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和”的审美思想研究

2022-05-30杨红星关智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

杨红星 关智琴

内容摘要:“和”作为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对创作活动有重要影响,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正是对“和”审美思想的生动实践。本文谈及了中国传统“和”审美思想的起源,刘勰“和”审美思想的建构,然后选择了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神思》《情采》《养气》《附会》四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讨论了“和”审美思想对当今创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创作论 “和”审美思想

刘勰,南朝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其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为抵制当时绔丽、浮浅的文风而作,在今天看来,这本用骈文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对当今的写作实践活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的特殊局面,对刘勰的个人品格、写作风格、理论思想等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时刻体现在《文心雕龙》这本书的创作之中,他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投射了这种影响,而传统“和”审美思想更是在其创作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一.刘勰“和”的审美思想的建构

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在刘勰生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为频繁,社会动荡的同时反而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文学发展。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呈现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特殊局面,文人作品中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三家思想的影响。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便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这与儒家思想长期以来的正统地位不可分割,同时又兼采道家和佛家的主要思想,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论观。刘勰“和”审美思想的建构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重儒家“人道”,讲伦理,重道家“天道”,讲自然,重佛家“心道”,讲至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和谐审美理想。

二.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和”的审美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共有五十篇,从主要内容来看可将其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文学批评四大部分,其中创作论的十九篇是其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的审美思想在创作论中的体现就是文章及其创作过程中的和谐统一,本文选择具有典型“和”审美思想的四篇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探究“和”的审美思想对写作行为的理论指导意义。

1.《神思》:想象与表达的协调

《神思》是刘勰创作论第一篇,同时也是创作总论,他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创作构思转化为现实作品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表达能力。

刘勰对“神思”的定义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意思是说:我的身体虽然还在江海的上面,但是我的心却想着远方的朝廷。张长青认为“神思”指创作中的精神思维活动和艺术构思活动,可以简要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思考和想象。“神思”的作用是“神与物游”,即使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外在事物相联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暨乎篇成,半折心始”的结果,文章写成只有想象中一半的效果,刘勰提出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意思是凭空想象可以想得新奇,用语言实际表达却难以达到工巧。这同样是我们现在进行写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脑海中的想象没有办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或者说文字的表达成果还没有脑海想象的一半新奇,效果大打折扣。刘勰点明了神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那么如何才能表达好“神思”?刘勰提出了四个准备条件:积学以储宝——积累学识用来充实我们内心的宝藏,即学识要渊博;酌理以富才——斟酌事理丰富创作才能,是讲作家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研阅以穷照——尽心研阅以求对写作技巧的深刻理解,也就是对写作技巧要仔细推敲;驯致以绎辞——顺着思想熟练地运用文辞,即拥有驾驭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做好这四点准备,才能“寻声律而定墨”,依照声律写成作品,“窥意象而运斤”,根据意象运笔如神。以上四点创作前的准备条件,并非一日之功,靠得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锻炼,学习使自己能够具备上述所讲的能力,而锻炼能够使具备的这些能力被娴熟地運用,从而表达好“神思”,发挥“神思”的妙用。

想象作为创作中经常用到的艺术手法,刘勰理性地看到了想象与现实成品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所有的想象都可以诉诸笔端,这是对作者文字表达能力提出的相应要求。刘勰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目的是强化作者的表达才能,使作者能够将脑海中的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变成现实的文章作品。《神思》篇的“和”是创作中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协调之“和”。

2.《情采》:“情”“采”的辩证统一

刘勰论“情”“采”,实际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不是随意选择的,蕴含着作家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理趣,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的文采,一是指声律、对偶、辞藻、用事等文章辞采,二是指文章中蕴蓄的“秀气”。

