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的叙事创新与国际传播效果研究

2022-05-30陈倩倩黄勇军

新闻潮 2022年6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脱贫攻坚

陈倩倩 黄勇军

【摘 要】由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与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作为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优秀范例,具有内外兼备的价值表达。本文独辟蹊径选取该片YouTube评论为研究对象,论证该纪录片以中西对话、以小见大的叙事范式,取得地域辐射、价值影射、情感导向三重传播效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效果,为中国当下的国际传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树立良好典范。

【关键词】《中国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国际传播;CGTN

CGTN于2020年12月正式将《中国脱贫攻坚》(以下称纪录片)上传至YouTube,并取得超过27万次的播放量和超过2000条的评论(数据截止至2021年12月15日),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脱贫壮举。

一、传播动因:纪录片的价值表达

(一)内外兼备,价值使然

据联合国开发署2021年发布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共有超过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报告覆盖109个国家,其中包括26个低收入国家、80个中等收入国家和3个高收入国家。中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不仅仅解决了困扰中国的最大难题,也为整个世界摆脱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各国虽国情多有不同,但在对抗贫困上却离不开经济、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关键词。该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中国教育扶贫、生产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脱贫政策和经验,这些政策和经验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具有惠及世界各国的普世价值。

中国脱贫攻坚虽已宣告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中国在脱贫攻坚上所取得的成就传播却刚开始,脱贫攻坚成就的对外传播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话语权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中国脱贫攻坚不仅继承了古代先贤的美好愿景,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透过中国脱贫成就的国际传播,能够让世界人民了解到脱贫背后厚重的歷史、优良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的鲜明特色,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中国有作为、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这样的纪录片呈现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中国的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话语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

(二)舆论严峻,形势所需

脱贫攻坚是中国历时超过5年的重大战略,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这种量级的脱贫成就对于中国来说得之不易,对世界来说也仅中国一家,很难复制。海外一些媒体对中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仍存有疑虑和好奇。一些海外媒体的质疑和歪曲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家间政治力量的角逐和博弈,另一方面也应引起我国的忧虑和反思。如何能够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真正的脱贫攻坚,了解真正的中国乡村;反思如何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在舆论形势愈渐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更要掌握发声的主动权,让海外人民透过中国媒体来了解真正的脱贫攻坚、真正的中国乡村,而不是受到别有用心的海外媒体的诱导和欺骗。作为中美合拍的纪录片,该片既有最真实、最立体的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又有最质朴、最真诚的人文情怀,能够跨越语言、种族和利益的隔阂,能够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一扇窗口,也能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典范。

二、传播内容:纪录片的叙事范式

(一)中西对话,破除隔阂

纪录片由中美联合制作、同步播出,这种联合会带来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以及审美上的碰撞和融合,而这种碰撞和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一种中西对话。在纪录片中,由来自美国的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深入中国脱贫攻坚的一线——海南,带着“如何识别贫困人口”“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工作如何展开”等问题,对贫困村民、扶贫干部、当地官员、脱贫人员等进行采访,实地考察中国脱贫攻坚工作,以自身所看所感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一方面,库恩博士来自美国,拥有美国高等教育背景以及丰富的从业经历,是西方的精英代表。库恩博士在纪录片中的角色可视作西方观众代表,对中国脱贫攻坚实施过程充满疑问和好奇。在库恩博士的实地考察中,中方则以黄海军、严启进、刘汉富等多位人物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作为回应,形成自然流畅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中方单方面的宣传或说教,也不是西方单方面的质疑或提问,而是中西方跨越种族隔阂、放下利益阻碍所形成的一种良性的、面对面的沟通和对话。另一方面,库恩博士在 “庆祝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会中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并获得习主席亲笔签发的“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美国出身加上“中国通”的双重身份让库恩博士成为中西方对话的桥梁。不管是对于中方观众还是西方观众,拥有双重身份的库恩博士都能在心理、地理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接近性。这种接近性既可在整体上消除观众对政策宣传的抵触心理,提高观众的观影兴趣和接受度,也可以增加纪录片故事讲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趣味性。

