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教学转向下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

2022-05-30谭晓云余志萍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整本书语文课程定位

谭晓云 余志萍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界的探索热点。“以整本书做主体,单篇短章做辅佐”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这一最早萌生于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是今天“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源头。21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却始终如一。从2001年版的实验稿,到2011年的修订稿,再到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理念。

继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纳入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之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纳入1至9年级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两份课程标准,充分考虑“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特征,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与建议、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学段定位。至此,12年基础语文教育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在任务群教学转向的背景之下,正式步入课程化的进程,从有名无实的“课外阅读”,走向有课时保障的“课堂阅读”,从无指导无检测的“自由阅读”走向课程化的“指导性阅读”。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今天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必须走向体系化的探索,而这一教学体系的建构又必须基于学习任务群教学转向的课程理解。

一、初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定位

语文学习中的任务群教学转向,其背后是语文课程设计理念取向的变化。21世纪前后,语文课程设计取向经历了“学科中心设计”到“学习者中心设计”,再到“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的转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既要着眼于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又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核心素养目标的课程设计取向是“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转向,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是以知识点讲授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以素养点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只有任务导向、活动主线的语文课堂,才能将语文学习带入“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轨道,倡导多年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任务群教学的转向、实质上就是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向。从这一理解出发,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进行教学定位,以任务群的视域重新界定“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些重要概念,显然十分必要。

“整本书”是“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完整的、非片段、非节选的“整本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富有情境性和综合性的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而强调非缩略、非改编、非教学材料式读本,作为原著的“整本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所提供的结构化学习内容,内涵丰富、意蕴深广、综合性强,且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紧密关联,呈现出结构不良的状态,具有较大的问题解决空间。经历、体验和完成这样的学习实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意味着实施“整本书”学习内容的路径和方式是“阅读”实践活动。以阅读任务为驱动、阅读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整本书阅读”,有其独特的学习活动设计。分享会、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师生共读、同伴互读,推荐书目、交流心得。在读书活动中,强调用“读整本的方法”来读整本。除了精读、略读和浏览等单篇学习中的常见阅读方法之外,还有封面猜读、目录连读、主题跳读、写作促读、主题画读等独属于“整本书”的特色阅读方法。新版语文课标以“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方式,从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定位语文学习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实践性。“阅读”整本书是实践“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有效路径与方式,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针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所展开的教学,教学规划课内与课外一体,是“课内导读+课外阅读”的教学体系。“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描述可以看出,“导读”是连接课内与课外,达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关键。课内导读定位在“以导促读”,重在培养兴趣(读出兴趣)、指导方法(读有方法)、督促计划(读有计划)、强化体验(读出体验)、提升能力(读出能力)的阅读引导。课外阅读定位在“由导践读”,重在习惯养成(读出习惯)、经验获得(读出个性)、培养语感(读出能力)的阅读实践。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关键就是研究“整本书导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体系化探索,实质上就是“整本书导读”的教学体系探索。

以此为导向,“课内导读”的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文本分析视域下的整本书的文本内容,以小说为例,那些依照语言、人物、情节等“知识点”所展开的信息梳理和内容分析,容易将整本书的“导读”步入“学科中心”的“讲授分析”,从而背离“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导向。而导向学生阅读活动的“课内导读”的教学内容,是那些在完成阅读任务、实践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经验、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整本书中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中“读”的行为和經历,以及围绕“读”的行为和经历所展开的相关交流活动,远比“读懂”本身更为重要。

在“整本书导读”体系中,因目标定位的差异,“课内导读”会形成不同功能的课堂类型:“读前引读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课”等课型应运而生。一般说来,“读前引读课”的目标重在读出兴趣、读有方法;而“读中推进课”的目标重在读有计划、读成习惯;“读后交流课”的目标重在读成个性和读出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需求和阅读进度等情况,进行课堂类型的选择,用不同功能的导读,最大限度地实现“导读”的目的。

“整本书导读”的评价贯穿课内与课外。就“课内导读”而言,阅读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阅读任务、实施阅读活动、获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理解的态度、表现和成果。就“课外阅读”而言,是完成阅读行为与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阅读笔记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学习评价指向的不是对整本书内容的熟悉、记忆和概括,而是指向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阅读兴趣的投入度、阅读习惯的养成度、阅读规划的执行度、阅读经验的积累度、阅读方法的应用度、阅读理解的个性度等。

二、初中“整本书导读”的典型问题

近几年来初中“整本书导读”的探索,大多是针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教学模块而展开的。12本必读书目,12本选读书,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定位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今天的初中“整本书导读”,以下问题较为典型。

问题一:导读课堂缺乏体系化的分课型、分类型的设计

作为“以导促读”的“整本书阅读”过程,处于不同的阅读时段,导读目标的定位是不相同的。读前有引读,读中有推进,读后有提升,不同的阅读阶段,导读目标定位不同,导读的内容、过程与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形成不同的课堂类型。然而,当下的很多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导读,几乎是不分课型的。一本书的导读无论几个课时,上法几乎一样。不区分课堂功能的整本书导读,显然还处在缺乏体系化探索的初级阶段。

