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亮:扎根高山终不悔 愿做红烛育英才

2022-05-30x张义红蒋利兵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乌龙常德山区

x张义红 蒋利兵

“宾川有个乌龙坝,苦荞粑粑羊皮挂,屋中烤火背脊冷,十人上山九人怕。”边远高寒的宾川县乌龙坝是一个白族聚居的贫困山村,坐落在海拔2 300多米的乌龙山,全村有5个自然村,现有总人口3 860余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落后。1980年7月,常德亮初中毕业刚满十七岁,为了培养下一代,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回归大山做一名民办教师,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担,从1989年任乌龙坝完小校长、支部书记至今,已经走过43个春秋。

艰苦创业,改善办学条件

乌龙坝完小,原在破烂不堪的庙宇里上课,逢年过节,村民烧香烟雾缭绕,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且办学条件真是太简陋了,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冬天山风呼啸,衣衫单薄的学生颤抖着上课。老师们只能动员学生从家里背点柴,烧个火给学生烤烤手才上课。当时,学校唯一的教具就是本地木匠做的一根直尺。乌龙坝完小也曾有5位公办教师来任过完小教学组长或校长,但由于学校不通公路,从乡政府驻地宾居街到学校要走山路40多公里,5位公办教师来这里工作后,最长的也就待了两年就调走了。

1980年9月,也就是常德亮任教的第一年,他再次走进曾经在里面读过5年书的乌龙坝完小教室。里面还是摆着几张没有书箱的老式课桌和一块“锅烟黑板”,一张不知什么时间留下来的高八仙“办公桌”,这是当时学校所有的财产。五个年级只有32名学生。由于生活艰苦,多数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学,只能在家去放牛放羊。女孩子上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常德亮知道要改变山区祖祖辈辈形成的旧观念,必须到各家各户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让他们走出大山,常德亮东家出,西家进,向当地群众宣传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先动员亲属送子女上学,带动其他家长送子女上学,还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垫学费。在他的坚持下,学生由原来的32人增加到90多人,由原来的复式教学变为单式教学,教师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5人。原有的校舍已无法容纳下教师和学生。为此,常德亮多次找村干部并召开村民大会商量新建乌龙坝完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工作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得到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村委会将原来生产队的打麦场划给了学校作为新校址,除政府投入外,其余不足部分村民捐资、投工投劳,一时间人背马驮,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校工作展开了。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当时常德亮吃住在工地,一心扑在学校建设上……

经过常德亮的努力,加上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钢混结构的第一幢教学楼建成了,结束了“锅烟黑板”的历史。常德亮带领学校的其他老师把9米长的旗杆从乡政府驻地的宾居街抬回到学校,利用休息时间砌好旗台,乌龙坝山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常德亮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大理州教委的奖励,奖给了乌龙坝完小价值8 000元的学生读物,乡文化站也送了一些书,由此,学校藏书一下子达到了1 500多册。但有书却没有地方放。常德亮多方筹资购置了8个图书柜,图书柜的体积较大,一匹马只能一边驮一个。他发动学校的教师用自己家的马从宾居街义务驮运,回校途中下大雨,路面窄,加之泥滑路烂,马无法前行,他们只好一人扛一个,扛到平整处再用马驮。他和大家早上6点出去,一直到晚上12点半才回到学校。类似这样的工作,每个学期开学都有好几次。学校建好了,为了绿化校园,常德亮利用星期天到大理市凤仪镇背回“四季桂”到校种,连续5个星期共种下了20棵,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96年,常德亮参加了宾川县第一次教育三干会,这更加坚定了他办好山区教育的信心。回校后,他马不停蹄地找村干部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宣传义务教育法;在会上他举实例、说政策、讲道理,让群众知道要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必须要学文化,办好学。常德亮和村干部带头捐资投劳,掀起了第二次建校高潮,群众集资投劳共计20.15万元,多渠道筹资11.35万元,又建起了一幢三层的钢混教学楼,为普六、普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敬业奉献,辛勤耕耘结硕果

