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路径

2022-05-30梁海兰赵聪李焱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院校技能

梁海兰 赵聪 李焱

[摘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面对“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建设要求,首先,要厘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基于素质教育导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就业岗位导向,培育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基于职业生涯导向,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要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突出能力本位、强化精神培育、注重终身学习、坚持面向人人。最后,要确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即大力落实1+X证书制度,坚持育训并举;强化校企协同,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文化育人,构建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环境;深入推进普职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服务好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能力本位;1+X证书;普职融通;国家资历框架

[作者简介]梁海兰(1986- ),女,内蒙古包头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赵聪(1985- ),男,山东滕州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焱(1974- ),男,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授,硕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热点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中重庆高职高专文献计量分析”(项目编号:2018-GX-178)、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021年科研创新团队“高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1XJTD02)和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021年度服务技能大师(培育)工作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6-0005-08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倡导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以来,技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重要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技能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准确理解自身在新发展阶段服务技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基于素质教育导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①。技能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充分发展人的劳动能力,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应用,要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以德育为先,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有良好道德修养、职业操守的从业者。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才培养应以德育为先,高度重视对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从业者。

2.以能力教育为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我国全产业链逐渐高端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需要未来的从业者拥有创新能力、复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密切相关。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必须以能力教育为基,丰富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于就业岗位导向,培育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从业者的素质能力能否胜任企业岗位,关键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当瞄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目标,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1.扎实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能够在职业岗位上应用好技能。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劳动者掌握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外,还要使其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立足企业岗位用人要求,分解胜任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明确专业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专业设置、学科调整、课程构建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就业”形成联动机制,以企业课程、任务外包进入教堂教学为主线,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中用”的实践性学习机制,培养适应企业、行业、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稳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主要体现。现代产业分工为劳动者学习技能、应用技能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我国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日益旺盛,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职业教育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注重凸显类型特色,把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校企“双元”“双主体”育人,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训质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增强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

(三)基于职业生涯导向,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领域技术迭代周期缩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许多劳动者一生可能经历多个工作岗位,学习多项专业技术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时代趋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职业生涯目标,促进受教育者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1.加强思想引导,形成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技能型社会建设也需要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劳动者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石。职业教育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职业意识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着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拼搏奋进的精神。

2.强化自主学习训练,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潜力,主要由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两部分构成。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实现技能持续进阶的动力,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落实自我发展意识的关键。职业教育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个体的成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多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挖掘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突出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通过学科体系获得的理论知识和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哲学工具——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②能力本位倡导每个人要充分正确地发挥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創造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突出能力本位既是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能力本位,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着眼点虽然在于“技能”二字,但劳动者要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根本在于能够持续解决现实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即以技能应用为基础,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突出能力本位,核心在于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技术技能培养为基础,开发、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尤其面对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的趋势,受教育者要具备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能从多视角、多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并找到最优方案。

2.突出职业迁移能力培养。职业迁移是指随着社会就业形态和企业用人机制的变革,传统社会中劳动者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类型的就业模式被打破,劳动者较为频繁地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职业迁移成为常态,职业者必须掌握适应劳动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建设技能型社会,既要让每一个劳动者掌握技术技能,也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迁移变化。

(二)强化精神培育

劳动者内在的精神信念不仅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关系到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③。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精神信念的教育和引导,充实学生的内在力量。

1.注重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精神是激励广大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重视劳动精神与技能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的结合,对国家的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具有支撑作用。当前,劳动教育已经广泛开展,但总体而言,相关工作还不够深入,教育成效不够显著。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丰富劳动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把劳动精神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情感两个层面树立劳动精神。同时,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打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争做有担当的劳动者。

2.注重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是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建设技能型社会,不仅需要数量众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也需要广大劳动者具备工匠精神,用心对待工作,用心打磨每件产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育工匠精神是应有之义。职业院校要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按照工厂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阶梯递进式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知识教育、文化熏陶、思想指导、实践感悟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职业院校应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遵循德技并修、动态发展等原则,以增值性评价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真正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注重终身学习

