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5-30姚敦泽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但一些高职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劳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不足,监督考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科学编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体系,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优化劳动教育环境氛围,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作者簡介]姚敦泽(1985- ),男,广西田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21B197)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GCC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57-0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根据该文件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做出了更具体的部署。如今,这两份文件已经印发两年有余,但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当如何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有效克服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和推动劳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从而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使命所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和社会上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是光荣的、伟大的、崇高的和美丽的正确意识,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意识,做到爱岗敬业、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劳动教育除了劳动观教育外,还包含具体的劳动实践能力训练。根据劳动教育教学计划,高职院校会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的日常生活劳动、基本生产活动、顶岗实习活动、课程实训活动、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等劳动实践活动。在这些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广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将会获得充分的锻炼。所以,长期持续性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可促使广大学生对劳动工具的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劳动经验不断积累、劳动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3.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形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意识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在不断熟悉和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开启智力、增进知识;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其体质,促进其生长发育;使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发现劳动对象的美、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提升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有助于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了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制度文件,而加强和创新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育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最终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以及培育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是良好社会风尚的体现。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是一个基数比较大的社会群体,毕业后会进入各行各业工作,若干年后会在本单位或者所从事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他们能做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自觉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影响身边的人,必然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6.有助于形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学校从多方面发力之外,还要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根据此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和家庭、政府、合作企业、社区及其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沟通与合作,推动这些力量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来,对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配合,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劳动教育资源,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在这样相互沟通、联系、配合的过程中,促进家、校、社会协同育人良好格局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以来,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不健全,大多数活动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劳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多由人文教育或思政课等公共专业教师兼任。而这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素养,对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掌握都存在不足。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影响了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3.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或者强行灌输的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与社区、企业、农场等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形式单一。此外,也缺乏对新媒体的运用,没有借助新时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微博、微信、抖音、快闪等新媒体开展劳动教育,创新性不足。

4.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没有科学的课程建设大纲,缺乏符合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使用通用的劳动教育教材或者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教材,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生动,学生不感兴趣。

5.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不足。劳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好的效果就是引导和帮助其真正地理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只限于知识层面,而没有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参加劳动、践行工匠精神,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6.监督、考评、激励、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监督机制不健全,对相关部门有没有开展工作、有没有按要求开展相应工作不能实时掌握;没有评价体系或评价体系不科学,无法科学评价劳动教育的效果,难以发现劳动教育的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各相关单位容易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不利于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认识不足或者财力有限,在劳动教育方面投入非常少,缺乏经费保障,致使劳动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宣传乏力。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发力,做好各项工作。

1.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是推动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面向高职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应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過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行;应该坚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日常家务劳动,包括洗衣做饭、清洁卫生等,必须让孩子多锻炼、掌握日常生活必备的家务劳动技能;还可以鼓励孩子利用周末、节假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包括一些志愿公益劳动、基础的农业或工业生产劳动、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只有家长切实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多措并举,增强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锻炼孩子的体魄和意志,才能实现家庭劳动教育的目标,为高职生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2.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要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在校内配备专任教师,有必要的还可招聘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专门负责本校的劳动教育;二是强化劳动教育教师的自我学习,主动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能力;三是统一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帮助劳动教育教师提升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四是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大事工作室等,聘请相关行业的劳模、技能大师、杰出工匠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指导;五是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年度培训及考核的内容,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劳动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必须整体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做到课程内容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常规训练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校所在的区域相结合,实现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的统一。一是必须设立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二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三是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积极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四是每周设立劳动日,集中开展大扫除活动,共同美化学校卫生环境;设立劳动周,组织广大学生在劳动周集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劳动范围既可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劳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

4.科学编制劳动教育教材体系。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目标、学生类型、专业特点,组织具备劳动教育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合适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和劳动实践指导教材。教材内容应当包括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兴趣的培养、劳动意识的树立、劳动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的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以及培养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树立勤俭节约与奋斗精神意识、劳动教育的考核。

5.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平台。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还应注意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平台,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利用合作企业、工厂农场的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二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常用的抖音、快闪等新媒体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平台;三是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功能,助力劳动教育开展。

6.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专业特点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一是广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包括宿舍内务卫生整理、教室实训室卫生清洁、参加学校的值日值周以及一般的勤工助学活动等。二是广泛开展实习实训活动,通过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劳动实践能力。三是广泛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学校的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寻求劳动实践项目,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各级政府部门、社区、合作企业等要开放一定的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四是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包括专业方面、公益方面和社会其他方面,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7.优化劳动教育的环境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在全校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一是可以结合专业学习举办各种劳动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在全校形成一种崇尚工匠、争做劳动标兵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新媒体介绍“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展示重大劳动成果;三是经常举办宣传劳动知识的演讲、知识主题竞赛、利用新媒体播报劳动知识等活动,多种途径传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四是对“劳动标兵”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校发起向先进榜样学习的活动,通过“劳动标兵”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更多的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行为。

8.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激励制度。考核激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良好的考核激励体系对于改进短板,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劳动教育的考核,除了对教材、教师、教法、保障等因素进行评价之外,还应当将其他因素考虑在内,如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劳动感想、劳动习惯等;二是对劳动教育的考核必须坚持综合性、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劳动教育的“短板”,促进劳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为原则,激发团队及个人的竞争意识,增强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9.健全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机制。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劳动教育的很多工作只能束之高阁,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高职院校应每年编制一定比例的经费预算,经费用途包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设实训基地、购买相关设备设施、展示劳动成果、宣传劳动标兵事迹、表彰劳动标兵、奖励先进部门和个人等。此外,开展劳动教育还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对师生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增加学生劳动安全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劳动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预防与处置能力;必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安全风险,包括工具设备风险、交通风险、辐射风险、疾病传染风险等;必须加强劳动过程的监管,认真排查安全漏洞,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如选择合适的劳动场所、选用无毒无影响的劳动材料、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等;必须制订劳动实践活动的风险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明晰应急流程,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置。

[参考文献]

[1]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刘辉,刘全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20.

[3]吕红,喻永均,王忠.高职学生劳动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0.

[4]劳家仁.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2(8):55-58.

[5]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與职业,2020(13):26-32.

[6]张策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J].江苏社会科学,2022(3):166-173.

[7]王中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高教探索,2022(3):125-128.

[8]吴玉剑.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困囿与突围 [J].职教通讯,2022(3):76-82.

[9]王东颖.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生发逻辑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86-91.

(栏目编辑:刘杰)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