原先,乌龙坝完小的教师多是初中毕业的民办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好的公办教师又不愿意调进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常德亮吃不香睡不着,冥思苦想,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带学校教师到大理市的满江完小、云浪完小以及宾川县内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参观学习,还邀请了优秀教师到乌龙坝完小观摩指导,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学校教师不断研究教法、学法、考法,并结合山区的特点不断总结探索,制定了一套适合山区学校的管理制度——《乌龙坝完小教师管理细则》。多年来,乌龙坝完小的入学率一直保持100%,巩固率一直保持100%。1997年,学校期终考试成绩在云南省半寄宿制学校统测中名列榜首,语文82.9分,数学96.4分,思想品德97.8分,三科及格率为100%,被大理州评为半寄宿制学校办学先进集体。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为提高山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常德亮与村公所领导商量,在宾居乡教办的支持下,在小龙潭、乌龙坝新村、老村、大箐、李子园5个自然村办起了农民夜校扫盲班。组织文盲青年上夜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他和任课教师的辛勤工作,全村公所3年内共脱盲355人。根据山区生产和生活需求还开办了农民文化技术班,请了农科人员讲课培训,传授地膜覆盖、果树嫁接、农药使用等实用技术,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乌龙坝村委会从昔日无高中生到现在先后培养出民族师范生15人,普师3人,大学生46人,北京特警2人,有的毕业生回乡当了村干部。乌龙坝完小还培养出了中小学校长9人,教导主任10人。学校被中国教育报记者称为村小中的“黄埔军校”。

在山区任教,尤其是担任山区学校校长,工作是辛苦的。国家实行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后,常德亮的工作量又明显增加了。为了食品的安全,每逢星期天常德亮都驾驶自己的车子到宾川县大营镇排营村拉牛奶鸡蛋,星期一到大理市凤仪镇采买饵丝、肉、葱、面粉和大米等,送到乌龙坝完小李子园校点。到李子园的路是土路,有时下雨,常德亮就用自家的马驮。有一回,常德亮像往常一样把李子园校点的营养餐送到后,在返回大箐坡时,突然下起大雨,车子在箐底无法前行还原地打滑。幸好有一位学生家长路过,还叫来了三十多人帮忙,他们说常老师,这么多年你对我们的孩子那么关心,今天我们就是抬,也要把车子抬出去。常德亮坐在车里掌握方向盘,村民们有的用绳子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车子推到了山顶。常德亮望着这些朴实的 乡亲们的背影止不住流下了热泪。学校老师都说常德亮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病了送他们打针吃药,冷了为他们添衣加被,早晚给他们烧洗脸洗脚水,每到过节,远处的学生回不去,他就用自己的钱买点肉改善学生的伙食,让学生感觉学校是温暖的家。

近几年,宾川乌龙坝山区反季种植的农作物多了起来,农民收入高,当地工價都是每天100元。学校多次招募营养餐食堂从业人员,每月给800元都没有人愿意来做。常德亮只好让妻子来做,教师不够,他让儿媳把县城的书屋关掉,回来教书。常德亮一家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家里的大小事交给了80岁的老父亲。有一天,邻居来学校叫他,说他父亲病了,让他赶快回家。他意识到父亲小病小痛是不会叫他的,但学校实施校安工程刚刚开工,到处都是顶杆、“脚手架”,存在着安全隐患。尽管家里催得急,但他还是推迟了半天,把该安排的事情都安排好之后才匆匆回家。到家之后,看到病榻上两天没有吃饭的父亲,常德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自责的泪水。由于平时工作忙,假期值班守校,他没有时间陪父亲去检查。父亲的病因没有及时医治,不久便辞世了。“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作为子女,常德亮深感愧疚。

疫情就是命令,他是党员他先上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常德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学校党支部书记,在村民心目中有威信,他舍小家,为大家,在村里担起疫情防控宣传员,带领党员为农户、街道、村委会、公共场所消毒,进村入户送教上门,宣讲防控知识,为复工复学做出贡献。特别是学校里家住外县市的四位老师,按要求返校隔离期间,常德亮带领党员,每天为他们测体温,烧水、做饭、一日三餐供给,让教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整个假期常德亮主动承担起值班任务,以校为家,定期做好学校清洁、消毒工作,得到群众和师生的赞扬。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43年来,常德亮每天午夜入睡,凌晨五点半起床,不管冬夏,不论风霜雨雪、披星戴月,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1995年他被大理州评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1997年被大理州政协评为“山区民族教育一等奖”,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师德标兵”,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云南省科技兴乡突出贡献奖”,2022年,获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奖。

猜你喜欢

乌龙常德山区
《扶琴》
阴差阳错闹乌龙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乌龙泄密事件
《清溪雅集》
《山区修梯田》
美丽常德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引力波探测的“大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