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手照片“医生”

2022-05-30朱一南胡华薇王丹

摄影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图片社妙手底片

朱一南 胡华薇 王丹

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图片社有几项“绝活”闻名于世,修补照片便是其中之一。很多影像破碎、底片浸水、在世人看来完全不可能挽救的老照片、老底片,经过中国图片社修片师傅们的妙手,都能焕然一新。在图片社那些妙手修片的大师中,门松珍师傅是非常杰出的一位。2021 年7 月4 日,85 岁高龄的门师傅因病去世,但她的传奇故事至今被圈内人们口口相传。

对于门松珍师傅来说,天下就没有修不好的照片。这种底气既是她从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出发做出的判断,也是中国图片社老一代技师锲而不舍敬业努力的明证。18 岁就在北京市印刷二厂参加工作的门松珍,因在图片修版上体现出的天赋很快在单位员工中脱颖而出。1968 年,已能独当一面的她被借调去参加“红太阳大型图片展览”,专门负责修补重要的历史照片。她出色的修版技术令同行赞叹不已,展览结束后,她被正式调入中国图片社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她的修片技术功底愈加深厚,最终成长为一代传统暗房修片大师。

1980年代,门松珍在修复底片。

1983年,中国图片社照片洗印车间发生了一次因设备事故导致的用户胶片被毁事件:由于自动操作的胶卷切割装袋机故障,一张好端端的两人合影底片被拦腰切断。这张照片的顾客急了,要求图片社一定要修复这张底片,因为这张被裁切毁坏的底片上是他与法国著名影星阿兰·德龙的合影,对于顾客来说,这张照片很珍贵,且有纪念意义。为了挽救这张底片,门松珍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作。她先将底片粘接起来,再扩印成照片,当然,无论怎样细致地粘接,制出的照片都会有明显的接痕,这就要靠高超的修片技术来解决了。门师傅先用湿棉花把待修复部位擦湿,然后用小刀轻轻地将三层染料( 乳剂) 全部刮掉,只露出下面的白纸基。接着再把各个部位所需要的颜色涂上去。修彩色照片的方法虽然与黑白照片基本相同,但难度要大得多,它要求修片人员首先要具备配色基本功,这样才能够做到涂上去的色彩与原景物基本一致。照片修整以后,从侧面看仍会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因此要将修复后的照片翻制成彩色底片,再用复制底片放出照片,最后稍加修饰,才基本上恢复原有底片的效果。

在门松珍看来,需要修复的照片有很多种。像底片不干净,有灰尘等问题或底片年久造成的变黄、破损,甚至影像不清楚,都是需要认真修补的对象。门师傅将多年的修版、修片经验归纳总结为三步:第一步是放大照片,有底片的可以直接放大,没底片的就进行翻拍后再放大成照片;第二步是根据不同情况修整,用刀或用毛笔对底片进行加深或减浅处理;第三步是为了消除修改痕迹,对修好的照片再进行一次翻拍。

1992年,新华社照片档案馆发现一批严重损坏,起泡分解断裂的底片,其中21 幅是1950 年代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时的珍贵记录底片。这些底片转到门松珍手里,她一看就知道,用常规的手法是难以修复的了。门松珍和同事们在对着底片仔细观察、反复商量、苦苦思索后终于发现,虽然片基和保护层已经损坏,但底片上的影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门松珍根据多年经验,提出采用“水溶法”进行实验的想法:先将底片浸在水里,泡湿后用手把乳剂膜褶皱拉平,这时胶片片基已经变脆,只能轻轻地将乳剂膜揭下来,使影像层漂在水上,然后再将影像层移植到新的片基上。最终,这个实验成功了!移植后的新底片稍加修饰就可变成完好的底片,用它洗印出来的照片清晰度与原始影像非常接近,这批历史资料得救了。

1970年代,门松珍(左二)在质检展览照片。

“水溶法”试验的成功,对摄影历史的研究、摄影档案的保存和修复具有重大价值。1994 年,國家档案局为这项成果召开鉴定会,认为它独到的方法优于当时在世界上盛行的计算机修片技术。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这种方法“方案简便,成本低廉,效果颇佳,居国际领先水平”。

门松珍一生专注于修复、染印老照片,她修复的很多照片都极其珍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她说:“我的工作就像配音演员一样,一直在幕后工作,但我的工作弥补了些许遗憾。”

现今,电脑上的数码修图软件早已取代了使用人工进行照片或底片修复的复杂工艺,让先前需要超高技巧才能完成的修片工作变得唾手可得。然而,以门松珍师傅为代表的中国图片社传统手工修片技艺作为一个时代不可忘却的历史,在静静流淌的岁月中依旧闪耀着醇厚、质朴的记忆之光。

猜你喜欢

图片社妙手底片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保护光明的“底片”
玛格南:决定性瞬间
社会底片
棋王赛“妙手”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