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域实践

2022-05-30唐俊国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史校友校园文化

唐俊国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理念具象化的再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实践的核心。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建设“有人气”“接地气”“应天气”的校园文化,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对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校的品位及社会形象意义深远,让校园的向心力、生命力更旺盛更持久。建设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聚焦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

当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让更多的学校有了改观,更加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导向,更精准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但也存在不少盲区与突出问题,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概念化、口号化、模式化等现象突出,真正的文化实质却发挥和展现得不够充分,在守正与创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校园文化的现实挑战

当前,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多次参观和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一些学校将校园文化简单理解为校园物质文化,表现出同质化、浅表化、物质化和功利化倾向。这也正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瓶颈。

一是同质化。校园文化本应是学校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更是校际差异的一个辨别标准。但很多学校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守则、教师风采、学校沿革等作为校园文化的标配和全部内涵,对学校深层次的个性文化挖掘不够、提炼不深。千篇一律的内容及千校一面的呈现方式,根本无法体现出本色、特色,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独具区分度的文化气质。

二是浅表化。对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只有一些宏观口号,看似数量充足、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外化存在,只停留在字面、画面、平面层次,并没有真实地触及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缺乏针对性,甚至有的校园文化等同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业余活动的开展、学校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有的学校仅以文明校园创建的硬指标、书香校园的考核量表等来替代和虚化校园文化,以偏概全,忽略了学校潜在精神因素的作用。

三是物质化。过多地注重“外包装”,选取一些相关性不大的内容做成假大空的图片、铁艺小品或墙体广告布满校园角落,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少,硬件建设过剩,师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构建等软件建设不足,能够内化于心的部分被省略和忽略。比如图书馆、阅览室,以藏书册数多少来说明“书香”校园的建设成效,而不是把图书类型、品质、阅读质量等作为主要考量标准。

四是功利化。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与使命,建设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将每个校园文化构成的单项要素进行简单的拼凑、组装和硬填充,出发点并非真的为了激发学生心底的力量和精神,过度强调其政治性而少了对师生心灵需求的呼应与调适,更没有贴近学生实际,以师生的文化诉求和文化共识为基准,让师生能够参与进来,体现出师生的智慧,出现中看不中用的现象,其育人功能与教育氛围的能量还释放不足。

校园文化的建设愿景和路径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审美观、增强文化自信心,赋予师生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促进全体师生的主体人文意识提高,这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与真实愿景。因为只有通过创设良好的育人条件,营造适宜的文化氛围,方能让师生的文化习惯得到正面强化,不断提高办学品位,打造学校真正的精神高地,实现文化强校、文化兴校、文化育人。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原则,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可从如下方面落实。

首先是发掘校史文化,讲好身边故事。每个学校都有校史。本土化的校史能够真实客观地再现学校师生的奋斗经历。充分发掘校史文化,就是找出学校发展中那些凝聚着智慧、经验、教训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可以让师生增强主角意识、责任意识、校园情结和自豪感,同时也是对历届建设者的认可、回顾与反思。比如,曲靖经开区二中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通过对百年前“三岔义学”的由来、兴起、演变历史进行追溯,发动师生与自己的祖辈、老师等建立联系,深度采访、挖掘校史资料,学校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生动故事,编辑成校史纪实故事集,并搜集在学校变迁过程中留下的有代表性的老照片、毕业证、校匾等物件,建设校史馆、校史走廊,并由师生全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使学校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师生对学校的真实情感也得到再次唤醒,使学校的發展故事在学生中有效传播,使得前辈先贤的治学精神与道德风骨能够延续。

其次是融入红色文化,夯实思想根基。红色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应让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处处可见,时时可学,使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生根,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育人功能再次发力。

曲靖经开区二中利用党支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组织师生适时到学校附近的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熏陶,采用空间延展的方式,把党课、思政课等迁移到红军战斗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培养师生的爱国热情。定期组织学生到三元宫做讲解员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熟悉讲稿及服务参观人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的深刻含义,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和生活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弘扬革命精神,升华思想境界。此外,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发动学生进行红色手绘,建设学校的红色书屋,编导红色课堂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红色濡染。

在重要纪念日和开学日,通过同升一面旗、共唱一首歌、向英烈敬献花圈等主题活动,很好地增强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第三是聚焦校友文化,激励奋斗决心。身边的榜样更能起到及时、直接、准确、高效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具有引领作用的校友,更直接地为师生提供一个可借鉴与效仿的典范群体。优秀的校友是离师生最近的“模范”,很能产生亲切感,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仿得了的校友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增强师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

曲靖经开区二中把历届已经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在不同领域都表现出色的校友的事迹编成绘本故事集,在校园文化走廊布置他们的简介及联系方式,让校友成为在校师生的引路人、奋斗灯塔,鼓励师生通过与校友的沟通交流,获取自己需要的精神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启迪。定期开展校友联谊,让校友们面对面交流,建立互助关系,并把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继续传递和发扬。另外就是通过“名师文化”的挖掘,壮大学校名师队伍,树立名师品牌和形象,让学生及学生家长更具有自豪感、获得感。

第四是规范制度文化,塑造行为习惯。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规范的制度文化可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起到柔性约束和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确保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的正确性。学校的制度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等规章制度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围绕培养“四有”新人和“四有”好老师这个核心目标进行,把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教师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行为更文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同时,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有配套的制度文化来保障。一要完善科学管理制度,依法治校,依规治学,让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兼具人性化、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稳定性,让教学秩序井然维持,课堂高效推进。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创建等,完善和修订学校的各类分项制度,让师生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习惯,促进师生身心安全、健康、和谐发展,让校园焕发生机。二要增强文化共享制度的建设,与其他学校进行文化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批判性地借鉴其他学校的制度文化,丰富本校的制度文化,让学校的制度在社会、家长层面得以认可与共鸣,减少负面质疑。制度文化具有稳定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做到与时俱进,动态建设与更新,让制度文化能够与时代发展共进,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更有针对性、连贯性和创新性。比如针对学生玩手机等问题,学校制定的《学生手册》,以更加明晰、具体、生动的方式,将涉及学生安全、权益、纪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汇编,让学生参与修订,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熟悉规定、要求,还能养成理性处理问题的习惯,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学会用法规保护自己。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彰显主流精神、融合多元个性,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实践证明,学校文化的建设,能更好地引导师生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有选择地汲取更多、更好的文化精髓,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获得舒展生命的自然张力。

猜你喜欢

校史校友校园文化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校友风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