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途径

2022-05-30赵群祥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育德育工作高中生

赵群祥

在高考改革、疫情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高中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成为当下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高中德育教育手段改革的必然性

在高中时期,学生逐步建立起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在成长与思维的碰撞下,学生的许多想法仍不成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与行为。

同时,面对科技不断进步,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高中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以外的多种途径,如网络、电视、课外辅导等获取知识,因此新一代的高中生对学校教师的权威性的认可不如从前,有些学生会对传统的教导教育手段感到抵触、厌烦。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教育者固步自封,一味以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公开训斥、填鸭灌输等,将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

从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来看,高中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负责执行。但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行、走班制度的推广,这种以班主任制度为主的德育制度开始暴露弊端。立德树人似乎成为了班主任的专职工作,而同样作为重要的德育主体的其他科任老师的重要性被忽视,这不仅会造成德育工作者的人数不足、德育资源的浪费等现实问题,也会造成德育效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

二、高中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从长远来看,心理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学校的心理教育除了依靠心理课,也可以在各科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践中,由于心理课缺乏成文的实施标准、考评标准,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展现不具备即时性,有些效果是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中缓慢显现,造成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缺乏有效性、组织性。同时,由于没有考试可以展示心理课的成效,学校必定会在压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忽视其他学科的心育渗透,导致心育时间紧张。

不管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其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如何结合当今的学生现状,改革高中德育的方法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繁琐的行政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心理老师则面临着课程设置少、学生心理问题变化大的现实。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要与老师、家庭、社会合作,使得高中教育真正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设立德育导师制

培养专门的德育导师,不仅能分担目前的班主任工作,解决心理老师不足的问题,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设立专门的德育导师,要求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资源投入,包括提供固定的德育空间、高质量的德育专业培养等。德育不能单纯依靠某些个体,应该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的队伍,才能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有力的支持,德育才能真正形成影响学生成长的一股力量。

2.发挥有效的家校合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校的层面,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为家长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提供多种有效途径。

3.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

社会可以为学校德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平台,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强化校园德育、心育的成果;然而,社会也可能削弱学校的德育效果。要构建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互相促进,从而取得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学生的终身成长、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将促进德育和心育的融合,这也将进一步要求学校、家庭與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责任编辑 韦英哲

猜你喜欢

心育德育工作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