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德育渗透 优化地理课堂

2022-05-30刘小建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德育

刘小建

摘 要: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演进,我国教育体系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为了渗透德育,教育部多次要求教育教学走科学化发展道路,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完美结合,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就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方法和路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为德育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德育教学在其他學科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渗透

德育教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应该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成为学生的人生基本需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德育需要,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校发挥阵地优势,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借助德育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融合,使德育理念落地生根。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德育要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到实处,需要从教学目标设计入手,明确德育目标,使德育内容、方向具体化、合理化。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分为智育、德育等几部分,将德育理念渗透其中,有意识地传播德育思想[1]。如在学习《植被》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定位为德育目标,将人地协调观这种关于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培养当作教学的主要任务,筛选有关我国在西北开展的沙漠治理工程,在东北的植树造林工程,在西南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像、图文资料,讲述不同的植被类型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结合早期“人定胜天”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以及科学发展观对“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发展观的诠释,讲述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恶果,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爱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将德育教学与教学目标设计有效融合,明确德育教育和地理教学的连接点,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技巧运用到现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投影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将视频动画运用其中,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当前最受欢迎的微型课堂运用到教学中,同样也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印象加深。通过影视的回放、历史轨迹、乡土风俗、教学内容等,展现出来的山川与河流更加真实,使学生对祖国、对家乡以及对于生活会更加热爱。

例如,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和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这节课中所讲的遥感技术,可以进行这样介绍: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出现了十分罕见的特大洪水,导致荆江地区、洞庭湖受到相当严重的灾害。对于面积如此之大的洪涝灾害的检测,如果运用人工测量除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测量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再加上这些地区由于受到洪水的阻碍,进行实际的测量可以说是很难进行的,同时还要影响到抗洪救灾的顺利开展以及对受灾人民的救援。遥感技术的运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综合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防灾救灾工作的安排。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显示受灾前后的遥感图像,利用卫星图像来确定洪涝灾害泛滥区的分布情况。计算机处理产生的洪泛区分布图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快速、准确地完成对灾区的登记工作。

三、深入发掘地理课程中的德育素材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不仅知识体系庞大,而且涉及的面非常广。如高中地理教学不仅包括宇宙天文知识,还包括人与地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地理教材包括地理课程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这也为地理德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地理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入发掘各种德育素材,以地理理论知识为容器传播德育思想,让学生从中感悟德育。如在学习《地质灾害》一课时,结合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成因,学会运用地图说明灾害的分布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地图,包括众多地震带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并将图文影像汇聚到一起,通过筛选后,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唐山大地震或者是汶川大地震时期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危害的图片,提出问题:当地震时,该如何自救?是什么引发了地震?这样借助多媒体和问题将课堂氛围点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讲述到我国突发性灾害发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准备的课件和最近几年发生的突发性灾害,讲述国家为了营救人民群众、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社会各界做出的感人举动。如2021年7月,在河南发生特大雨灾时,许多中国企业都不顾企业面临的危机,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这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景象,说明中华儿女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企业驰援河南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历史传统和家国情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学

在教学中,德育并不是新话题,相反,它是一个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话题。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德育的理念和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在德育教学中都缺少灵活性,德育教学手段单一,与生活缺少关联。这样一来,不仅德育教学缺少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也体会不到德育的意义。德育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工程,德育要想入脑入心,必须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教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德育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融为一体,增强德育的渗透力、说服力。如在学习《人口迁移》一课时,在讲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如,什么是人口迁移?下面哪种情况属于人口迁移:奔赴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三峡库区移民由山区移往城镇,农民工春节期间朝老家“进军”。这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生掌握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后,教师以“农民工进城与城镇化建设”为主题,让学生讨论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做好多个方面的举措,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改革等,进行劳动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促使学生养成关爱弱势群体的心理,使学生确立民主、平等意识。这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解决了教学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可以增加德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促使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学科素养共同发展。

五、结合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榜样作用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想要达到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有这样的观点: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对示范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对于学生来说,其道德行为主要是从社会中获得,逐渐形成相应的行为,同时可以通过榜样作用,改变其不良行为,借助实践活动的参与,对榜样进行模仿,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3]。例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中,结合工业布局的认识,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一些通过环境改造而又取得经济效益的工厂进行参观调查,了解过去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后又经过技术改造不仅保护了环境也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让学生认识到如果对环境保护不重视,即便短暂性地取得经济效益,但终归不会长久。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纠正学生以往的不良行为。因此,借助实践活动的参与,加深学生工业布局的认识,结合学生切身体验,逐渐内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宣传,或者以主题的竞赛、答辩会、班会等,借助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和社会环境进行接触,磨炼自身毅力,辨别是非黑白等,是学生德育内化的重要过程,教师则需要借助相应的强化措施,保证德育教育效果。

六、在課堂教学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枯燥又沉闷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觉得非常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也同样受到影响,因此,德育渗透也就无从谈起。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类似的情境,激发出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同时使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也得以实现,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教师可以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展示相关材料,“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队员完成的登顶测量任务,在整个珠峰高程测量工程中,首次应用了北斗系统。”那么科学家是怎样使用北斗系统进行珠峰高程测量的,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之后,教师播放有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视频,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组成以及主要功能等。之后,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北斗系统为全球提供服务,那么都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呢?和GPS系统相比,北斗系统有着怎样的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北斗系统,掌握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高中地理课堂中,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树立学生探究精神,逐渐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定位导航技术的成就,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人类社会造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并且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品质。

七、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进行德育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切实做到言传身教。教师需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品德修养,利用自身的精神和态度,和学生构建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真正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师的自身素养,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也有观点认为,学生喜欢模仿有地位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人物等,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教师是很多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

例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教师要必须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作为教师,需要担当相应的责任,借助地理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教师需要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如开展“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教学时,结合自然、人口以及经济等内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教师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加强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教育。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借助榜样作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具备教师师德的同时,具备地理学科的德育素养。

八、从学生视角进行德育教学和引导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教学都深受苏联教学模式影响,都是采用集体授课、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来授课的。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很难兼顾到个体,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以及师生互动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无法接受教师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学生的思维、个性都受到束缚。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也是德育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下的高中地理德育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和个性并重发展。所以,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任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和引导。如在学习《海水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后进生提供一些图片,让他们分析径流补给类型、特点,分析导致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原因、人为因素对河流季节变化的影响,从人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中等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解析水循环、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影响,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让优等生根据自然界水循环规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器材制作海水运动平台,建立理想的海水运动模式,从全球视角就洋流、地理环境和人类发展前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化的知识引导和教育,让学生都能提高道德素养、思想认识。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助于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平.中学地理课德育渗透的内容与方法[J].山东教育科研,1996(4):73-74.

[2]王明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华夏教师,2017(17):58-59.

[3]陈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4(31):124.

[4]王燕华,段玉山.加强中学生地理空间素养的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2(23):9-14.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渗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