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

2022-05-30杨梅

天津教育·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情感语文

杨梅

现阶段,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希望通过认识美的事物,发现事物的美来美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小学语文中设置审美教育,旨在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良好的审美教育设计有助于学生从文化美学的角度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涵养。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里的美育正是指审美教育,审美二字的解构意义是包含多方面的,从认识到发现,从感知到创造,都是审美教育中的环节。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倾向于让学生以美的角度去感受文学作品,能够多角度地发现文学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意象,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学世界,建构属于自己的审美理想。

二、当下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遇到的瓶颈

(一)“实用化”倾向严重

自1999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20多年,然而,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观念也受此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度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语文作为应试教育的一大主科,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占用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水平,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及时性的成绩反馈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多选择减少甚至放弃在语文中融入审美教育。再者,小學语文教师的个人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且没有全情地进行审美教学设计,审美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造成了审美教育的教学成果不佳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导致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问题。

(二)“非语文”因素冗杂

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看起来只涵盖文学方面的内容,实则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等多门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文学性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开展往往依赖于文学史上的美文名篇等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标点符号,还教会学生感受和理解文章中的意象和情感。小学生心智还未发展健全,这一阶段的个体差异性是比较大的,存在的年龄差异、认知水平差异等“非语文”因素,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或影响。囿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审美教育时,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只能在简单层面上教学生如何进行美的辨别,进行深层次教学时无法让学生在美学环境中感同身受,这也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审美水平发展。

(三)“思维性”教学欠缺

不同于独立的审美教育开展,依存于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形成审美思维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规律性训练和教学发现美、创造美。这里的前提条件看似简单,仅仅是审美思维,然而让小学生形成审美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循循善诱。然而,思维能力是多项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也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处于强调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缺乏一定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思维能力被固化在一定的范围中,缺少可发散的方面和方向,进而在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时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审美实践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存在僵化问题,课堂教学程式化,多以“预设性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缺少了思维能力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具备逻辑性与思维性。

(四)教学思想缺少追求

素质教育的实行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作为“育人”“立人”的一门学科,应该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因此,随着社会道德和美学意识的发展,这一目标不应该停滞不前,而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固守“发现美”“创造美”这一种观念而不变通。目前,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状态并不理想,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想高度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审美教育理念,且依然存在融合不到位的现象,在教学思想层面缺乏新的思考。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不仅要具备审美的意识,也应该将审美的意识用于审视自身。马克思曾说过,“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思想应该慢慢向新观念靠近,站在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教育,理解审美教育的引申意义,将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成为一个“美”的人,增添文学内涵的诗意色彩,传递文学中的情感价值。

三、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朗读,诱发审美灵感

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朗读教学,尤其是对小学学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含有汉字的识记、词语的理解,识记和理解的过程中结合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如此,朗读教学可以将书本上冰冷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声音符号,充分焕发文学作品另一层次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20世纪初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一个观点,“设身处地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里所说的激昂、委婉都是朗读艺术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学会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节奏、语调旋律,从而与作者形成更紧密的情感共鸣,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文学价值,促使学生在文学作品中看万物、看众生,也看自己。

例如,在语文课堂的课前文章预习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安排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练习,如小学语文中的《秋天的雨》《麻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篇目都可以进行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合适的篇目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处进行精读。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当朗读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进而让学生形成个人对文字、语言的独特感受,即文学美感。

(二)设置情境,激发审美思维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能够了解到、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离不开对自然万物、人与社会的理解。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适时地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教育。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虽然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并不影响语文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如今,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存在,必不可少地会压缩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把握,适当地压缩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适当地“无声”,可以带来更优质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文教师无法带着学生亲身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无法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每一个场景,但至少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感受自然万物、人与社会的宏大场面。视频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记录,其具有绝妙的视觉冲击力,能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具象感受。

例如,在进行《赵州桥》《海底世界》《火烧云》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可以寻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赵州桥》可以搜集图片,也可以播放和赵州桥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独特魅力;《火烧云》可以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文章描写,在众多图片中辨认火烧云,或者通过视频展示火烧云的形成过程;《海底世界》可以介绍海洋生物,海底的环境,包括一些海底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升,不仅营造了轻松的课堂环境,还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审美的个人追求。

(三)情感挖掘,引导审美想象

作者或是为了记录,或是为了抒发情感,其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传世性。作家在文字语言中注入个人的情感和领悟,需要读者在阅读赏析过程中借助对语言的理解来感受作家个人的思想。语文教学也是文本思想解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也更多地依赖于对作品语言的解读。首先,语文教师个人要拥有足够高度的审美水平,能从作品语言中品析出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只有个人真正理解了,才能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能理解的文学角度和审美角度进行课堂教学。每个人对情感感受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刺激学生深入感受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再者,想象力是审美教育的一大助推力,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情感深挖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情绪价值,可以通过对描绘场景或情感传达时进行联想性的思维引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最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个人,如果说想象力是空中楼阁,那就需要现实原型来巩固空中楼阁的基础。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回归到文学作品的地面,也回归到个人本身,通过情感的共鸣和烘托,让学生对文学、美学有着更深刻的个人感知,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想象的形成过程更加具体。不过,语文教学中容易存在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过度解读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师要自己把握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努力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不是为了解读而解读,为了情感而情感。

(四)增强氛围,促进审美提升

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性更加明显。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会成为语文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因此,審美教育的开展就变成了形式化过程。为了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审美教育,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存在“一言堂”的现象,要为学生提供充满互动性的“氛围感”课堂。首先,语文教师个人要对课堂全情投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课堂积极性和调动性,形成个人对语文课堂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对教学的热爱、对课堂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小学生处于较为敏感的成长时期,能感受到语文教师的课堂感染,通过情感的调动会更愿意积极融入课堂。其次,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语言描述,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因此,语文教师要对自己进行较为严格的语言训练,不仅仅是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还包括文字描述的规范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语文的学科之美,同时也感受到语文的文字之美。再者,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会涉及各个领域,如《火烧云》涉及地理领域,《赵州桥》涉及建筑学领域,这对语文教师学科功底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仅仅存在课堂教学中,还延伸到课后教学中,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多方面地涉猎知识,增强知识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语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可以成立写作兴趣小组、阅读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升课堂、课后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氛围感。最后,语文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考虑到小学生的学段特点,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符合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趋势,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的地位也在一步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语文工作者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发展中。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情况来说,审美教育的推进速度还是相对较慢的,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大环境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高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语文教师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通过个人带动学生,发挥自身榜样的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过程性语文教学来辅助审美教育的推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美的认知,促进学生在文学素养、审美水平、知识积累等多方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情感语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