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思维推理,倡导反思拓展

2022-05-30王剑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几何拓展转化

王剑

[摘  要] 抛物线与直线综合题型常作为压轴题在中考中出现,该类问题往往条件信息众多,数形结合紧密. 问题突破建议深入分析问题条件的特点,立足知识考点开展思路突破. 同时注重解后反思,全面认识问题,强化解题方法. 文章以2021年连云港市的中考抛物线压轴题为例,开展解题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抛物线;几何;面积;角度;拓展;转化

考题呈现,问题解读

考题  (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卷第26题)如图1所示,抛物线y=mx2+(m2+3)x-(6m+9)与x轴交于点A和点B,与y轴交于点C,已知B(3,0).

(1)求m的值和直线BC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2)P是抛物线上的一点,若S△PBC=S△ABC,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3)Q为抛物线上的一点,若∠ACQ=45°,求点Q的坐标.

解读  本考题以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为背景,设定了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三个交点,第(1)问探求m的值和函数解析式,实则考查待定系数法;第(2)问和第(3)问则设定了抛物线上的点,构建了三角形和45°角,属于函数与几何的结合,实则考查学生在函数曲线中构建几何模型. 问题的综合性极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模型构建、转化运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思维推理,过程突破

问题突破需要把握关键点,定位考点,结合知识点来构建模型,转化条件,准确运算,下面笔者逐问探究.

突破1: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求抛物线解析式中的参数及直线BC的函数解析式的核心解法是待定系数法,因为抛物线的解析式为一般式,所以可以直接代入点的坐标求参数. 将点B(3,0)代入y=mx2+(m2+3)x-(6m+9)中,化简后可得m2+m=0,解得m=-1或m=0(舍去),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4x-3. 因为C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所以C(0,-3).

设直线BC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将点B和点C的坐标分别代入,可得3k+b=0,

b=-3,可解得k=1,

b=-3,所以直线BC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x-3.

突破2:等面积转化求坐标

该问设定P为抛物线上的点,求S△PBC =S△ABC时点P的坐标,而△ABC的三个顶点均为定点,故为固定的三角形,可直接结合面积公式来分析.

可将△ABC视为是以BC为底边,A为顶点的三角形,而△PBC为以BC为底边,P为顶点的三角形,则只需满足点P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点A到直线BC的距离即可.

从几何视角来突破,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来确定点P所在直线,有两种情形. 情形①为直线PA与直线BC相平行,此时点P位于直线BC的上方;情形②为点P所在直线与情形①中的直线PA关于直线BC对称,此时点P所在直线在BC的下方. 下面笔者结合几何知识求点P的坐标.

情形①——点P位于直线BC的上方

该情形为图2所示的直线P1A,设直线P1A的解析式为y=kx+b. 若P1A∥BC,则两直线解析式的k相等,即k=1. 由抛物线的解析式可知点A(1,0),B(3,0),将点A代入y=x+b中,可得y=x-1,联立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点P1(2,1).

情形②——点P位于直线BC的下方

该情形下点P所在直线应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如图2所示的点P2和P3,同理可知直线P2P3与BC平行,解析式中k=1. 对于其中的对称关系,可通过直线平移来实现,即直线P1A向下平移线段DC得到直线BC,再平移等长线段得到直线P2P3,故可推知CD=CE. 其中点D(0,-1),点C(0,-3),则CD=CE=2,所以点E的坐标为(0,-5). 结合k=1及点E坐标可求得直线P2P3的解析式为y=x-5. 联立直线y=x-5与抛物线解析式,可求得点P2

,,P3

,.

综上可知,满足条件的点P有三个,分别为(2,1),

,.

突破3:模型构建求坐标

该问设定点Q为抛物线上的点,探究生成∠ACQ=45°时点Q的坐标,笔者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构建几何模型,利用模型确定Q所在直线上的第2点,具体过程如下.