国际传播本身是一个带有极强政治宣传意味的行为,但能否规避政治宣传所带来的说教性、机械性,则是国际传播能否深入人心的关键。而该纪录片则以真实坦诚的中西对话摆脱了既往国际传播的说教性和机械性。库恩博士作为纪录片主要的出镜者,却并不像主持人负责掌控影片节奏,也不像记者实时对采访对象发问。库恩博士更多的是以一位参与者深入脱贫最前线,与驻村书记、贫困群众、领导干部进行平等、自然、真实的对话。通过真实展现驻守在贫困地区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易地新迁居民的生活形成对比,让观众在这种对比中明白易地搬迁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搬迁居民的就业、农村群众地缘顾虑等易地搬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脱贫攻坚中真实存在的,纪录片对这些问题并没有进行隐瞒,而是毫不避讳地在库恩博士与群众对话中体现出来。这种不隐瞒、不避讳恰恰是构成中西良性平等对话最重要的因素,能够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性。

(二)以人为本,微观叙事

对于如何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纪录片整体采用的是故事型叙事,但并不是单调的平铺直叙,也不是大起大落、俗套煽情,而是以平和的口吻为观众讲述了脱贫攻坚最前线的真实故事。在讲好故事的同时,纪录片更关注的则是故事的核心——人物。该纪录片从驻村工作、教育脱贫、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第三方评估等5个方面讲述了5个章节式的故事,涉及驻村干部、贫困群众、新迁居民、领导干部、贫困学子、帮扶企业领导等诸多人物。纪录片不是脱贫政策、脱贫成就的大字报,也不是先进人物的表彰大会。纪录片甚至没有对每一个人物进行具体的介绍,但却透过简单的画面、质朴的语言塑造出每个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另外,纪录片虽是以多位人物来贯穿叙事,但却并未采用常见的群像表现手法,而是以描写典型人物以突出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群体的形象和特征,并由此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通过描写岭门村第一书记黄海军在孩子9个月大时主动申请驻村,真实记录下黄海军驻村的日常工作,观众看到了300万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身影;通过描写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周璟立志以知识摆脱贫困,让观众感受到了教育脱贫所承载的数百万贫困学子对知识的渴望;通过描写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汉富以企业之力助力牧民脱贫,观众体会到了产业扶贫背后数万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国际传播学者罗伯特·福特纳提出了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人是国际传播中除国家外的另一个中心。[1]想要更好地适应国际传播的节奏和环境,中国也应牢牢把握住国家和人这两个主题。纪录片将叙事重点和主要节奏放在个人身上,以微观主体为切入点,最终呈现的却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宏观景象。一方面,这种以小见大的微观叙事符合西方受个人主义驱使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能够有效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鸿沟,提高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纪录片虽以微观个体为切入点,最终落脚点依然是脱贫攻坚、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等宏大主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间寻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纪录片并非一味迎合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也从未脱离中国文化所强调的集体观和大局观,展示了中国固有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现今,国际传播已经进入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去中心化”时代,以人为传播中心是国际趋势。人所代表的并不单单是一个或多个主体个人,而是承载着人物的形象、故事、情感以及价值观。

三、传播效果:纪录片的多重效应

本研究使用Python软件抓取纪录片在YouTube平台的一级评论,取样时间为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12月15日,共获取一级评论496条。本研究采用语种区分、高频词云、情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察和分析纪录片的传播效果。需注明的是,因其他语种样本数量过少,高频词云和情感分析主要针对446条英语评论。

