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想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2022-05-30万桂红何郁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志志向梦想

万桂红 何郁

【授课内容】

本次课的主题是“梦想”。教学时围绕立志展开,有三则立志名言和多则立志故事。三则立志名言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故事有:孔子的故事、苏轼的故事、宗泽的故事、辛弃疾的故事以及徐霞客的故事等。

【教学目标】

1. 读故事,学习复述故事,了解古人如何立志。

2. 读名言,明确名言内涵,从古人立志名言中学习立志。

3. 学写诗,学习立志,初步树立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复述古人立志故事,学习复述故事。(重点)

2. 明确立志名言内涵,了解三则名言之间的关系。(难点)

3. 学习写作诗歌,分享自己的志向。(次重点)

【教学时间】

1 课时

【评】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有些老师来说是一个难点。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一节课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教学目标合理,而且有梯度,教学重难点可落实、可操作,甚至可检测。

本次授课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题目:从梦想出发寻找梦想。先齐声读,读完几遍后,再找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以下将按照授课流程谈教学设计,佐以部分实录细节。

一、导入:准确理解课题,有效导入新课

一个学生说,就是掌握梦想,找自己的梦想。很显然,这个理解不全面。于是我鼓励学生再说。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自己先要有梦想,然后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理解应该全面了,先有梦想,然后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让这个学生又大声说了一遍,并肯定了他的理解。有没有可能说得更好一点儿呢?另一个学生说,就是要先看看别人的梦想,再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应该说这个理解最接近我的课程理念,正是我想引导的部分。以上是一个小环节,算是一个热身导入,实际上就是想引导学生关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语文课要想上好,准确理解课题很重要。

【评】准确理解课题,是正确打开语文课的钥匙。本课围绕“梦想”展开主题阅读,育人导向十分明确。课题名称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题,有效导入了新课,也开启了师生对话之门。

二、进入教学重点:读教材,讲故事,进入深度学习

既然是谈梦想,自然接下来就应该听听学生谈自己的梦想。这个环节很有意思,学生谈得很兴奋,但思想容量不大,这里一带而过。然后,我要求学生阅读下发资料,阅读孔子、苏轼、宗泽、辛弃疾、徐霞客等人的立志故事。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位为“我来讲故事”,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方面锻炼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同时也想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志向的种子。这一环节稍有容量,而且要学会取舍材料,所以有的同学讲得好,有的同学讲得磕磕绊绊的。我一边鼓励,一边引导。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大环节:读教材,讲故事。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一个学生说,她想讲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他特别喜欢读一些关于历史和地理的书籍。他在读这些书的时候,经常能从这些书中找出错误来,他特别想自己去实践,想做一个地理学家。后来,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得不是特别好。他对这个也不感兴趣。他的父亲也不愿意勉强他。他继续从书中找错误,想把这些错误都纠正过来。于是,他打算去实地考察。当时他的母亲年迈,不宜行动,不能陪他去游历,但是,同意他去游历,去探究。徐霞客在探究的过程中非常节约。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写出了《徐霞客游记》。

这个学生有一点讲得很好,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去发现问题。徐霞客很注意从书籍中去发现前人的错误并纠正。这就是有效学习的一个过程。徐霞客有一个伟大的成就——《徐霞客游记》。这个学生对教材、对徐霞客的故事,特别是徐霞客是怎样树立自己的志向的,又克服了哪些艰难困苦很熟悉,可见她很认真地读书了。学生讲得也非常完整,只是稍微有点儿着急。这是一个个人立志的故事。

有一个学生分享了宗泽的故事。宗泽是一位抗金名臣。他开始是在一个小地方当官。他做官秉公执法。当时有一个叫温包的人,跟一名大官有关系,就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后来,宗泽知道了,就给他治了罪。那个大官知道了以后,就让宗泽释放这个温包。但宗泽说,法律规定我不能,我要听法律的。这说明他公正无私。后来,金兵侵犯中原,他走上了战场。当时军粮不足,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禄带头去捐军粮,用特别少的兵力去打击金兵,把金兵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后来宋朝的皇帝和很多大臣坚持议和。宗泽的梦想破灭,他忧郁成疾,在死之前,还高呼三声“渡河”。

