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2022-05-30邱福明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摘要]“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应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增强发展内驱力的可靠保障、是助力高职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目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虽已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协商共治转变、由学校集权向院系自主转变、由经验积累向文化自觉转变、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但为了实现“提质增效”,还要进一步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科学化;构建党委行政“合力”,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正确化;借助先进治理媒介,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智慧化。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治理能力

[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 ),男,江西赣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A类)“新时代广西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A02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6-0062-04

推进治理能力建设,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激发职业院校自身办学活力的有力手段,也是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2015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要“发挥管理工作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双高计划”又把“治理能力建设”作为十大任务之一,以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由“规模扩张”向“以质图强”转变。作为高职院校进入“以质图强”时代保障教育教学高质量运行的关键前提,治理能力建设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对照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与实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目标仍有差距,且任重道远,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關键问题。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逻辑理路

1.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治理机制不完善,保障因素缺失;二是多元主体协商治理意识缺失,相关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程度不高;三是治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这些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治理效能无法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迫切需要通过完善和创新治理制度来解决。即从遵循高职教育属性出发,形成科学全面的治理理念、合理完善的治理结构、多样精细的治理方式、民主法治的治理过程,实现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所以,治理能力建设不仅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应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社会认可度不够高、多元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不通畅等问题,成为严重阻碍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旨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激发内驱力,推进治理能力建设,融合多方资源,提升高职教育对于社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

3.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增强发展内驱力的可靠保障。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职业教育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作为其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从单一需求走向整合的双重需求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以产业与教育链接的整合需求为其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从单维思维走向辩证的多维思维的逻辑工具,职业教育以共性与个性并蓄的框架重构为其制度创新的逻辑工具”①。职业教育这些独有特征无处不在地考验着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已习惯由重大项目或专项计划这些外部动力推动自身发展,内驱力不足。而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治理能力,改变被动、固化的发展逻辑,激发内驱力。良好的治理能力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增强发展内驱力的可靠保障。

4.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助力高职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随着区域产业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通过紧贴区域产业及企业全球战略发展需要,通过与区域产业企业“协同出海”、在国外设立“鲁班工坊”等方式着力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但随着高职院校的“走出去”,国际事务增多,对国际交往事务的管理、教师国际交流的管理也提出了新挑战。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具体实际来看,治理水平不高仍然是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步伐的主要问题。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办学管理机制,充分考虑国内外社会形态、文化氛围、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加强院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真正实现国际教育合作与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充分有效协同,成为助力高职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转变

1.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协商共治转变。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涉及如何把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同时,职业教育还是面向人人的开放式终身教育。因此,“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新的主体参与进来并产生合力。“协同治理是多元主体通过合作、互动和融合,就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治理问题制订集体行动方案,实现治理效能,发挥治理优势的过程。”②协同共治需要形成参与主体更为主动和有效的治理建构,同时凸显注重治理权力向多元主体的赋权增能。多元协同共治有益于参与主体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双高”院校中,有多所院校的建设方案都提到了“搭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多元化办学新路径”“共商共治”“协同共治”等。

2.治理重心:由学校集权向院系自主转变。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相当一部分院校还经历了多院校合并、中职升格等,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整合和形成权威统一领导,往往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了集权式管理。集权式管理的优点是管理的层级比较多,管理幅度比较小,每一管理层级上的主管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指导和控制,有利于统一指挥;不足是职能权力过于集中,二级学院或系部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整体最大效益较难发挥。“双高计划”明确了要实现管理中心下移,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就学校内部治理来说,推进治理重心下移是适应规模办学、现代治理、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在“双高”院校的建设方案中有所体现,都确立了“校院二级管理”的重要改革任务。逐步下放管理权限,增强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内生动力,使二级学院真正成为主动作为、充满活力的办学主体。

