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

2022-05-30张中艳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张中艳

摘 要: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生物学科中的理论性知识,更要精准地把握生物学科的精髓与重点,对学生进行全面教学,培养高中生高层次的生物学科素养。本文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与特性、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切入,提出高中生物学科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跟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生在生物学科上的学习素养能够得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师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保障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能力能够得以同步提高。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督促,更是学生自身有着对学习的需求,高中生物教师也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可以在生物课堂上有更加主动地学习地位和思维,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欲望”得以充分满足。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高中生生物学习的能力水平

高中生物在其学习内容上较为丰富多样,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地投入生物课程的学习中。但是部分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时仍存在有不同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生物教材里的知识点记忆不深,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期记忆;有一部分学生自我的理性思维不强,对待学习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以及不具备良好的实践探究能力。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能力,科学地解决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时所存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的支持学习下,学生在面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时,有更加强烈的信心,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热情。

(二)支持高中生物学科的创新建设

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创新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需要每位校领导和任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新全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都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生物教学质量。在核心素养的角度下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整理教学资源?如何测评教师专业能力?如何让教师更新教学思维?如何创新出新的教学实践?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生物学科的创新建设为教学创新的出发点,更新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提升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职业观念,将生物学科的师资力量打造得更加专业,并一步步摸索出适合当今时代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教学新模式,更好地支持高中生物学科的创新建设。

(三)培育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生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可塑的栋梁之材。高中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的路能否走得长远取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以及综合素养能力是否合格。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引导学生可以在面对困难时有更加理性的头脑和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加高效的解决能力,在投身社会建设时有着更加深刻的责任意识体现。生物学科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指引学生掌握更多科学实践的知识,深刻体会生物学科素养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自身投入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自觉将自己培养成社会建设的高素养人才。

二、生物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建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者需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与社会外部信息结合,让所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以已学知识为基础,促进学习更多新知识的获取。这就需要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学习理论体系,学生不仅提高了自我学习积极性,而且自我生物学科的学习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体现。

(二)人本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旅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高度需要集中注意力,通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让自身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之下,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科能力,改变对社会的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价值观念。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融入生物学科教学中,可以推进生物学科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呈现人本主义关怀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和尊重一切生命主体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三)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可以让学生从生物学习的课本与自我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发生共鸣,通过现实生活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不仅如此,在“认知—结构”理论中还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遇见的事物,并對此进行生物学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首先要注意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实践动手能力也应该得到重视。生物学科学习素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素养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在生活中的实践,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对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要求教师根据相应的学科教学标准,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学科内容。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着贯彻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努力。新课改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现阶段的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课堂较为古板,缺乏教学生动性

在现阶段的生物课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重要性,没有真正地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矫正,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生物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地感受到生物学科的学习乐趣[1]。而且部分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地更新自我的教学观念,仍认为在讲台上将教材里的内容讲解一遍,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学习到生物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导致的课堂效果就是古板和毫无生动性。导致学生不再“热爱”生物学科的学习,甚至会“厌恶”生物学科的学习。除此之外,还会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应付了事,没有自我对于所学知识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能够达到生物学科课程学习的标准,也不能够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相关素养。

生物教学课堂缺乏生动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自身没有充分地与学生进行“教学—学习同等互动”,互动式教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但是现阶段的生物教学并没有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每节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缺少了相关的教学互动,甚至还缺乏了课堂之中简单的设问与回答,在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充分展现与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前文中写到要通过素养的教育让高中生成为新一代建设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学互动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的学习与创造思想与意识,贡献社会的基础力量就可以得到充分强化。

(二)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较为薄弱,不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认知下,生物学科是一门课时比较少的课程,教师根深蒂固的“主科”思想仍然影响着他们。教师普遍缺乏对生物学科的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观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关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前许多教师缺乏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忽略了学生养成生物核心素养对学生生物学科学习带来的好处。

教师的教学意识薄弱,在本文的研究中是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的相关素养的教学意识不足。在较多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学生也是在高考的教育方针中进行“应付”式的内容学习,没有更高层次的学习体现。不仅如此,教师在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思维思考,对学生学习生物的意义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素养学习有意识地重视。

(三)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较为稀缺,不利于开展专业的教学

当今时代下,新课改要求学生发展动手实践能力,因此生物实验课也成了许多学校新开的课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导致教育资源地区分配不均匀[2]。不同地区的重点中学设置、中学生物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师资力量等的差异较大。这些限制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新课改理念在这些地区的普及与发展,对我们提升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产生了一定阻碍。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3]。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尽可能地多元化,不能够太死板,不生动,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即在教学之前,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科学分析每位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基础,精确把握学生感兴趣的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時,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是微课教学、亦或是教师放上一些在遗传因子发现史上具有代表特征的物种,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等照片,让学生遨游在生物学知识的海洋中,通过在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探索生命奥义的欲望,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加专心投入,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二)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行为

新时代的教学氛围下,是有着开放和思想活跃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营造一种开放和思维活跃的课堂环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某个知识点的自我理解来自由发言。现代教育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那就是人为创设教学情境,这是对生物教学非常有帮助的一个辅助手段,同时也是有效构建笔者上述所描述的教学环境的一大亮点策略。现在生物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构建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行为。

例如,教师在讲解稳态中的植物生长素时,就可以直观地利用生活场景进行实时教学,在植物生长初期,生长素的作用就是让植物进行生长,但是当生长素的浓度超过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浓度范围,生长素也会相反地抑制植物的生长。在进行这类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真实感知生长素浓度的高低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过程,让学生更好掌握顶端优势等内容知识点。

(三)开展教学实验,培育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知识多而杂是高中生物学科学习起来的重难点,而实验操作也是高中生物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自身也应该认识到实验操作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自我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前需要提前准备好合适的实验教学方式,编写好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在正式实验前,教师可以以身作则,亲自动手实验给学生进行实验示范,在学生自己真正动手实验时鼓励学生创造创新设计实验的机会,让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渐渐提高,逐渐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思想维度,让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能够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例如,学生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花生与大豆是教材中所要求的原材料,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中操作,即可以获得实验结果,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题,是否可以用别的实验材料来进行此实验呢?学生可以自行准备材料,进行观察。如果有失败的学生,要向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实验会失败,是不是材料本身自带的颜色过深而导致观察不清楚等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以情感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社会服务而进行教学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精通学术,为未来的社会做出良好贡献,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便变得尤其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生物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对于生物学科中人本关怀的核心素养了解得更加透彻,社会责任意识也更加强烈。

现代人很多人会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不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教师可以以这些不良习惯对人体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危害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展示这些不良习惯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并向学生解释产生危害的生物学原理,可以利用延时摄影的技术向学生展示器官“生病”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不良习惯给人体带来危害的视觉冲击,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富有故事情境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通过生物课堂教育,让学生的自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素养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不断提高自我的素养和自我的学习价值观的过程。当然,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邓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2(16):66.

[2]廖华勇.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的高中生物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3):85-86.

[3]薛秀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J].家长,2022(6):67-69.

[4]张文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2(8):66-67.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