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彩”的一生

2022-05-30张建新刘晓燕

摄影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出彩胶卷天津大学

张建新 刘晓燕

1998年,邹竞(左二)和助手一起进行新旧产品的对比测评。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邹竞

1936年2月—2022年6月9日,浙江平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感光材料专家。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系。曾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主任工程师,河北省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感光材料研究工作。1985年研制成功中国新一代彩色电影底片,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用十年时间研制成功第一至第三代乐凯彩色胶卷。

她倾尽一生都在追逐一个彩色的梦,她研发的三代乐凯胶卷也圆了全中国人一个彩色的梦。2022年6月9日,邹竞,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在天津走完了她多彩的一生,享年86岁。

邹竞,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她很早就树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的化学世界。高中毕业后,她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1955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从此她与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留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她了解到当时国内正在筹建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机缘让她在1960年回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

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当时,她刚刚24岁,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的科研条件。

面对重重困难,邹竞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开始了研制工作,短短五年内,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8年,邹竞写下了《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五到二十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写道。

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邹竞带领团队经过七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之后,邹竞又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G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记录了中国千家万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瞬间。

2010年,邹竞全职加入天津大学。在天津大学,她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推动了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在学生眼中,邹竞和蔼可亲,她强调做研究要实事求是,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曾担任邹竞科研助理的王虹老师说,“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邹竞也是一位丰富而出彩的人,在王虹眼中,邹老师特别爱美,非常注意自己妆容,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科研之外,邹竞喜欢文学和艺术,每到一地都会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女儿谢红说,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母亲的案头还摆着珍藏多年的俄文著作。

从40多年前立下宏愿研究中国第一代国产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到数代国产彩色胶卷成为中国百姓记录多彩生活瞬间的“利器”,邹竞用她精彩的人生为中国胶片行业的“出彩”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1996年,邹竞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新一代乐凯高速彩色胶卷的实拍效果。周文广 摄(新华社稿)

1999年,鄒竞带领课题组研究新一代高速彩色胶卷。新华社记者王呈选 摄

猜你喜欢

出彩胶卷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简介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学生写话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中小银行的“出彩”机会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总目次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