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题一课”,助力“三通”

2022-05-30周荣伟

关键词:二元一次方程组

周荣伟

摘要:“一题一课”理念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单元起始课中,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联系性以及深度。运用“一题一课”理念,设计并实施了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起始课:从一道数学试题出发,通过“一元”“二元”两个角度的解题探索,让学生主动类比建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解决变式与逆向问题,从而揭示全章的主题,点明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样的教学实现了从“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的融通、从“单一课时”到“单元整体”的联通、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贯通。

关键词:《二元一次方程组》;章起始课;“一题一课”

目前,“一题一课”型复习课(以某道题目——最好是以中、高考试题为背景,聚焦某个主题、串联几个话题展开教学的复习课),因能彰显内容的整体性、联系性以及学习的深度,克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方法单一化以及认识表层化问题而备受关注。其实,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一题一课”理念,也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单元起始课中——通常,起始课和复习课是最能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联系性以及深度的课。

最近,笔者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运用“一题一课”理念,设计并实施了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起始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呈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设计

(一)益智导入

出示题目: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放入5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空白部分),其中AB=7 cm,BC=11 cm,则阴影部分图形的总面积是()

A. 18 cm2B. 21 cm2

C. 24 cm2D. 27 cm2

(二)启智助学

获得“对象”:设小长方形的宽为x cm,则长为(7-x)cm或(11-3x)cm,得7-x=11-3x。这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

研究“对象”: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能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用枚举法合情推理,可求得方程的解为x=2;用一般法(等式的性质)演绎推理,亦可求得方程的解为x=2。

应用“对象”:可以求得每个小长方形的边长分别是2 cm、5 cm,面积是2×5=10(cm2),从而求得阴影部分图形的总面积是7×11-5×10=27(cm2),故选D。

回顾总结: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如图2所示。

(三)培智探究

获得“对象”:设小长方形的宽为x cm,长为y cm,可列出两个方程x+y=7,3x+y=11。观察发现,这两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由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值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因此,要把这两个方程联立在一起,写成x+y=7,

3x+y=11。由此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研究“对象”: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给出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用枚举法,得到x+y=7的整数解如表1所示,3x+y=11的整数解如表2所示。用一般法(等式的性质),把两个方程分别写成用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形式(即把一个字母看作已知数,解关于另一个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如y=7-x,y=11-3x。观察发现,这两个式子中,对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由此渗透函数思想(“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则此为彼之函数”)。比较两种解法,都可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通常有无数个。

基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公共解)。用枚举法,从表1和表2中(结合变化趋势)可以看出,x=2,

y=5是x+y=7,

3x+y=11唯一的解。用一般法(等式的性质),将y=7-x代入3x+y=11,得3x+7-x=11,解得x=2,将x=2代回y=7-x,得y=5,故x=2,

y=5;或将3x+y=11与x+y=7左右两边分别相减,得2x=4,即x=2,将x=2代入x+y=7,得2+y=7,即y=5,故x=2,

y=5。比较总结,前一种方法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称为代入消元法;后一种方法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称为加减消元法。

应用“对象”: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情况。

(四)增智应用

出示变式1: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两分球得24分,如果这名球员投中的三分球和罚球共7个,那么他投中的三分球、罚球各几个?试列出方程组。(设这名球员投中了x个三分球、y个罚球,可以得出方程组3x+y=11,x+y=7。)

出示变式2:甲、乙两人加工零件,各做1 h,共加工7个零件;甲做3 h,乙做1 h,共加工11个零件,则甲、乙两人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试列出方程组。(设甲、乙每小时各加工x、y个零件,可以得出方程组x+y=7,3x+y=11。)

出示逆向问题: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常常可以有不同的实际意义,你能给出方程组x+y=7,

3x+y=11的一个实际意义吗?(例如:小明去超市购买圆珠笔和本子共7件,共付11元,已知圆珠笔3元/支,本子1元/本,则圆珠笔和本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再如:甲、乙两人从相距11 km的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走3 h、乙走1 h后两人相遇,且他们的速度和是7 km/h,则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五)育智归理

明确本章主题:从“一元”到“二元”,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从“二元”到“一元”,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搭建本章知识框架:如图3所示。

把握本章研究路径:(1)获得对象(来自哪儿)——数学抽象(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研究对象(有何特征)——数学推理(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应用对象(去向何方)——数学建模(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教学思考

(一)从“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的融通

本章第一课时的教学通常是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让学生感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的数学表达。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学习探索过程。而本节课运用“一题一课”理念,从一道数学试题(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第8题)出发,通过从不同角度(“一元”“二元”)的解题探索,让学生主动类比建构新的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这个模型解释现实情境(解决变式与逆向问题)。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探索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实,教材对本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分三个部分展开:从问题到方程组、解方程组、用方程组解决问题,即“由外而内”获得对象、内部研究对象、“由内而外”应用对象。因此,本节课实现了从“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的融通。

(二)从“单一课时”到“单元整体”的联通

本章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常常过分强调局部的课时目标: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的数学表达;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这样的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以及单一课时的能力,没有发挥章起始课的统领作用,不能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的数学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思维的系统性。而本节课揭示了全章的主题,同时点明了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消元。这样的教学追求的是核心知识、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的结合;注重学习结果的可迁移性,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本节课实现了从“单一课时”到“单元整体”的联通。

(三)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贯通

目前很多数学课堂中,学生实际上都只是在进行浅层学习:列一列方程(组)、说一说定义、算一算方程(组)的解。这样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心不在焉”、缺少理解的学习。而本节课通过益智导入、启智助学、培智探究、增智應用、育智归理等五个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二元”模型),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实现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犹如太湖石的艺术美:既有“廋”的简约(一题一课)、“皱”的生动(从“一元”到“二元”),又有“漏”的留白(如何消元)、“透”的深刻(从内涵到价值)。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应该有的样态:一是回归课堂的“生活”本真,尊重学生“安静读书”“专注思考”“完整表达”“规范操练”的权利;二是强化课堂的有效“生成”,确立对话关系,构建对话文化,创设对话情境,搭建对话平台,在对话中生成最佳的教学话题、思维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是塑造课堂的鲜活“生命”,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注重个性和品质塑造,注重思维和精神成长,使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性。因此,本节课能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贯通。

猜你喜欢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指导消元,巧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古题今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考题速览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考试题研究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