在《情采》篇中,刘勰还提出了“文”“质”两个概念,通观全文,我们能够发现刘勰所讲的“文”实际上相当于“采”,而“质”相当于“情”。论及“文质观”具有重要影响的当属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讲究的是“文质并重”,刘勰的“文质观”是在继承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附质”“质待文”。从水的波纹是通过流动显现来说明文采要附着于质地之上,从虎豹没有纹路便形似狗羊来说明质地需要文采来体现,也就是黑格尔所讲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的关系。

刘勰对“情采”进一步进行揭示,他认为在文章的创作中,情理是经线,辞采是纬线,“经正纬成”,只有文章的情理确定后文辞才能畅达地使用,这是写文章的根本。以上体现了文章内容的决定作用,“为情而造文”更是刘勰这一观点的直接表达。而在组织文辞进行说理抒情的过程中,“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要是藻采浮华,文辞诡异,那么抒情和说理必将然受到遮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以上则体现了文章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文辞的好坏会影响文章内容情理地抒发,现在来讲就是“词不达意”。刘勰更是提出“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文辞运用标准,即文采不能一味地追求华丽以至于掩盖了文章的内容,而广博的事例不应该滥用而削弱感情的表达。

在《情采》篇中,刘勰论证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至今日都是贴合写作规律的,足以看出其前瞻性。刘勰的论证不是说创作中要偏重哪一方面,而是既要重“情”,也要重“采”,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达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之美。

3.《养气》:与自我的和解

关于“养气”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较早进行阐发的是战国时期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谈的“养气”实际上是指进行道德修炼的方法,即培养人的正义感。刘勰所讲指人的精气,养气就是休养生息,保养精神力气,本篇开头引用王充《养性》书中的“论养气”引发论述。

刘勰认为耳目口鼻为生存服务,心思语言属于精神活动。“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如果心意和顺,写文章的思路就会清晰明了,心情自然舒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钻研得过分,便会精神疲惫、气力耗尽。这是刘勰在《养气》开篇处所表达的观点,即在创作中要顺从心意,不要过分钻研,保持气力。刘勰还讲到了曹操、陆云便认识到耗费心力写文的不利影响——“伤命”“困神”。刘勰还讲到“神之方昏,再三愈黩”,精神正处于昏沉的状态下,再三使用就会使它变得更加混乱。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灵感迸发、时机恰好,我们便下笔如有神,尽情挥洒笔墨,但是灵感枯竭、时机不当,即便我们想写文也是无从下笔,这时一味地逼迫自己便会导致心力交瘁,甚至会我们打击创作的兴趣,也正是刘勰所认识到的“思有利钝,时有通塞”。

基于此,刘勰提出“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理伏则投笔以卷怀”。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有所节制,要保持心境清明,精神舒畅的状态,如果心烦就放下笔去休息,不要让思路被阻塞,当文意成熟的时候便用笔抒怀,而文思潜伏,没有想法的时候就放下笔不再思索。这是刘勰认为可以“养气”的方法。“烦而即舍”的果敢少有人能够做到,但是在当时刘勰便已经认识到创作这件事不能尽如人意,不是仅凭苦心钻研便能取得满意成果,有多少人在创作这条路上一味地埋头苦干却不得进取,有人违背心意,勉强写成的文章又有几许可能成为“佳作”呢?不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工作、生活之中,我们应该学会“养气”,顺心顺意而为,方得神清气爽。

刘勰《養气》篇的“和”是内心世界与外在实际情况的和解,即与自我的和解,他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顺势而为,不能因为作文而损伤自己的精气神,要敢于跳出困顿的创作圈子,不受其干扰,是真正的放下,而不是勉强安慰。

4.《附会》:谋篇布局的适当

《附会》讲附辞会义,附辞指调整词语使语言不再混乱,会义指安排情义使条理不颠倒。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作文时要调整语言、梳理事理使文章能够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刘勰对“附会”作了这样的解释:“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具体分析,前四句是做法,后两句是效果。从现在的写作学角度理解,“总文理”就是综合全篇进行布局,“统首尾”就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要互相照应,“定与夺”就是围绕文章本身决定材料的使用,“合涯际”就是文章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原则安排,需要合并的就合并,需要拆分的就拆分,这样才能达到“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对文章结构进行安排,才能使文章内涵丰富,逻辑顺畅,从而天衣无缝。