这个学生分享的是家国之梦的故事。实际上,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用法律去惩治温包,表现了他一身正气;另一个是抗击金兵之梦。宗泽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国家。

有一个学生讲了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對母亲说,他想做一个像李广那样的人。母亲说当然可以。在40 多岁的时候,苏轼不知为什么老是被贬。他在晚年的时候,路过金山寺,看到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一幅画像。苏轼写下了诗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在湖北,惠州在广东。他为国尽忠,为民造福,在杭州灭蝗灾,在别的地方也做了许多好事。后来,他去世了,他修齐治平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但是他成为后人的楷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坚守自己的梦想。

这个学生把他了解的苏轼,讲给了大家听。我让学生再次看标题。对于苏轼的故事,我给起的名字叫“修齐治平之梦”。这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儿难度。我把他跟孔子的儒家之梦放在一起,苏轼和孔子有相联系的地方。孔子的一生也是做这个梦,也是树立这样一个志向,这就是儒家的一个梦想,一个伟大的政治理想。这个政治理想,就叫“ 修齐治平”。“修”就是修身,修身的意思是说,通过学习、教育、游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修炼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才有资格,或者说才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去成立家庭,并把这个家庭管理好。当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治”是治国。我们个人的事情做好了,家庭的事情做好了,这还不够,还要有更大一点的理想,那就是要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做贡献。所以就有治国。治国是最高境界吗? 还不是,后面还有个“平”字。“平”是什么意思呢?“平”就是平天下,让天下太平,让天下长治久安。这理想更伟大。当然,一个人的志向有大有小,这没关系。徐霞客一生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他克服一切困难去游历,甚至很多次都有生命危险,但是他坚持走下来了,最终留下来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也借助这部著作了解了古代历史地理的一些风貌。宗泽一生都在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有复国之梦,这梦想很了不起。梦想有大有小,但这都没关系,贵在一个人要树立志向。古人讲到了立志的重要性,要怎样去树立志向,怎样为志向去奋斗,去努力。接着,我出示了三个句子。

【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通过有内在联系的言语实践活动来完成。阅读与复述故事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并相机引导,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阐释了什么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之梦”,将学生带入了深度学习。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从(古人的)梦想出发”去寻找梦想,但重点是出发。这样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教师对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的重视,也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三、进入教学难点:学习名人名言,明确志向内涵,追求有难度的学习

下面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二大环节:学习名人名言,明确志向内涵。我请语文课代表领读下面的这句话。

学生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很好,读得很好。那就请你来说吧,你知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但是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志向。

师:好,再来看一个句子。有数学课代表吗?请你领着大家,把这个大声地读一遍。

学生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好像没有读清楚,没有读清爽。再来读一遍。

学生再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好,同学们都把书翻开。看看上面有没有注音?有吧?来把这个词再读一遍。是什么?

学生读“鸿鹄”。

师:好。再来读。

学生再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好,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这一遍读得很好,声音很响亮,很有那种树大志的底气。(有学生举手)你想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吧?好,请你说。

生:这个燕雀,它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就是比喻一个平凡的人怎么能知道英雄人物的远大志向。

师:讲得不错。你是从哪儿看出来这句话讲的是平凡的人怎么知道英雄人物的远大志向,心中有伟大的抱负呢?

生:我不知道燕雀到底是什么,但是我通过这句话,知道燕雀是一种很平凡的鸟,就像麻雀那样。而鸿鹄呢,可能就是一种漂亮的、不平凡的鸟。

师:鸿鹄是什么呀?书上有注释吗?没有啊。那我可以讲一下。鸿,我们有一首歌叫《鸿雁》,就是一种大雁。燕雀呢,是非常小的一种鸟。用小比大。是吧?意思讲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一句话。班长,来,起来读一下。