此外,对于导读的对象——整本书,也缺乏类型化的研究。不同的整本书类型,导读内容、过程与方法也会发生变化。散文集类整本书、小说类整本书、科学类整本书、传记类的整本书——不同的整本类型,有不同的读法。其所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倾向与特征也会有所不同,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整本书导读缺乏这样的分类定位,无论什么样的书,导读的过程与方法如出一辙。显然,当下的整本书导读还缺乏体系化的分课型、分类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课堂。

问题二:导读目标缺失整本书的独特定位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学倡导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指导“三位一体”,教读、自读和导读各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教学价值。但是实际教学中,“整本书导读”的教学目标,常常与“教读”和“自读”的目标同质化,缺失独特的价值定位。教学常常忽略“导向阅读”,而以“导向理解”作为唯一目标。

问题三:导读过程缺失整本书的独有方法

“导向阅读”的整本书导读,必须以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为过程,教会学生阅读整本书,获得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习惯和体验,用读整本的方法读整本。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还是着眼于字、词、句、章等语言细节的品读研读,着眼于情节、人物、主题的分析讲授,将整本书当作篇幅更长、内容更复杂的单篇课文进行教学。整本书的导读过程和方法,与教读、自读不同,以任务驱动阅读活动,用猜读封面、推读故事、跳读、反复读感兴趣的主题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语感,获得阅读整本书的个性化体验,是整本书导读独特的教学方法。

问题四:导读评价缺失整本书的评价方式

整本书导读的独特目标和过程,决定了其评价也有独特的定位。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并不理解这一定位,过分关注整本书中的文本信息和内容,强调对信息的准确记忆,对内容的精细理解,对艺术手法的学习掌握等,将整本书的导读评价混同于教读和自读的单篇课文的评价。

三、初中“整本书导读”的教学策略

针对当下“整本书导读”中的典型问题,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达成“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策略一:分课型、分类型,加强整本书导读的体系化建设

整本书导读不仅要区分课型来教学,也要区分读本的类型来教学。分课型、分类型进行整本书教学,是“整本书导读”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思路。例如,《名人传》作为传记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诗歌集,导读内容的择定上必定会依据整本书的类型特点而有所不同。传记作品不可能离开“人生启迪”的引导,诗歌集不可能离开“审美文化”的熏陶,传记有传记的读法,诗歌有诗歌的读法,在单篇课文的层面,教学内容的择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会有所不同,而在整本书阅读的层面,同样也有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不同“导向”。不同的读本有不同的读法,在不同的读法中建构不同的阅读经验,获得不同的阅读方法,是“整本书导读”不容忽视的教学特征。而同一本书,在不同的阅读阶段,也有不同的阅读导向。完全陌生化的读前,需要读前的引读;而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的指导;阅读整本后,需要交流分享;等等。分课型、分类型进行整本书导读教学,“整本书导读”的体系化建设才可能真正实现。

策略二:用读整本书的目标定位整本书的导读目标

与教读和自读所不同的是,整本书作为一种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有其独特的课程使命与目标导向。导向阅读的整本书导读,导读的目标定位不在于熟悉、记忆整本书中的内容、知识和细节,而在对这些内容、知识和细节获得自我的体验、个性化的领悟、语感的积累、习惯的养成等。准确地定位阅读整本书的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价值。而“导向阅读”的整本书导读的教学目标,既需要依据不同的读本类型来确定,也需要依据不同的课堂功能进行定位。例如,《城南旧事》的整本书导读,如果是第一堂——读前引读课,那么,导读目标主要定位在读出兴趣、读有方法;而如果是读中推进课,那么导读目标则可定位在读出计划和个性化体验;如果是读后提升课,那么导读目标主要就定位在理解提升,读出能力。

策略三:用读整本的方法导读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有其独特的方法,在整本书导读课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而这样的方法指导常常也同时是一种方法实践。例如《城南旧事》里的读前引读课,教师可以采用目录阅读,进行猜想活动。《城南旧事》一共有五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人物有爸爸、妈妈、妹妹、“我”、秀贞、妞儿、德先叔、小偷、兰姨娘、宋妈等人。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是有对应关系的,有的故事通过名字可以猜出对应的人物,有的故事要读完了整本书才能知道哪些人物出现在其中,通过阅读目录,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猜想”的活动,让学生猜想整本书中的这些人物都出现在哪个故事中。用猜想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参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策略四:用整本书的导读评价推动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的导读评价贯穿课内与课外。整本书导读的评价有其独有的定位。既然导读的目标重在“读的过程与行为”,那么导读评价的重点,也就不是对整本书内容和知识的记忆检测。《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通了多少封信?每封信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傅雷家书》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标,也不是教师导读整本书的主要检測内容。《傅雷家书》中,你最喜欢父亲的哪一封信?为什么?你从中体验到什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请你分享最有收获的阅读方法。你从《傅雷家书》的阅读中获得了什么?这本书给你最大的启迪是什么?等等,“整本书导读”应该用整本书特有的评价导向去推动学生的学习。学生阅读兴趣的投入度、阅读习惯的养成度、阅读规划的执行度、阅读经验的积累度、阅读方法的应用度、阅读理解的个性度等,才是整本书导读评价的基本原则。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推动怎么的课堂教学。整本书导读的教学,必须定位属于整本书的评价原则,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语文课程定位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