取点Q,连接CQ,过点A作CQ的垂线,垂足为D(如图3所示). 过点D作DF⊥x轴于点F,再过点C作CE⊥FD交FD的延长线于点E,则图中存在“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由模型及∠ACQ=45°可知△CDE≌△DAF,由全等性质可得AF=DE,CE=DF.

可設DE=AF=a,则CE=DF=a+1,由OC=3可得DF=3-a,即a+1=3-a,可解得a=1,所以点D(2,-2). 结合点C的坐标可得直线CD的解析式,即y=x-3. 联立直线CD与抛物线的解析式即可求点Q的坐标,即Q

-.

反思总结,解法拓展

1. 反思总结

上述对一道抛物线综合题进行了思路突破,整个过程充分把握问题特征,探索解法,下面笔者深入反思,赏析解法.

上述考题第(1)问的思维过程极具连贯性,可概括为“抛物线参数→点坐标→直线解析式”,即构建了“直线或曲线解析式?点的坐标”的推理关系,这也是待定系数求解的知识核心,该思维方法在函数综合题第(1)问求参数、点的坐标、解析式问题中应用广泛.

第(2)问可归为等面积问题,其突出特征是所涉两三角形可视为是同底三角形,该条件为上述平行或重合转化提供了基础. 而在求对称直线时所采用的平行构建策略,避免了繁复的代数运算,极大地简化了解题过程.

第(3)问给出特殊的45°角,同样求点的坐标,确定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是关键,上述基于45°角构建了“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利用模型特性来推导点坐标. 其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关系是该模型的核心,也是思路构建的关键.

2. 解法拓展

上述考题的第(3)问的思维过程可概括为:把握45°角→定位“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模型性质求线段→确定关键点坐标. 将“∠ACQ=45°”转化为模型中的特殊三角形,再由几何知识确定点坐标. 但其推理过程的难度较大,后续还需多步运算,实则可对模型进行简化,可避免无用计算.

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圆,再过点A作AC的垂线,与☉A的交点设为点D,过点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如图4所示. 可知△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图中有“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可证△ADF≌△CAO,由全等性质可得AF=OC=3,DF=AO=1,从而可得点D(4,-1),可求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3,直线CD与抛物线的交点就为点Q,直线与抛物线联立即可求得点Q的坐标为

-.

评析  上述“横向”构建了“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教师可直接利用线段长确定CQ所在直线上的点D的坐标,有效避免了线段长的推导. 其中的隐圆是实现等线段转化的重要策略,而构建垂直线段则呈现了特殊的模型.

解后反思,教学建议

上述对一道抛物线综合题进行了思路突破,充分呈现了解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性问题的分析方法,下面笔者基于教学进一步反思.

1. 关注问题特点,分析转化策略

综合性问题的条件信息较为丰富,挖掘问题特点,开展条件转化是解题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解题思路的构建. 如上述第(2)问中给出了等面积条件,把握两三角形共底的特征,则可将问题转化为两线平行问题. 故解题教学要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特点,提取条件特征,然后结合特征来转化问题. 同时问题条件的转化过程,也是对问题的本质探索. 常见的转化策略较多,除了上述平移转化等面积条件外,还有旋转转化、对称转化、线段截取转化等.

2. 立足问题条件,合理构建模型

数学模型在综合性问题中有着重要应用,模型的特征结论可降低思维难度,提升解题效率. 本题第(3)问中充分应用了“一线三直角”全等模型,利用模型呈现了45°角,并由模型结构推导了线段长,为后续的求解提供了条件.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模型的总结归纳,尤其是常用的几何模型,如“一线三等角”模型、“手拉手”模型、“将军饮马”模型、“半角”模型等. 引导学生关注模型特征,掌握模型结论的应用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備.

3. 重视方法拓展,提升综合素养

上述考题来源于中考真题,问题的解法策略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解题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常规解法,还应注重方法的拓展,如上述完成第(3)问的解法探究后,笔者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优化,使得学生可直接利用模型结论求关键点的坐标. 解法拓展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问题,丰富解题方法,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探究中,建议教师立足优秀的中考真题,依托考题分析方法,思考方法的拓展方向. 同时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几何拓展转化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