加强终身学习、构建服务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注重终身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1.注重终身学习理念教育。树立积极的理念是采取积极行动的前提条件。对个体而言,能够在烦琐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坚持学习,需要付出长期的、持续性的努力。职业教育应将终身学习理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氛围。

2.注重终身学习习惯培养。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训练技术技能,都需要职业院校学生专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过程较为辛苦。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期、持续地学习,除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外,还要进行合理引导,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细致打磨教学内容,传递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帮助他们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同时,教育者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使其自觉学习,积极汲取知识和提升技能,并在头脑中建立长期的、较为完善的学习指挥调控系统,不断成长。

(四)坚持面向人人

建设技能型社会,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是基本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面向人人,让更多的青少年、劳动者拥有学习技能的条件和机会。

1.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要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基本目标,客观上需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面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广大职业院校一方面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设力度,深化“三教”改革,落实好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深化办学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共同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增强开展社会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效能。

2.立足实际,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形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面向人人,尤其面向广大劳动者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服务。对此,必须转变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的形式,切实向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其需要的培训服务。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打造差异化、立体化、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根据专业技能培训难易程度、专业领域分门别类,以适应不同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对于脱产接受培训的劳动者群体,可以开展全日制培训;对于业余时间接受培训的劳动者群体,可以开办夜间培训班。总之,要立足劳动者个体素质和工作生活实际,采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大力落实1+X证书制度,坚持育训并举

为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有效融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坚持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原则。

1.要积极开发引进优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落实育训并举的根本性举措。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要基于专业和岗位需求开展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做到书证融通。要积极发挥职业院校在X证书开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的协同联动,共同开发含金量高、行业认可度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证书种类。

2.推动1+X证书与专业教学体系良性融合。职业院校落实推进1+X证书制度,重点工作在于开展高质量的校内职业技能培训,核心在于推动1+X证书与专业教学体系的良性融合。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大胆探索新的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把1+X证书考核纳入学分计算系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深化“三教”改革,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内容,将X证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系统推动1+X证书制度的落实。

3.严格开展1+X证书考核。1+X证书考核是1+X证书制度的最终环节,考核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1+X证书制度实施的成效。职业院校要狠抓考前动员和培训工作,让全体教职员工树立从严推动证书考核工作的思想认识,促进其全身心地投入考核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要加强考核过程的监督管理,设立专门的监督巡视小组,随时随地抽查、检查校内1+X证书考核的准备工作和落实情况,严把证书考核质量关。

(二)强化校企协同,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培育和增强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能力,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更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分属不同类型的主体,两者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截然不同。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首要任务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和利用好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首先,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动力,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人才提供内生动力。把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双主体统筹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校企联合组织学生毕业考核,有效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其次,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议与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班”,面向特定企业开办“订单班”,依托企业的生产场地、设施设备以及原材料,开辟工厂车间为“第二课堂”,真正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

2.重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教育资源。根据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重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教育资源的新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入企跟岗、挂职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促进在职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向流动,加深校企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教材和课程建设工作中应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就教材建设而言,职业院校应吸收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进入教材编制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教材编写选用的原则、标准、流程和办法,并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完成專业核心教材编写工作。就课程建设而言,职业院校要联合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力求专业课程设置高度契合行业、产业的生产发展实际,共同设计和编排专业课程内容,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

(三)高度重视文化育人,构建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育人是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重素质教育,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践行终身学习理念,高度重视文化育人,构建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环境。

1.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可以为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技能型建设目标,职业院校开展物质文化建设,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整体性、实效性、立体性等原则,构建崇技尚贤的物质载体,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职业院校要按照美化、绿化、净化、规范化、教育化的建设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塑造“点、线、路、面”结合的立体文化育人空间。例如,可以在校内树立古代能工巧匠、当代技能大师的塑像,激发学生对技能型人才的崇敬之情;通过在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校园文化走廊广泛张贴以崇尚技能为主题的格言警句、标语、图画等,让学生增强成长为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多设置宣传栏,张贴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建设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政策文件,刊登我国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模范的光辉事迹,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成长为国家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理想信念。

