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立德树人”为引擎 探讨德育教学新模式

2022-05-30耿直

格言 2022年8期
关键词:德育课基础教育立德树人

耿直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德育课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我们更应该重视提升德育课质量对于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作用,利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课这一“主渠道”,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栽培。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把握德育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用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词:基础教育;德育课;立德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的“主渠道”,身负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大责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德育课的传统教育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德育课体系素养落地的有效方式,加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1]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正确方向。现在常有中小学生反映德育课堂存在“照本宣科”、“枯燥无味”、“一言堂”的现象,如何让学生从“认识—理解—信念”三步走深度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应用实践成为今日德育老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基础教育阶段德育体系建设中发现的问题着手,深刻剖析其形成原因,并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基础教育范围内德育课现存问题及分析

(一)德育课堂重知识传授,缺乏意志品质培养

中小学生一般处在7—16岁的年龄阶段,理论和实践上的经历还不够丰富,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观念,如何在学生意识形态形成时期高效发挥德育课的指引和奠基作用,给从业教师的职业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教师层面来说,部分教师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只重知识点的传授,应试教育思维贯穿始终,鲜少真正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掌握学生品德成长规律,更不能起到德育课原本“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部分教师的“懒作为”也是导致德育课堂消极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消极因素中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沉默,课堂沉默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表现为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任务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这种沉默并不妨碍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而消极的沉默则相反,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来不及思考、质疑,甚至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2]。教师通过“讲、画、记”的模式讲解本就抽象的概念,照本宣科,使德育课堂单调乏味。而大多数学生为了跟上课堂的节奏,就只能采取“课上埋头记笔记,课下背诵知识点”的方法,死记硬背学。其结果就是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感悟很少,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构建知识体系,难以发挥德育课在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精神引导作用。德育课堂压抑沉闷,学生易陷入“德育课”等于“晦涩难懂”的思维定式,在心理上不接受德育教育,德育学习缺乏内生动力,这对个人未来思想意识的正确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那么德育一体化建设就失去了真正的内在支持和实质性意义。

(二)德育教师授课不能以身作则,缺乏坚定信念

清华大学百年日晷上赫然铭刻“行胜于言”,这是1920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给予毕业生的一句箴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也是清华大学的“校风”,意在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典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身教胜于言教,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德行高尚,才能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德育教师要做到“以德服人”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上更为重要。

随着德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理论水平都越来越高。但是,高学历是否代表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生眼中的德育教师是否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如今,部分中小学仍存在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领会其中深意是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要深刻领悟“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把核心价值观提升到政治高位,切实达到中央对广大德育课教师的时代新要求[3],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职业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三)学校及家长对德育课堂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小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德育课程的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阶段,一些学校面对升学压力,把素质教育办成应试教育,只抓考试体系教学,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知识面变得狭窄,加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运用,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维发展。

除此之外,在学生的成长方面,我们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这就要求为人师者要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艰苦奋斗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学生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紧迫的任务。

二、应对改善策略

(一)告别照本宣科,让德育课堂“活”起来

1.将社风家风融入德育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的德行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的宝贵素材,是德育教育者珍贵的文化财富。将其融入德育课教学,不仅是丰富德育课教学的必要手段,更能彰显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基因与德育课所肩负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高度契合。

改变德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变单纯说教为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将典型故事有机转化为教学素材,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成长和进步。改变德育课教学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充分认知并践行“学”与“教”的对立统一关系,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载体,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前提。在常规“学、读、论、评”的教育方法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以故事的方式也更容易被接受喜爱,这时引导他们对历史上典型人物和家风故事产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以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出发点,创设沉浸式课堂教学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融入德育课教学,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史的沿革,引发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2.讲好“为什么”,再说“是什么”

“德育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是对德育课本质的高度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德育课的内涵实质,反映了德育课的性质、矛盾、规律、目的和任务。

把握“德育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内涵,除了注重讲好德育课的方式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明确德育课所要讲道理的要义。德育课讲的“道理”,是特指其所蕴含立德树人的“道”和“理”。德育课的“道”,是大“道”,即规律,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德育课的“理”,为理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是传统理论和文化传承,还包括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所指导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基本道理。

把德育课的道理讲好,根本要求在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深”要求把德育课的道理讲得彻底,以理服人。“讲透”要求把德育课的道理讲得通俗化,能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进,让学生自觉愿意接受和认同德育课的道理。“讲活”要求把德育课的道理,结合现实育人资源和典型案例,把德育课的道理讲得鲜活,讲得有血有肉,有灵有魂。要将德育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方式方法是关键,既要求符合德育课讲道理的特点,又要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让德育课的道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

3.调动学生主观学习性

《淮南子》中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实教学中要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是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学会在历史环境下看待历史人物的行为轨迹,客观分析、见证并鉴定历史上文明发展规律。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寻找答案,而不是依靠老师为他们寻找答案。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递知识信息,更要建设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5]。

(二)德育教师要提高思想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应以“怀德”之心,践“育人”之行。从思想层面明明德,不仅是德育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培根溯源”的第一步,同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6]。

其次,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学科教师需以身作则,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真正做到德才兼备的“四有”好教师。不断提高德化育人教育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把德化育人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德育课的价值取向,用有温度的德育课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境创造的德育课堂中深刻理解文明、文化的真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感知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主体、客体、中介和环体的有机结合。运用德化育人的力量传播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对核心价值观内心坚定与价值追求的真正实践。

(三)改进、丰富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时效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课不仅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深入社会,走出课堂“小德育”,构建“大德育”新模式。

改進德育教学可采用“由浅入深”方法,由“浅”入手,利用经典阅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明史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浩瀚和璀璨,让文明之风真正浸润身心,真正发挥德化育人教育的感召和塑造作用。向“深”挖掘,通过课堂反转教学法,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走上台”分享学习和思考成果,成为课堂的“主讲人”;德育教师“走下来”协调课堂,现场总结和评价学生的授课展示。这种教学变革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让中小学生在自学、自评、互鉴、互学中提升学用结合的能力,培养爱党、爱国主义精神。

结 语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要理直气壮办好有知有味、有趣有料的基础教育阶段德育课,让德育课成为一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好地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曹园园.增强高中思政课亲和力的对策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2] 黄丽.基础教育阶段思政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9):5-6.

[3] 郑建松.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有信仰”的逻辑理路[J].教学与管理,2020,(18):53-55.

[4] 曾令辉.讲好思政课的道理[N].广西日报,2022-6-30.

[5] 孙玉姣.当前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藏品,2018,(5):152.

[6] 陈朝和,倪秀.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四川省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观察[N].教育观察,2019-12-10.

猜你喜欢

德育课基础教育立德树人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