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老旧小区的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2022-05-30翟莹莹刘刚田杜琳琳周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翟莹莹 刘刚田 杜琳琳 周力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居住社區正在持续发展与壮大,并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部分。结合国家重视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背景,以晋城市凤翔社区为例,对其景观空间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社区景观空间的改造对策,以改善居民的现有居住环境,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老旧小区;景观改造;公共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高、绿化率低、设施陈旧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从目前的居民生活水平来看,人们开始追求和向往更优质的城市居住环境。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大量消极影响:城市大部分土地被一系列建筑工程占用、车辆数量的增加造成交通拥堵、社区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缺乏公共基础设施等。老旧小区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社区整体公共环境,都不能满足目前社区内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城市老旧小区的景观改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增加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在促进居民日常交流、开展邻里活动、打造社会网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一、相关政策背景

(一)宏观社会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高度重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2],意味着人们对更高质量、深层次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需求也大幅度提升,居民不仅追求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还追求更加宜居、精巧的空间环境。

(二)国家政策背景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意义[3]。这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实现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三)地方实践背景

晋城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以“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优化”为主旨,持续推动老城更新和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滞后、配套设施短缺、环境卫生状况差等难题。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社区环境关系紧密,因此当前探讨对于老旧小区的景观改造是十分必要的,要着力打造更加宜居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精致的生活空间和舒心的休憩体验。

二、凤翔社区景观空间的现存问题

凤翔社区因地处晋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极为便捷且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的教育、医疗、购物等设施齐全。但因为建造年限较早,建筑物结构老化、部分景观及设施落后、户外活动场地缺乏、社区内外部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难以满足目前社区内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一)绿化环境情况较差

凤翔社区的开发建设时间较早,设计标准不完善,整体景观布局模式也相对单调薄弱。社区景观空间的绿化少,多为单一的乔木树种,景观配置不够合理,多呈分散和零碎状态,环境空间中的景观资源较少,没有构建良好的植物群落。加之长期以来植物管理维护的缺失,出现了土壤贫瘠、草坪破损、植物生长不良等问题,整体景观极不协调,空间现状与居民的生活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景观的观赏性。

(二)设施匮乏功能单一

现阶段,凤翔社区的整体公共空间及设施匮乏,导致社区活力低沉。原社区内活动场所仅有针对成年人的健身设施,儿童活动空间及娱乐设施相对匮乏,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也不利于促进代际交流。社区整体空间功能有待丰富,社区中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配套设施及建筑物,公共场地使用人群单一,降低了空间整体利用率,公共设施维护不到位,出现许多“消极空间”。

(三)地方特色文化缺失

凤翔社区内部在建成初期对于景观空间的规划较为简单,景观形式大多千篇一律又缺乏特色,在结构和功能合理性上有所欠缺,整体忽视了城市本身的特点。现有的景观空间仅追求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地域性和本土性。

城市的老旧小区问题堪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长此以往,社区居民将有可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孤独感,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

(四)路网体系有待完善

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明显增多,城市停车压力增大,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社区内的路网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有序、协调的道路体系。非机动车缺乏固定的停车位和充电设施,部分公共场地被机动车占据,导致社区内部交通更加拥挤。人车混行,安全隐患大,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出行。

三、凤翔社区景观空间改造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强调人本主义,反对漠视人的需求,该原则应该客观反映在社区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上。社区作为人的生活空间,承载着人们的交流和互动,社区规划应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要从居民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考虑其不同的诉求,实现活动空间、互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的多样化,使居民感到安全、舒适,具有归属感。应做好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特别要注意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提高整个空间的亲和力,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环境特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都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居住区展现当地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重要媒介,应兼顾在地文化和特色亮点的呈现[4]。一些社区的照搬和模仿,使社区景观变得单调又呆板,难以与地域环境相协调,导致景观空间缺乏文化底蕴。社区景观空间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使景观与建筑融合,并进行衍生和扩展。应对社区文化脉络进行调研,了解居民的行为习惯,通过对不同文化进行挖掘、提炼与展现,在原有景观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美化、提升等改造设计,更新建设出舒适宜人、独一无二的社区环境。

(三)共同参与原则

社区公共环境的维护离不开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二者配合才能营造一个新型的共享社区。居民不只是社區空间的使用者,更是建议者、决策者。因此,要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热情,对居民的需求、兴趣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更清晰地认识到使用空间与居民实际使用的具体情况。居民广泛参与,能够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唤醒居民对生活场所的关注、思考和期许,重拾对生活环境的情感,自觉维护生活环境。引导社区居民共同进行社区景观空间设计,多方协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并完成社区改造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可感知、多维度的空间环境。

