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双减”实践活动

2022-05-30李岩宏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

李岩宏

“双减”政策拉开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理念拓展、方法创新、效率提升的内部挖潜序幕,广大教师开始立足提质增效这一活动基点去探究“双减”政策的落实途径,努力寻找承载生本理念、趣味教学以及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追求教学方法的人性化、趣味化、诱导化以及高效化,自觉站在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高位角度去考量、选择、实施教学方法,借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优化小学生的成长环境。

一、“双减”政策的概念简介

“双减”政策是指教育部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以及课外辅导负担而制定的教育政策,教师要尊重、遵循“双减”政策,坚决摒弃“课上损失课下补”的传统教学陋习,大刀阔斧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教学活动要效益、向师生交流要成果,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去科学落实“双减”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性问题,也以此确保以后类似问题的永久性消失。

二、贯彻执行“双减”政策的重要性

首先,贯彻执行“双减”政策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走向提质增效、拓展创新、内部挖潜、精准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切实优化教师的责任观念与质量意识,拒绝粗制滥造的低效习惯。因此,贯彻执行“双减”政策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走向高品质、高层次、高效益、高体验的人性化良性发展轨道,打造优质育人环境。

其次,贯彻执行“双减”政策能够为小学生提供科学化、品质化、适宜化的家庭作业任务,既有助于小学生知识学习、视野拓展以及能力训练的有序开展,也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自由活动时间。因此,贯彻执行“双减”政策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体育运动时间,拥有高品质的快乐体育锻炼空间。

最后,贯彻执行“双减”政策能够帮助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理念,注重小学生成长环境的人性化、趣味化、设计化、有序化构建,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使命。因此,贯彻执行“双减”政策还有助于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方法、重品质、重体验、重效益,提升语文教学的设计性。

三、“双减”政策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首先,“双减”政策要求语文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将小学生的认知任务解决在课堂教学之中,不给小学生的课下作业活动预留自主学习任务。这样,课下作业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查漏补缺的备用区域,小学生自然就会面临非常小的任务压力,“双减”政策就会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立足教学解决问题。

其次,“双减”政策要求教师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主体能动性,借助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强大的主体支持、智力保障与群众基础。这样,小学生的群体智慧与团队合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强大人力资源支撑,借助教师智慧点拨小学生认知思维,实现提质增效。

最后,“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将质量意识与效益意识应用于作业设计之中,摒弃落后低效的习惯做法,注重语文信息的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交流性与体验性,以此代替传统数量叠加式作业。也就是说,语文作业设计也要像语文教学一样充满趣味性、人文性、新奇性与实效性,能够持续强化小学生的认知动机。

四、语文教学是“双减”政策的基础

语文教学是“双减”政策的强大后盾,只有语文教学实现了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才能够实现内部挖潜、教学拓展,为科学减负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

(一)开展电化教学,实现直观认知

语言信息是传情达意、展示思想的有效信息载体,因而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需要小学生开展较为深奥的抽象思维活动。然而,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却以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从而难以高效开展语文认知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开展电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小学生直观展示文本信息中隐含的图画信息、思想信息以及情感信息,助力小学生主动思考、友好交流、高效认知。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小英雄雨来》的电化教学过程中,本文的篇幅非常长,故事内容主要有“河中戏水”“夜校学习”“掩护李叔”“智斗鬼子”“安全脱身”等。虽然本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小学生能够耐心地读完文本信息,然而较多的文本信息却容易在小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混淆,无法实现高效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实施电化教学,让小学生收看电影《小英雄雨来》中与课文内容较为接近的后半部分,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小学生提供电影欣赏机会,通过以声光电三维信息载体为基础的视觉冲击、听觉刺激以及心理暗示帮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与学习效果。而且,小英雄雨来的生活环境非常优美,如宽阔的水面、成片的芦苇、肥美的鱼类、可爱的小船、勤劳的老乡、美丽的小鸟等,因而能够帮助小学生留下深刻的认知印记,强化小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生活环境的了解,以此理解“小英雄雨来”天性善良、活泼可爱、乐于助人、聪明能干、胆大心细等优秀品质来源,促进小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全面感知与深刻掌握。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习惯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信息获取,因而电化教学与小学生具有非常高的契合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提升文本信息的欣赏性、趣味性、体验性与实效性,借助小学生兴奋的大脑、激昂的情绪与愉悦的心理获得高效认知,帮助小学生积累下更多更好的认知信息。

(二)开展生活教学,实现友好交流

语言信息来源于现实生活,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偏离生活情境而孤立存在,因而教师可以开展生活教学,为语言信息与教学内容提供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生活情境,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生活情境能够使语言信息拥有更加丰满、生动、有趣的交流环境,有效降低语文教学的抽象性、深奥性与逻辑性,也借助良好的人文环境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交流能力与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曹冲称象》的生活教学过程中,虽然本文浅显易懂,也较为有趣,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趣味横生的小故事,然而,本文却隐含着一个非常深奥的物理知识,等待小学生去初步感知与浅层次理解。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故事的角度帮助小学生获取一个生动有趣的好故事,还要从知识探究的角度去引领小学生感悟一点点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将一台电子秤带到语文课堂上,还有一个大水槽、一块外形规整的泡沫、一块石头以及一些细小的石子。教师可以先将泡沫放在大水槽中,然后将石头放在泡沫上,像课文内容一样画好泡沫的“吃水线”。接着,教师将石头从泡沫上拿下来,再将细小的石子一点点地放在泡沫上,直至画好的“吃水线”与水面持平。最后,教师再利用电子秤去称量石头与细小石子的重量,看看二者是否相等,以此验证课文内容的正確性,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小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度理解与高效学习,也掌握一点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浮力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意识、认知兴趣以及求知热情,还能够强化小学生的视野拓展、信息获取、知识诠释以及能力训练,优化小学生的认知收获。