2.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内核,也是其他文化建设成果的凝结与升华,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情感精神等。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全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思想信念和情感深入人心。一是利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组织开展主题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等,鼓励学生创作相关艺术作品,引发师生产生热爱劳动、崇尚技能的情感共鸣。二是通过公开表彰在学习技能、应用技能过程中表现卓越、贡献突出的师生个体,以荣誉激励的方式塑造崇尚技能的校风。三是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地方龙头企业、大师名匠工作室等场所参观,与技能大师、技术专家开展交流,培育师生崇尚技能的思想和情感。职业院校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精心培育以劳动光荣、崇尚技能为内核的高品质校园文化。

(四)深入推进普职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

面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深入推进普职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

1.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职业教育常识。推进普职融通,不能局限于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融通,还应积极向下延伸拓展,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工作,共同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进行环境认知、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价值观,并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向下延伸,提升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职业院校要主动出击,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积极推动职业启蒙走进中小学课堂。通过融合职业院校的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校企资源,将职业院校打造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基地,拓展中小学生对职业的了解,让其体验知识技能的可贵,提前感受职业环境。同时,职业院校要联合中小学共同组建师资团队,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置有梯度、系统的职业常识副科课程,开发相应的职业常识课程教材,编写学习手册,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职业常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为提升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创造条件,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高中教育阶段推进普职融合。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从“普职分流”向多类型化发展转变,畅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渠道,强化综合高中教育,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一是以国家普职融通的政策为导向,鼓励全国普通高中普遍开设职业导向和技术应用类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教学目标、考核标准以及毕业要求,组织学生定期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为高中阶段全体受教育者提供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机会。二是鼓励普通高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共同设立普职融通班,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师资共享、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多元化成长的通道。三是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将职业技能应用类课程学习纳入招生要求,以此提升我国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基础科学知识素养,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

3.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普职学分互认。高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的重点在于应用型大学与高职院校的融通以及综合型大学中的应用性学科和高职院校的融通。由于这些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科类型相近,因而具有普职融通的学理基础。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引导区域内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建立教育联盟。在教育联盟内,各类高校在充分协商、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界定学分互认的学科,研制学分互认的标准,制定学分互认的流程,允许教育联盟内的高校学生跨校选修课程并取得学分。通过区域教育联盟内的学分互认试点,为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普通高校学生接受职业培训创造条件,从而扩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覆盖面。

(五)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服务好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

建设技能型社会,吸引和鼓励更多劳动者学习技能,需要我国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

1.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等级体系和通用标准。国家资历框架需要将各类学习成果全部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并进行资历等级的划分,因此,需要建立资历框架等级体系以及与资历等级相对应的通用标准。在横向上,国家资历框架体系要涵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及其他业绩,包含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将社会各种类型的学习成果都纳入统一框架;在纵向上,我国可以参照现有的学历层级,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七个资历等级,以现行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等级为基础研究制定与其他各种学习成果对应的等级。在完成资历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与资历等级相对应的通用标准。根据我国已有的区域性资历框架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广东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通用标准,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等级的通用标准,每一类学习成果对应资历的认证都应当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考察,进而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分层认证体系。

2.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搭建学分管理信息平台。学分银行是真实完整记录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的系统,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稳步推动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更好地服务技能型人才,首先,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应组织专家力量,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相关标准与制度流程,为全国各地区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参照和依据。其次,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协调,基于国家学分银行标准和制度,研究制定学习成果认证的具体办法,完善实施细则,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的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学分银行的运作机制。最后,我国应立足于全国分级管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在省、市、县分别搭建不同级别的学分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个人学分银行账户,完善平台的学分、记录、积累、转换、查询等功能,从技术层面促进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技能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贯彻落实技能型社会建设任务和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定位,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方向,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落地生根。

[注释]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8.

②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参考文献]

[1]李坤宏.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原则、问题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13-20.

[2]朱厚望,龔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70.

[3]张培,夏海鹰.我国职教1+X证书制度的理论阐释、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1):78-86.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院校技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