四、凤翔社区景观空间改造的设计策略

(一)优化绿化景观,提升整体空间环境

社区公共环境中绿化景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体空间的品质和居民的感官体验。一方面,绿化景观具有防风、隔声、遮阳、防尘等作用,能够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营造微气候;另一方面,植物造景能够起到为居民提供视觉观赏的美学作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景观环境,满足居民感官需求。由于绿化面积有限,应对现有的绿化区域进行维护与修复,避免绿化空间的浪费。对社区内绿地和乔灌草进行合理的保护,进而优化植物的种类配置,注重营造季相变化,使整体的植物景观环境得到改良提升,使社区的景观层次得以延展,并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进而构成独特的观赏区。

公共绿地是社区景观空间的一种延续,有利于促进邻里间的见面交往。上海积极推进社区自治的新实践,开辟创智农园,不仅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建立起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紧密联系[5]。在保证人们日常休闲活动的同时,预留出更有价值的公共区域,让种植体验空间与社区形成对话。因此,可在植物景观中积极营造生态氛围,利用角落空间创造微型菜园,建造兼具种植、观赏、科普价值的综合空间,实现在当代社区环境中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追忆的新体验。

(二)丰富场地功能,实现多元空间共享

老旧小区中的公共空间呈现应该更为复合多样化,要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划分,充分挖掘消极空间的价值,提升现有空间的利用率。改善老旧小区的公共环境品质有利于凝聚社区人气,营造和谐氛围,实现空间共享。为满足社区中各年龄层居民的不同诉求,进一步提高社区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尺度和方法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如:在林荫下呈现围合形态的内向空间,形成私密舒适的社交场所;将空间布局设计得巧妙有趣,使其成为更好舒缓压力的空间;建造活泼生动、能够解放儿童天性的趣味化活动场地等。

使用人群的增加与多元化增添了空间活力,切实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充分实现了人群的交互性,提升了场地的使用率。不同场景的建造划分使空间更加丰富和多样,以空间建造为媒介,越来越多的居民走进并参与空间设计,开创了社区共享空间的新形态。社区的整体公共休闲空间实现了有机串联,在居民与公共环境之间搭建起互动的桥梁,呈现出了一个完全可达、为居民所用的社区空间。

(三)塑造特色风貌,挖掘地域特色文化

地域特色文化体现在每个城市发展变迁的积淀中,每个城市都拥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而社区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风格可以塑造城市景观的个性与特色风貌,延续社区所在区域的文脉。社区景观不只是供观赏的,更重要的是居民可以徜徉其中,为休憩场地和观景空间赋予一定的地域特色。在改造的过程中可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将历史故事、文化元素穿插于景观节点之中[6]。社区景观空间要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城市的时代文明,形成社区场地新的记忆点,当每一个独特的活动场所被呈现时,一个个独特的观赏视角也相应被构建。如:将传统三晋文化融入景观节点的设计中,体现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古堡院落的悠久历史与围棋文化的博大精深等,既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又能让居民在社区中获得特殊的人文记忆,吸引行人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感受地域文化风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越来越明显,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历史的文脉和悠久的文化,要在凸显社区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的同时,增强景观的可识别度,以此更好地凝聚理念,形成共识。

(四)规划道路系统,构建宜人空间

想要使社区内的停车区域更加合理化,就要以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为前提,并禁止车辆占用公共场地。根据社区整体路网框架进行道路的修缮,相应提高社区内部的道路密度。通过建立单向道路,解决社区车辆进出而引发的拥堵局面,尽量避免出现道路不通和绕行的情况。另外,在社区中铺设平整无障碍道路,形成畅通的慢行系统,使老幼等弱势群体无忧出行,并在主路口设置相应的路标,增强道路的指向性和通达性。

将景观空间和交通道路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构建生态停车场,采用绿色设计、植草砖技术,以及林荫式停车场设计,实现停车场地与绿化场地相互结合,共同作用[7]。

五、结 语

城市老旧小区的景观改造对于提升人居生活水平和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把握整体的设计思路,还应深入某一节点去考虑问题,从小处着手,使空间改造更加生活化、人性化。要更好地推动旧城复兴,促进社会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现汇聚社区居民、融合社区意志、提高社区温度的美好愿景,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郇,黄耀福,麦夏彦.城市更新的微改造实践:以厦门鹭江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80-191.

[2]周碧茹.基于生活圈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8.

[3]刘红伟.老旧小区改造要“整体设计先行”:访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J].中国勘察设计,2020(8):14-19.

[4]李玉洁.河北地区居住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5]刘悦来,范浩阳,魏闽,等.从可食景观到活力社区:四叶草堂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实践[J].景观设计学,2017(3):72-83.

[6]牛祉婧,文志远.城市发展背景下老旧社区改造[J].西部皮革,2020(6):64.

[7]范俊逸,潘文隆.西安三桥老旧社区景观改造研究[J].大众文艺,2020(9):77-78.

作者简介:

翟莹莹,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刘刚田,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杜琳琳,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周力,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权责划分和资金筹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