现不足,查摆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与练指明方向。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比赛表现而自发地开展动作矫正和技法练习的研究。以赛促练,利用比赛的竞争力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创造能力转化为促进其自主训练、效果不断优化的强劲驱动,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例如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中,学生完成运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组合学练后,安排学生进行3V3篮球赛。设置规则:学生直接投篮命中得两分,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命中得分翻倍计算。学生通过比赛实践明白:比赛中运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能让自己更灵活、更靠近篮板,也就更容易命中得分;要取得更好的比赛表现需要强大的体能支撑和精湛技术的支持。这些认识必将成为学生继续努力完善自身的前进动力。

2.3 以赛促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获取的是单一的知识点或片段式的技术动作。学生虽然学会了这部分的知识与技术,却无法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性的给学生创设真实“比赛”情境,这个比赛不一定都是正规、标准的比赛,它也可以是限制条件赛、局部赛、个人赛、根据教学进度设置的不同内容的赛等。只有将学生课中学练所得积极运用于模拟真实情景的比赛中去,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内外的体育运动与健康实践中的运动能力。

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中,学生首先完成单一技术“二人一组原地传接球”的学练,而后进行组合技术“行进间运球+传接球”的练习,最后安排比赛“传接球比多”。比赛安排在半场范围内,10名学生分为二组进行比赛。设置规则:传球出手前允许一次运球、同组两队员之间不允许连续传球。计算5分钟之内同组学生之间一次性连续(中间不被对手抢断)传接球个数,个数较多的组胜出。

2.4 利用“赛”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塑造学生体育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体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长盛不衰,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它所具有的“体育精神”之内涵,以及这种精神所能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升华和荡涤。为了培养初中生的体育精神和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经常设置比赛,多开展需要由团队共同配合方能完成的赛事。并积极利用大课间、体锻课或社团活动等平台将该环节延伸开来,帮助学生养成相关的肌肉记忆和思维惯性,从而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行为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塑造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两人三足”竞速游戏。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一”字左右排列,用五根软绳分别将左右相邻学生的一条腿系在一起,站于起点线后。听老师口令出发,各组以最快的速度走完或跑完规定路线抵达终点,用时最短的一组胜。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参赛方法、战术——参与实战——总结比赛表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力争第一的精神品质的培养。

3 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师生互动形式,扩大一体化教学维度

3.1 积极引入师生互助教学模式

初中生有着相对完备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格。因此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要是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协作者。体育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學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价值。在进行一些相对简单或已具备一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实现运动技能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体育教师则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深度参与其中,对学生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练表现,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的素材与经验。

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复习课中,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每组选出一个技术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课中教师布置学练内容、方法、提出要求,学生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各项任务。如此,即解决了教师一人指导分身乏术的困扰,也发挥了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同时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加深了交流,增进了兴趣、提升了技术。教师则以问题的发现者与指导者、小组合力形成的 “催化剂”深度参与其中。

3.2 积极引入社团教学模式

相对于体育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社团体育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在于,社团活动围绕共同的主题而进行,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练习更有广度与深度,其成员也能找到与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同伴。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任务之余,还要结合学生们的兴趣和学校教学安排,积极组建体育社团,按照不同的主题项目组织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以期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兴趣的同时,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良好的补充和完善。

比如,组建羽毛球和乒乓球这两种学校比较流行且相对容易开展的体育社团,鼓励具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其中,利用每周课后延时活动课或大课间等时间段 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教师针对羽毛球和乒乓球两种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技战术进行细致教学,并定期组织社团内部比赛。

3.3 借助竞技比赛使学生明确在团体定位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富吸引力和成就感的共同追求,莫过于集体的荣誉。初中生渴望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希望通过彰显个人的与众不同的特长,博取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可。初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对学校中的比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体育竞技比赛。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和意愿鼓励他们参加更具规模、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活动。通过各类竞技比赛,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也能在团队配合中认清自我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团队责任,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观念。

比如,教师可以在完成篮球模块教学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技能水平,每班筛选一批能力较好的学生,将他们组成两支水平相当的队伍,举办班级篮球赛。各班自行组建班级代表队,教师利用年级体锻课时间举办年级篮球联赛。教师选出各年级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组建学校篮球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训练,并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带领球队参加各种外出交流赛、上级部门赛。

3.4 重视对课后作业进行设置

初中生大多已具有较强的自主行为意识,有着比较清晰的个人行为指导思维,同时也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的诉求。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那么课后的体育作业就将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良好延续,是体育课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作业,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自主学练能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课堂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切实感受到自身进步,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4 结束语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项单一的教学工作,而是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开展的复合型、综合化的“育人工程”。体育不仅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对于心理品格的塑造,只有同时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体育教学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其本质性的教育价值。初中体育教师要切实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核心本质,树立“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意识,全方位把握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强化“学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与结果,依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学习兴趣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以此提升体育课程的总体教学效能,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猜你喜欢

运球体育教师比赛
完形填空一则
我最喜欢的课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