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2-05-30何莉娟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何莉娟

摘 要:地理作为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眼下的教学需求。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出现不少新式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即为其中之一,能够有效促进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本文主要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分享一系列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生活化教学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提出的,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对眼下的教育改革仍然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力落实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有的放矢地将生活化教学付诸实践,带领学生在生活化资源辅助下研究和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追求高分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应试教育理念为主,由于时间较长,使得这一教育理念成为一种惯性,不少高中地理教師都习惯于以应试教育理念为基本导向,面对学生时,更为擅长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些教师很难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转变过来,追求高分现象严重,不注重地理教学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地理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令学生难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生活化教学深度不足,缺乏地理特色体现

当前,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打造生活化高中地理课堂”的要求,生活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高中地理教师的关注与认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即使在使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深度不足,同具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比较缺乏地理特色的体现,对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用不大,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有所引入生活化资源,但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虽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些教师在不断探索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普遍认为选择合适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较为困难。比如从网络上搜集材料,资源固然数量十分庞大,不过没有经过筛选与打磨,良莠不齐地“拿来”会影响教学实效性。此外,在生活化资源方面没能做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往往导致引入的生活化资源缺乏真实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在眼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单纯地加入一些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案例分析与讲解,或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一些生活现象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即使安排有合作讨论环节,大多时候都因时间限制难以深入实施。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讨论,仍然跟被动地听讲并无二致。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较为单一,虽然教师也采用一些同生活有关的资源,由于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学生依然以听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生活化教学存在局限,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师开始把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实践中,这种现象固然是可喜的,不过在具体应用中却存在着较大局限,尤其是一些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通常不能很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只有在上部分课节时才会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又因为学生平常接触到的生活化教学不多,可能一时之间难以适应,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此外,不少教师虽然在平常教学中会刻意采用生活化教学,但是大都集中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即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些同新课内容有关的生活化的图片、视频或者文字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重难点讲授、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布置作业等环节忽视生活化教学的落实,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质量一般,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适应教育改革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为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需及时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禁锢,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转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思路与模式,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时代保持共同进步。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以新课改的标准与要求为基本导向,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的推进与落实,改变自身的教学习惯,创新属于自己适应时代特色的生活化教学,主动引入生活素材,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例如,在开展“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时,教师先简单讲述我国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询问:“从这则神话中大家可以看出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及身边的生活现象思考,知道太阳能给地球带来热量和光明。教师播放地球能量来源的视频介绍,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能量来源,进而认识太阳辐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太阳辐射地球的影响”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资料、地图及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利用生活化内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一节高中地理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新课导入,不仅是揭示新课主题的重要环节,还关系到这节课中后续教学步骤的推进,甚至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可谓是关系重大。针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入的方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生活现象,据此设置问题或者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使其围绕生活现象自由讨论和交流,无形中引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与动机[3]。

例如,在实施“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时,教师先复习提问:“地球分为几个圈层?”“地表以外包括哪几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知道地球一共分为6个圈层,其中地表以外的三层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教师设计衔接语,即这些圈层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节课先了解大气圈的一些知识。接着,教师设问:“大气对于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分别有什么影响?”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同时结合生活常识找出答案,使其发现没有大气就没有水和生物,大气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者,然后设疑:“在周围的大气中,除纯净的空气以外,还有哪些物质?”教师要提示他们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与回答,即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与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由此揭示新课主题。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着重突出地理特色

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时,主要体现在生活化资源的融入和引用,而生活化资源也有很多,既可以是本地的乡土资源,也可以是其他真实的生活化素材,而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自然是本土资源,这样能够为他们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与亲近感,使其自觉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围绕所授内容提前准备好当地的乡土资源,着重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4]。

此时,在进行“人口分布”教学时,教師先在课件中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师生共同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已学知识分析与探究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使其从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让他们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之后,教师引入本地乡土资源,在课件中出示本市的人口分布情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使他们发现人口分布同地形有关,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地地区人口较少;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城镇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多,乡村地区经济落后人口较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积极开发生活化资源,推动课堂教学实施

生活化资源的来源渠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当地的实际生活资源,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另一个是网络平台上汇集的生活化素材,不受地域与空间的限制。要想在新课改下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高中地理教师应根据课本知识积极开发生活化资源,一方面采用实地拍摄、实物展示或口头描述的方式引入生活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合适的生活化素材,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帮助学生牢固地理理论知识及技能[5]。

举个例子,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中,教师事先采取实地拍摄与网络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与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乡村和城镇的景观图片,利用这些真实信息制作课件。课堂上,教师先展示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乡村、城市,使其观察、讨论两者在景观上的差异性,教师实时讲解乡村与城市景观上的差别,引出乡村与城市的概念,指出本节课主要学习乡村与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接着,教师展示浙江诸葛村的平面简图与航拍图片,简单介绍诸葛村的形态,由学生说出该村的土地类型与空间分布特点,然后展示北京市西城区某地区的地图,引领学生学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各个功能区的特点。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本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结构,锻炼他们实践应用的能力。

(五)全面贯彻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参与程度

对于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生活化教学不能仅仅出现在新课导入环节,而是要全面贯彻到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需倾力打造生活化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在生活化氛围中自觉、主动的思考与讨论,驱使他们高效地学习。对此,高中地理教师除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生活化素材以外,还要在重难点讲授、小组合作、实施互动、作业布置等方面突出生活化教学,全力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6]。

比如:在讲授“植被”的过程中,教师先播放视频“智利沙漠中的花海”,导入新课,设置问题:“智利的沙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所有沙漠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观看视频获取关键信息,思考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植被图片,包括天然的森林、草原、荒漠、人工的经济林和草场等,并指出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与讨论,指导他们学习与研究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教授辨别植被的方法,使其从不同方面说明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布置生活化作业,要求学生去野外观察当地的植被类型,学会识别主要植被,使其理解植被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针对生活化教学的运用,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内时间与教室空间之内,而是要适当地拓展教学范围,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构建课堂上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增进课堂内外的联系。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为前提,围绕本课主题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之中,观察、调查、分析与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问题,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能力[7]。

以“地貌的观察”教学为例。教师先结合地理景观图片、视频和信息工具等,比如对喀斯特地貌的观察,通过转换不同的空间尺度,指导学生归纳地貌观察的顺序和过程,让他们学会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地的河流地貌,使其利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观察。具体来说,学生首先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进行观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较大的地貌,像河流附近的山地、平地等,再观察与描述次一级地貌,像河谷的地形,最后描述河岸的地貌特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地形图、无人机或遥感影像等辅助手段展开观察,让学生能够在野外进行实地观察与描述地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及时转变教育方式,更新教学思路,不受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将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这就应充分认清地理学科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路径,将地理课堂教学同现实生活生产关联起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红梅.互联网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2(8):82-83.

[2]王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3):44-45.

[3]石光炬.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8):106-108.

[4]鲁思婷.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及实践路径[J].地理教育,2022(S2):10-11.

[5]孙亮.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对策探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5):73-74.

[6]张禹舜,祁早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0):38-39.

[7]苏芳.生活教育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7):69-7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