刘勰后文便提到了具体做法:一要“定体制”,在思想内容指导之下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原文中所讲的“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情”与“理”在作品中应该居于统率的地位,它们正是指导文章进行布局的思想内容所在。二要“总纲领”,抓住全篇的纲领,也就是内容的安排要紧密围绕主题,刘勰把文章的内容比作繁多的河流分支,树木枝叶,无论其数量多少,它们总是从同一个源头、同一根树干生发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使繁多的内容紧密围绕主旨进行,这就是“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三要“弃偏巧之善,学具美之绩”,放弃枝节的细巧,争取具体的完美,就是要抓大放小,心有全局。

“杂而不越”是刘勰认为《附会》所应达到的最终效果,通篇所写便是如何使这一效果得到实现,具体来看就是在统一的文章与分散的内容,扼要的事理与繁复的事例等各种矛盾中,通过恰当的谋篇布局,求得文章的和谐。而这种“和”审美思想是将不同的部分和谐地安排在一起,是“和而不同”的生动体现。

三.“和”审美思想对当今创作的现实意义

“和”的审美思想在刘勰《文心雕龙》中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作为传统的审美思想,“和”一直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创作实践和社会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诸多篇目中,从实际创作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他对“和”审美思想具体实践,对当时的创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其中的有些观点、做法等在现在看来仍旧不过时,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掌握。

《神思》篇强调了想象与表达的协调,在许多文学作品之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熟练地运用意象,这首先是想象的成果,刘勰认识到了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常有一种现象,便是忽略表达对想象的重要性,空有想象而不能诉诸笔端,无论想象多么雄起、多么瑰丽都是一种空想。强调想象与表达的协调,是我们创作时追寻的自我思维活动与个人能力的和谐。

《情采》篇强调了“情”“采”的辩证统一,实际讲得是内容与形式,作为经久不息的写作话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重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唯有使二者辩证统一,完美配合,才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才能使读者看到的文章成品是和谐的,没有头重脚轻、词不达意等各种弊端。

《养气》篇强调了与自我的和解,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没有思路,没有材料,成文效果不理想等等,往往困苦不堪,因此写作主体要学会“养气”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创作不能一味地勉强自己,勉强写出来得文章谈不上什么意义、价值,我们应该正视写作中的问题,不能让自己“受困”,适时放空求“和”,反而可能会柳暗花明。

《附会》篇强调了谋篇布局的适当,谋篇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发展流畅,谋篇布局的适当针对的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如何安排,要提纲挈领,要围绕主旨,这样的文章“杂而不越”,文章的各部分内容被有序地安排,共同发生作用,使文章的表达更为清晰,展现其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同时,这就是文章各部分之“和”才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刘勰所强调的这些内容,同样是我们当今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部分,在“和”审美思想的统一指导之下进行创作行为,是文章美的衡量标准之一,是追求想象与表达之间,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各部分之间,文章本身以及创作主体自身的各种“和”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长青.文心雕龙新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陈望衡.论中国传统审美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0(06):55-60.

[4]高宏洲.《文心雕龙·神思》析疑[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04):20-28.

[5]闫禾,石海光.《情采》:为情造文,要约写真[J].语文学刊,2020,40(05):9-15.

[6]吴素娥.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8-92.

[7]王凤英.附辞会义,首尾相援:《文心雕龙·附会》篇探析[J].语文学刊,2020,40(03):7-12.

[8]王许林,徐林英.刘勰“附会”说及其对章法学的贡献[J].古典文学知识,2011(04):31-39.

[9]周华.论《文心雕龙》的情辞观[D].华中师范大学,2020.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文心流韵·千古回眸——刘勰和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