学生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师:读得非常不错,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师:好,请坐。你们读得都非常好,为什么我要这么强调读呢?我们学习古代的经典名句、诗词、文章等,一定要强调读。要读得很熟,读得烂熟于心,读到一开口就能背下来。要让它慢慢地滋养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人生。所以要强调读,要把它背下来。好,下面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挑战,同学们请注意看,我这有一个“志的重要性”,一個“酬志”,还有一个“立志”三个小纸条。选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把纸条贴到对应的句子下面。

这是一个小环节,很好玩儿,也很有挑战,实际上就是带着学生理解三句立志名言的含义。学生贴完以后还有评述,有争议,吵吵嚷嚷。比较难确定的是“志的重要性”和“酬志”,学生贴错了位置,所以要稍微讲一下。

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志的重要性。你想,三军统帅可以被夺去,但是一个匹夫,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却不能没有志向。实际上,这句话强调的是志的重要性。就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没有志向,这个人就站立不起来,将来的人格、人的脊梁骨就不能刚直。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遇到坎坷,受过打击,都没关系。人生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遭遇,但是一个人,贵在有什么?要有志向,要树立志向,有了志向,就好像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讲的是酬志。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怎么去实现我的志向,我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去做。比如,像刚才的同学所讲的,在奋斗的过程中,要做到淡泊名利,不能被名利所束缚。要做到安静、宁静,专心致志地去奋斗,这样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

熟读三则名言,并理解内涵,是学习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初步理解,然后用贴纸条的方式理解内涵。课上到这里,应该说基本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我还不满足,我的语文课,多半是读写结合的,所以我还想带着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志向——从说到读再到写,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我的语文课常常这样设计。

【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重视朗读,要在反复朗读中去理解,并内化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教师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名人名言,以“贴纸条”的活动检验其理解,并进一步明确三则“志向”之间的关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区别“燕雀”与“鸿鹄”志向的不同,及时指导朗读,肯定学生的优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去“寻找梦想”,体现了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朗读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四、进入读写结合训练:从读到写,读写结合,挑战学习高度

师:我们今天的题目是“从梦想出发寻找梦想”。我们确定了两个小支点。一个是自己要有志向,然后顺着自己的志向去奋斗,去努力。一个是学习名人的一些志向故事,从他们的人生中汲取力量,汲取智慧,汲取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学习了古代的立志名言,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明确了树立志向的重要性,了解了人贵有志。我们还知道了,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淡泊名利,要专心致志,做到心无旁骛。那我们再来谈一谈自己的志向。但这一次的学习要求变了。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看,这是我昨天晚上11 点多写的。我想写一首漂亮的小诗,送给同学们。但一直没写出来,非常遗憾,才华不够。这是我写的。我后来就想,那就写几句朴实的话吧。

今日梦

从今日起

愿我们结缘为师生

从梦想出发

带上童年

带上小溪

走向大海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或者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大家安安静静地写,不交流,不讨论,也像我这样用几行小诗写出自己的梦想。一会儿我们再一起交流。我规定一下时间,三分钟左右行不行?我的要求是这样的:要有标题,然后再写正文。

师:有许多同学写完了。这位同学,请你来读一读。大家注意听,看他写的是什么。

生:我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想。

无论富贵与贫穷,无论地位高与低,

男人必须要有志,无志不得走天下。

师:我觉得还行,语言比较凝练,还很有节奏感。

生:我这首诗的前两句“无论富贵与贫穷,无论地位高与低”,就是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你的地位高还是低,你必须要有志向,要立志。要是没有志向,你就不可能名扬天下。

师:他讲的是什么?立志的重要性,他并没有谈自己的志向。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很有自己的认识。好,请坐。还有同学愿意交流吗?

师:我看这位同学还没写完,你来交流一下可以吗?就读你没有写完的,我觉得也很有意思。我们来听一听。

生:我的题目是:读书。

读书好,爱读书,

每日都读一本书。

读出声,要理解。

后面还没有写完。

师:你为什么这么写?围绕读书学习来写,对吧?你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看他写的是什么,我待会要请人来点评啊!