3.治理取向:由经验积累向文化自觉转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治理更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进行深度理论探寻和固化成治理实践路径的少。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双高”院校在治理能力建设上已经开始逐步转向文化自觉。“文化是一种可以引导我们去做出实际行动的潜在力量,它体现在我们对于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认知之上,并且这种感受和认知是可以不断积累以及在人群中间相互传递的。”③“文化在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完善,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方面,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学校作为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必须基于新的形势,重新审视学校文化建设。”④从“双高”院校的建设方案看,大多数“双高”院校已经逐步出现了治理能力建设的文化自觉,提出了“培育治理文化”。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治理文化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定,是对治理主体在一个团体中所履行职责的主动担当。

4.治理生态: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随着高职院校多元协商共治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治理手段的广泛应用,从治理生态的角度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多元治理主体的复杂互动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治理生态意在提供观察国家系统和社会系统互动关系的全视角,治理生态不仅关注政治行政行为的外部环境,同时试图将国家系统内部的体制结构和制度变迁纳入分析视野。”⑤据此理解,高职院校作为重要治理主体之一,在实施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体制制度和内部结构。社会环境、体制制度是治理生态的外在表现,内部结构反映的是治理的内部微观所在。因此,高职院校科学、良好的治理生态应当是多元协商共治体制机制常态有效、治理主体具有高度自觉和社会责任、治理过程平稳有序和合法合规,以及多元治理主体在这个框架和“游戏规则”中高效合作等。从“双高”院校的建设方案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把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在治理生态方面体现出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应对策略

1.做好前提面: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着力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科学化。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治理理念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先导,也是培育高职院校发展新动能、拓展高职院校办学新空间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注重倡导用先进的治理理念来引领治理改革,聚焦聚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引领示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于办学治校工作实际,抓好治校顶层设计和制度有效供给,通过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多元共治结构、加强治理效能建设、深化核心制度改革和拓展校园文化成果,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成熟稳定,规章制度、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高职院校应重点夯实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多元共治的内部治理结构、严谨规范的质量自治体系等基础,使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真正落地,形成与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相匹配的特色治理模式。同时,还应突出职教类型特色,建立凸显职业教育特点的四层级管理制度体系,搭建治理制度分层级、治理结构聚多元、人事改革重贡献、校园文化显“匠心”的学校治理体系总体框架,逐步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

2.立足根本点:构建党委行政“合力”,着力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正确化。高职院校要想构建“同心同力、同向同行”合力,使高职院校治理科学有效,就必须把握好党委和行政这“两驾马车”,明确党政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实现双融合双促进。一方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政治领航、强基固本、凝心聚力推动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紧密结合,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学校加快发展建设赋能助力。统筹构建“一体五化”职业院校治理体系,探索中国共产党职业学校基层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会民主监督、教授潜心治学内部治理体系,理顺党委、行政、学术、工会等关系,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使内部治理“规范化”,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能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3.发挥赋能点:借助先进治理媒介,着力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智慧化。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为基础,建设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近年来,智慧校园建设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但从实际来看,还存在诸多“孤岛”和“堵点”,这就需要打造智慧校园升级版,实现从智慧校园到智慧治理的转变。“智慧治理意味着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性应用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公共事务处理平台。”⑥打造升级版智慧校园,以人为本,将学校党建、校务动态、学生社团活动、内部质量诊断改进、疫情防控健康管理等各类服务资源纳入系统,并同步开发手机端应用,线上与线下、网上与掌上、大屏与小屏结合,形成平台交互、终端同步的多媒介智慧治理架构,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明智之选。

[注释]

①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

②姚怡帆,叶中华.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转向——基于协同治理理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1.

③赵旭东.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费孝通文化观对文化转型新时代的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

④杨春芳.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2015(8):1.

⑤叶敏,王阳.城市基层治理生态:恶化机理与修复路径——基于国家与社会双向共时性转型的思考[J].地方治理研究,2017(1):53.

⑥张海柱,宋佳玲.走向智慧治理: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J].中共济南市委黨校学报,2015(4):44.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