(三)开展游戏教学,实现快乐认知

语文教学的抽象性与深奥性是小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与知识诠释的“拦路虎”,因此,教师还需要全力调动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借助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去战胜语文教学的缺点。由此可见,游戏教学非常适合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借助游戏教学的娱乐价值与诱导价值去切实催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与辨析能力等三大核心能力,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的集体认知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的游戏教学过程中,本文为小学生提供了三个故事内容,有“完璧归赵”“渑池会盟”以及“负荆请罪”,内容较多,不利于小学生高质量掌握。因此,教师首先让小学生将课文内容分解成三个小故事,然后将小学生分成六个活动小组,让小学生以活动小组为探究单元,并提供三张卡片,分别写上三个故事的名字,让小学生自主抽取,抽取到哪个故事,就要为本组内的学生讲述故事内容。为了提升游戏教学的趣味性与刺激性,教师可以将三张卡片拓展为多张,可以出现一张卡片上有两个故事要求,甚至出现一张空白的卡片或三个故事的卡片,以此提升游戏教学的体验性,让小学生玩得更开心,学得更快乐、更高效。这样,以游戏活动为物质载体的讲故事活动就会推动小学生多次表述与倾听,因而能够强化三个故事内容对小学生造成的信息刺激,以此留下深刻的认知印记,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牢牢记住这三个故事。因此,游戏活动提升了小学生的文本信息理解质量,也提高了小学生的课堂认知效率,不再需要课下的死记硬背与机械重复活动。

(四)开展支架教学,实现师生相长

支架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而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帮助小学生克服认知困难,然后以此为教学支架将后续一般难度的认知任务全部提供给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友好交流与互助成长。因此,支架教学实现了教师匠心之慧对小学生认知思维的科学点拨,更实现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表现、多维交互与整合发展,因而非常有助于小學生语文认知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的支架教学过程中,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特色与艺术风格,因而具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掌握内涵前提醒小学生题目《匆匆》讲述“时间匆匆”,点化小学生从“时间匆匆”的角度去审视文本信息中隐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教师的积极点化就成为小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信息的教学支架,也直接指明小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思维方向,以此有效降低小学生进行语句识读、内涵理解、散文欣赏、文学体验与艺术感悟的难度。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与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搜狐网站”上由康辉朗诵的经典诵读作品《匆匆》,借助高品质、高体验、高拓展的语音信息与精美画面指引小学生开启一段唯美曼妙、轻松雅致、自由快乐的体验与鉴赏之旅,在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中最大程度地接近文本信息中的“空灵世界”与想象空间。因此,散文的开放性、抽象性、文学性、艺术性以及审美性需要小学生慢慢领会、逐渐感悟与切身体验,这样才能够高质量掌握散文的主题思想、文学指向与艺术内涵,帮助小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减轻课下区域内家庭作业的活动压力。

(五)开展翻转教学,助力自主成长

翻转教学是指小学生在课下预习活动中以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为辅助,独立自主地进行预习活动,并获得一定的信息收集与知识积累,作为课堂交流过程中的资源储备。然后,小学生就会在课堂展示中向外传递个人的自主学习成果,也在积极倾听中悦纳他人的认知灵感与奇思妙想,获得二次探究机会与成长空间。因此,翻转教学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惠崇春江晚景》的翻转教学过程中,本诗内容以景物描写为主,内容简易,非常适合小学生开展课下预习活动。在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中,小学生可以获得四幅画,分别对应四句古诗。如在第一幅图画中,小学生能够看到“竹子”“桃花”等关键信息点;在第二幅画中,小学生能够看到“江水”与“鸭子”等信息点;在第三幅画中,小学生能够看到“蒌蒿”与“芦芽”等信息点;第四幅画中,小学生能够看到胖嘟嘟的“河豚”这一信息点。因此,习惯于直观认知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并以此理解古诗句中的语言内涵与诗情画意。而且,翻转教学还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有助于提升认知效率。

五、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双减”基点

第一,作业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小学生需要独立面对作业任务,自然需要作业任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持续诱导小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完成教师预设的探究任务。而且,作业任务的趣味性直接决定着小学生作业质量的高低,是小学生认知兴趣、探究意识与活动热情的催发源泉。

第二,作业设计要具有新奇性。教师还可以借助作业任务的新奇性去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好奇心与求知欲去推动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多维探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任务。而且,作业任务越新奇,小学生的探究欲望越高,思维积极性、表现主动性以及完成自觉性也会水涨船高。

第三,作业设计要具有交流性。教师还要开发语言信息的交流价值,借助作业任务推动小学生与家长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以及情感沟通,帮助小学生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而且,小学生还能够在语言交流与情感沟通中切身体验到语言的交流价值,提升对语言的理解深度与使用感悟。

第四,作业设计要具有体验性。教师还要开发语言信息的表达价值与情感体验,引导小学生在亲子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信息进行思想表达、情感展示与心理交融,切身体验语言信息的思想性与情感性。而且,教师还要借助作业设计的良好探究体验增强小学生的认知兴趣、探究热情与完成动机。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非常明确的设计理念与评价标准,也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提出了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科学减负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积极借助电化教学、生活教学、游戏教学以及支架教学切实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减轻语文作业设计的压力。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提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新奇性、交流性与体验性强化小学生的作业活动积极性,借助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主体能动提升作业速度与效能,确保“双减”政策的贯彻执行,真正落实提质增效、科学减负。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小学生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