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彰显政治教学活力

2022-05-30李恩乔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中政治内涵

李恩乔

摘 要: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输,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高中政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以此彰显政治课的活力,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实现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的宗旨。文章首先概括了培养问题意识的内涵,然后从主体性、活力性、素养观三个方面总结了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最后从敢问、想问、善问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剖析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中政治;内涵;意义;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需要积极研讨、实践多样教学途径。笔者以必修二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依据相关的材料来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解决问题,其实,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意识”其实是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素养[1]。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其成长。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致、学习自主性,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課,它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等特征,思想理论性较强,所以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诸多途径,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使学生通过解读、分析、质疑、提问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2]。

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中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关于市场配置资源,高中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所以,没有相应的知识积淀。考虑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开展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身边事例入手,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之初,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引导学生自行搜集、整理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有学生以近十年为例,整理了当地的房价和教师的工资的材料、数字,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引入新知——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学生从增长的幅度及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角度进行思考,学生自然提出问题:工资的增长幅度与房价的增长幅度相比,谁的幅度大?在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房价涨幅的情形下,对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影响如何?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讨,学生在讨论中则会进一步提出:当今人民的钱都花在哪些领域?这样在突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有效地引入新知——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彰显教学的活力性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思想理论性较强,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积极探讨、实践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彰显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以启迪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及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进行设疑、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热情高涨了,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广泛参与,提升了教学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市场调节》一课中“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相关知识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市场调查,即了解2020年底至202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的变动趋向,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积极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在课堂上踊跃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2020年底至202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由大涨到大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介绍背后的缘由,有些学生从非洲猪瘟介绍,分析其导致生猪的供应量锐减,有些学生从供求、价格和竞争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介绍由于适龄生猪出栏受阻的层面,导致猪肉的价格回升。而当猪源库存宽松,在市场供应稳定后,许多人看到养猪有利可图,又导致养猪数量的剧增,引发了猪肉价格的下跌,学生据此梳理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流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企业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量—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企业减少产量,消费者增加需求—供不应求。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市场是通过什么对资源进行调节的?学生通过思考明白是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三者之间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来对资源进行调节,让学生有效认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的内涵。

(三)提升学生的素养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价值的核心为培养、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疑,并通过多样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在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例如,在学习“市场体系”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知“市场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系”,教师应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即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场探究活动:今年的猪市行情不错,自己打算开办一个养猪场,让同学替自己出谋划策。教师提示应从场地、人、市场、资金等角度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献计献策,有的学生说养猪场的开办,离不开技术人才,需要招聘畜牧专业的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有的学生提出养猪场的场址选择非常重要,建议选取距离居民区远些的地方,这样无论从环境污染还是节省费用方面都是划算的(土地市场);还有学生建议选取饲料园地时,应该直接到农村运饲料,那里的价格较为优惠(商品市场);同时有些学生建议应该考虑猪的销售渠道(服务市场)。教师进一步引导:只是探讨如何建场地、饲养、销售就可以了吗?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条件?自然引导学生发现合理的融资(金融市场)方案问题也需要解决。有效使学生认知了这些市场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即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又提高了其公共参与的素养。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敢问

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在组织问题教学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如,丰富学习方法,自主质疑法、合作探究法等,搭建多样的学习平台,尊重学生,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敢于设疑、提问,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学为例,本课时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保障措施及其历史作用,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伊始,为了有效引入新知,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医保》的视频材料,学生观看视频后,为了检测学生对视频资料的分析能力,教师从2021年12月3日的医保谈判结果进行阐述,介绍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医保的事实,而且该注射液曾经由于“一针70万”和“四天55万”多次登上热搜。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讨材料,思考从这件事发现哪些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从经过国家医保谈判,这个天价药降到了3万多元一支这个事实上思考政府对民生的关切,尤其是看病贵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承担起怎样的责任。教师继续鼓励学生还有没有新的疑问,这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对于SMA患儿家庭来说,是不是说就意味着就医的价格问题不用担心了?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人民面临的疾病、失业、养老等诸多问题,国家依法建立了哪些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角度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敢于发问。

(二)创设形象的问题情境——想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于相应的问题教学情境中,使其积极主动地提问、探讨,这是开展有效问题教学的必要因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教学目标、学习素养为指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个体认知,通过材料展示、视频播放、游戏展示、图画探讨等途径,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质疑、设问。

例如,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更形象地认知这一子目内容,首先播放视频材料《什么是“事实孤儿”,他们的生活该如何保障》,学生看到这个视频的标题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致,他们疑惑:什么是“事实孤儿”?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寻求答案,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其内涵:指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事实孤儿”有哪些疑惑、感悟,随时可以提出来。学生迫不及待地询问:这些事实孤儿的生活是如何保障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认知了这些事实孤儿的生活保障来源:一是社会救助,来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即通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二是社会福利,让孤儿有一个安稳的家,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等;三是社会保险,使公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极大地降低了事实孤儿出现的概率。这样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追本溯源的情感,学生积极提问,在设疑、释疑中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構成知识形象地理解。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善问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作为一门综合性、活动性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增强其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为核心目标,所以在组织、开展问题教学时,要不断地调整、改进教学的方式,如情境学习、实践活动等[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拓展教学资源,通过阅读、提取、提问、探讨等模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社会保障的形式——社会优抚”时,为了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政治素养,教师补充、展示了一则材料,即2021年有关海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去看望、慰问官兵家人的材料。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在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开展材料信息的收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社会保障知识,从材料中发现问题。

问题①: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的哪种形式?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得出认知,即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仅是面对孤儿,而是面对全体人民,如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军烈属的社会优抚,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特殊社会保障的认识。

问题②: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比,有哪些区别呢?这也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视野的开阔,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比较,以更好地认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享受社会保障是我们的权利,也需要社会成员分担责任,依法监管社会保障事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精神素养。

2.组织学生探究问题

在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训练、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尤其是科学精神素养。教师要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他们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思路引导,针对学生的思维亮点给予表扬,针对一些思维的短缺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4]。

例如,在组织学生列图表分析、比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基础上,补充展示一系列的有关《孤儿、孤寡老人和犯罪》的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结合教材内容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对图片材料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学生积极开展了议一议探究活动,他们与同桌、前后位的同学积极进行思想的交流、探讨:如没有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障不完善,会意味着什么?社会保障的作用有哪些?提示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如介绍了社会保障益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等作用。教师进一步询问: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有这么多,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完善这个体系呢?教师播放《从摇篮到坟墓》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改革重建之路,明确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保体系,应该权责清晰,严格依法监管等。

结束语

在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教学的成效,结合教学目标,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课堂的活跃度、素养的达成度等目标。通过自评、互评、师评以及检测等多种途径,来了解、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完成、发展状况,更好地督促学生发展。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问题教学为导引,在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同时,不断地督促学生发展并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吴呈琼.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2):73-74.

[2]刘黎雯.高中政治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6):45-46.

[3]刘一博.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85-87.

[4]李想定.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4):63.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高中政治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