(一)语种区分:纪录片的地域辐射

从研究结果可知,该纪录片496条一级评论里有446条英语评论,涉及美国、英国、巴西、丹麦、印度、巴基斯坦、德国等多个国家,跨越四大洲,在地域辐射上具有相当的广度,表明世界范围内的人民都对中国脱贫攻坚显示出很大程度的关注和兴趣。正如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部长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言:“《中国脱贫攻坚》生动阐述了中国在扶贫领域的伟大成就。中国四十年的对外开放帮助中国人摆脱贫困,这个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可比拟的。”[2]而从数量来看,英语评论占据超过总体评论2/3的数量,这一方面是因为YouTube是以英文为主的社交平台,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脱贫攻坚显示出更大程度的关注和兴趣,其背后有对中国脱贫攻坚的好奇、疑问,但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猜忌和怀疑。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应加大对脱贫攻坚成就的宣传,正面回应,直击痛点,把握宣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借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而34条简体中文的评论多来自中国人及海外华人,评论内容以“自豪”“自信”“感叹”为主。如网友Ruimin He留言表示:“中国加油,中国人加油!祝福我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中国脱贫攻坚虽然宣告取得全面胜利,但成就的外宣却刚刚开始。对于正面议题的国际传播能够极大地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爱国情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条来自印度地区的马拉雅拉姆语评论表示:“全世界都会和你(中国)一起为饥饿而战。”印度与中国一样,长期以来深受贫困之苦、贫困之害,纪录片真实展现了中国脱贫的经验,更能引起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

(二)高频词云:纪录片的价值影射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China(中国)、poverty(贫困)、people(人民)3个关键词在评论中词频排名前三位。这3个关键词并不仅仅只是对纪录片内容的讨论,而是超越了影片本身,对国家、贫困、人民等宏观层面议题的探讨。这些探讨一方面体现了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和塑造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一位丹麦的用户在看完纪录片后表示:“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中国参观,这是我的梦想。一条来自丹麦的问候。”也有用户留言表示:“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人权,干得好,中国!”

从研究结果还发现,food(食物)、working(就业)、home(家)、moving(搬迁)、education(教育)等词也多有体现。这些关键词对应的则是纪录片里的具体情节,是中国脱贫攻坚政策和经验的真实再现。这些关键词所引起的关注和讨论也进一步说明,即使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在对抗贫困上,世界人民的目光依然聚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在脱贫攻坚议题上应避免过度拔高和成就炫耀,要把握住小切口、小议题,以平等的视角讲述能引起世界人民兴趣的脱贫中国故事。

长久以来,由于外媒的阻挠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和影响,该纪录片的传播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国媒体了解真正的脱贫攻坚,也了解当下最真实的中国。

(三)情感分析:纪录片的情感导向

评论文本中涉及正面词汇的评论超过200条,占据主导地位,包含love(喜爱)、good(好的)、better(更好的)、respect(尊敬)、great(极好的)、hope(希望)、amazing(令人惊奇的)、thanks(感谢)、proud(自豪)、positive(积极的)、successful(成功的)等正面词汇。而以fake(假的)、lie(谎言)为代表的对纪录片内容存疑的负面评论仅有不到10条,以propaganda(宣传)为代表的中性词则占据12条。笔者认为,正面词汇占据压倒性地位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纪录片所关注的议题——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沉重话题,能够引起人们在情感、道德、人文关怀上的共鸣。二是纪录片所采用的叙事模式一改中国传统说教式、炫耀式外宣模式,兼具了故事性、真实性、趣味性以及接近性,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部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总体来说,受限于意识形态和时效性,且YouTube是海外社交平台,纪录片的传播并未取得完全的理想效果。但纪录片为中国国际传播树立了优秀的范例。中国的国际传播在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全球国际传播接轨的同时,更要堅守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以人物为中心,以故事为载体,赋予国际传播不一样的温度和色彩。潮

参考文献

[1]李智,刘萌雪.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社会化转型[J].对外传播,2019(12):43-44.

[2]张琼文.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脱贫攻坚》专题纪录片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全国播出[EB/OL].(2020-05-12)http://www.cpad.gov.cn/art/2020/5/12/art_624_121661.html.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脱贫攻坚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