(生再读)

师:听清楚了吗?你来点评一下,你跟他离得很近。

生:我感觉他写得很押韵。

师:就是很有节奏感,是吧?有点诗歌的语言特点。他的意思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他还强调了一个任务。每天怎么样?每天要读一本书,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顺着这个任务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了。这讲的不就是酬志吗?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看,志向不在于大和小,不在于高和低,而在于持之以恒地去做。

师:你来念一念自己的。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我的梦想

我带着梦想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坐上承载着童年的飞机

踏上云霄飞上蓝天。

师: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梦想呢?你分享一下。

生:我想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师:想当一名幼儿园老师。你很喜欢跟小孩子在一块儿玩是吧?你不也是个小孩子嘛!(学生大笑)挺好,太妙了,太美了。还有一位同学写得非常特别,她把今天所学的一些内容结合了起来,虽然下课了,我们还是请她来分享一下。还没写完是吧?没事,就念你写的这几句。

生:我的志向

从今日起我要立志

像孔子一样修己安人

像苏轼一样坚守梦想

像辛弃疾一样……

后面还没有写好。

师:像孔子一样,修己安人。刚刚我们提到了孔子的儒家之梦,他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这位同学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词,叫“修己安人”。这个很重要,这就是儒家的政治梦想,刚好也在我们教材里面。你看她很注意把学习的内容综合起来,写进自己的梦想。了不起啊,非常了不起。很善于学习。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感觉同学们树立了自己的梦想,了解了古人的夢想,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我们会把人生的路都走得非常稳健,充满力量。好,感谢同学们。我们下课!

【评】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习得创造性思维,以构建新的学习意义。学生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从读到写,教师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开展创造性学习,这体现了教师独特的追求。教师先示范自己创作的一首新诗,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创作,并与同学分享,教师再及时解读与肯定,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梦想”主旨,表达期望。本教学环节“双线合一”,既有写作能力训练,也有人文精神训练,开放而富有活力,将教学引向了高潮。学生在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时,教师也完成了“从梦想出发寻找梦想”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师鲜明的教育特色。

【总评】

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构建文化认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名人名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练简洁、富含哲理,深受师生喜爱。但由于某些功利化的原因,学生的阅读往往缺乏深度和完整性,只是碎片化的阅读,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无法真正实现。

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人名言呢?是局限于现有文本,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吗?显然不是。而是须要整合课程资源,加强阅读的深度与完整性,凸显其教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由于教学时间不宽裕,名人名言阅读与理解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仍需教师的引导。何郁老师的这堂课,无论是教学的整体设计、价值观的引导,还是思维训练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我认为,这节课至少有五点值得学习。

第一,用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完整,课堂具有鲜明的结构化特征。对于名人名言的学习,大多数教师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背诵的层面,再深入一点就是讲解意思、学习运用,很少有教师把名人名言的学习当作一堂课来上,更少有教师进行整体化的教学设计。何郁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首先,带着问题阅读,并对相应的阅读材料进行整合。这是有效的阅读之一。何老师紧扣课题,整合课内外教学材料,以“从梦想出发寻找梦想”为主问题,引领课堂,设计了让同学们谈自己的梦想(什么是梦想)、讲几位名人的立志故事(“从梦想出发”),学习几则名言(如何“寻找梦想”),以及最后“谈谈自己的志向”(我的梦想是什么)等几个教学环节。何老师对所有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整合,课堂结构逻辑严密,整堂课节奏流畅,浑然一体,显示了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就我观察的课堂教学而言,不少老师的课堂上,教学材料或教学细节不乏精彩之处,但往往支离破碎,缺少结构化的统整,导致教学留下遗憾。其次,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既重视人文熏陶,也重视能力训练。本堂课有四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基础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在的问题主线和外在的教学环节合二为一,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与设计意图都清晰明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合一。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内在的主线是“从梦想出发”,外在的教学环节是“读教材,讲故事,进入深度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一目了然,而且“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方面锻炼他们讲故事的能力”(语文要素),“同时也想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志向的种子”(人文主题)双线合一。教学设计整体性强,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实现了课堂的整体建构。

第二,课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何老师把名人名言的学习变成了创造性的学习,将封闭保守的课堂变成了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站在了课堂“中央”。从一开始“准确理解课题”到最后“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辨析课题,谈自己的梦想,讲述名人故事,读名人名言,贴纸条,大胆地表达与创造,其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都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真正地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尤其是讲故事和写作两个环节。几位同学将名人故事讲得非常完整流畅,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小练笔内化了主旨,体现出孩子们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整个教学过程是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第三,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语言训练为重点,使学习逐渐走向深入。维果茨基指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个过程,是从思维到语言和语言到思维的连续往復运动……思维不仅仅用语言来表达,思维是通过语言才开始产生并存在的。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语思活动”,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何老师兼顾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整堂课都是在读、写、思、讲、练、评中进行的,没有一刻没有语言训练,也没有一刻没有思维训练,教学指向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理解课题、讲述故事、朗读与理解名言、用诗歌写作,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语言表达训练,学生或在理解,或在分析,或在鉴赏和评价,语句读写、形象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辨析,甚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碰撞,骤如风暴,密如飓风。这在一节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是很少见的,这也显示出何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好的课堂把控力。

何老师的这堂课,教学逻辑严密,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前后照应,这本身就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何老师把传统文化放到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放在当下去考量,对接学生的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一点特别值老师们借鉴和学习。学生在讲名人故事时,何老师引导学生要注意看到“徐霞客很注意从书籍中去发现前人的错误”、宗泽的梦想是家国之梦、苏轼的梦想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之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独立思考传统文化与个人成长、当下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最后的诗歌写作更是一项复杂的情感与智力活动,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高阶思维的训练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

第四,读写结合综合实践,体现了先进的写作教学观念和独特的诗性教育理念。真正的语文教学名师,大多是既擅长教学也擅长写作的。何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语文名师。何老师爱好文学创作,以创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他坚持写作“下水文”来教学生写作和思考。何老师的语文教学贯彻着读写结合的原则。本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何老师先示范写了一首新诗《今日梦》,这首诗紧扣当天的教学主题“梦想”,以简洁的语言及“童年”“小溪”“大海”等几个意象表达对孩子们的希望。学生写完后,何老师请学生当众分享、朗读,并及时进行解读,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这个读写结合的教学环节体现了何老师对写作教学、诗歌教育的独到理解和实践。

从何老师的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一名语文教师一直把写作、读书和教学当作自己的“常态课”进行业务研修,这本身就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它既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训练场。我们还看到,诗歌写作在何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何老师非常重视诗歌的阅读与写作,他认为诗歌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生命教育的最高阵地,诗歌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母题,诗歌是“唤醒一个生命去感受作为生命的快乐、痛苦和真实,唤醒一个人去追求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尊严”的最好通道。

第五,鲜明的价值观引导,突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与认同功能。传统文化的教学重在对价值倾向的引导和对文化认同的构建。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学生进行价值倾向的引导。这既是教学的题中之意,也是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担当。何老师在《传统文化教育,路在何方?》中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填入学生的灵魂,学生就会受用一辈子。”他还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本课的课题是“我想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何老师是想播下一颗志向的种子,也是想播下民族文化认同的种子。何老师通过讲故事、名人名言诵读、贴纸条等教学活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梦想”“志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志”的重要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及如何“酬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学过程中,着重结合当下和古代名人的梦想,阐释什么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之梦”,以及在当下我们如何做才算是“修齐治平”。整个教学过程中,何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要从小学会立志、酬志,为实现理想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奋斗,这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孔子、苏轼、宗泽、辛弃疾、徐霞客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性,他们的人生经历、精神品格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名人名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风骨的深刻体现,这是本次课学习的一个重点。通过学习这些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何老师帮助学生梳理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了古老的价值体系与当下价值观的链接与传承,让学生从小就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增强文化自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背后是教师深厚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堂“梦想”课,不是思想道德政治课,而是传统文化的语文课。何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传统文化语文课的具体教学路径,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指引了教学方向。我们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嵌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慢慢成长为有能力、有趣味、有情操、有风骨的真正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立志志向梦想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苏梦飞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梦想
梦想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