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县域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05-30陈静慧陆斌

理论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陈静慧 陆斌

摘 要:人力资本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围绕高技术技能人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聚焦县域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现状,探讨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乐清电气产业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技能人才困境,探索做大做强本地职业院校,做好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的路径,为县域主导产业打造高技能“人才蓄水池”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民营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92;F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94 — 05

更高水平、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问题仍然存在,对县域制造业而言这些问题则更加突出。在制造智能化新发展趋势下,要加大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推进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业的数智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其中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智能制造的专业力量。因此,亟需加大力度培养具有先进知识、精湛技术的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基于此,对服务县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理论回顾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生产中最为活跃也是最根本的要素,因而要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做好劳动者素质提升的研究。关于劳动者素质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人力资本在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功能和对应社会分工角色的不同进行划分(徐远华、孙早,2021)[1]。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开展研究:

关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研究,(西奥多·舒尔茨,1960)[2]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他认为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大于物质资本。针对新技术风潮下的合格劳动者问题,美国学者麦克·罗斯做了很多研究,他指出“蓝领工作”已经因技术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创新传统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Mike Rose,1999;2005;2009;2012)[3]。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研究,认为劳动者素质提高可以满足更高质量的工作要求,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持(张勇、赵明霏,2021)[4]。在工业4.0时代,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有助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活力(刘琛,2020)[5]。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培育中国长期新动能的关键(李钢,2018)[6]。

关于高技术技能人才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研究,(丹尼尔·贝尔,1973)[7]指出后工业社会确立了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因此,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现在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融合发展上。(张扬、王颖,2016)[8]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视角论证了高职教育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系统发展的互动机理。(刘琛,2020)[9]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案例中分析指出高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在国家建设、行业发展和企业进步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形成集聚人才、吸引投资和扩大国际交流的优势。(李伟,2020)[10]从技术水平高端化、组织形态扁平化、生产模式柔性化等智能制造特征出发阐述了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互动逻辑。

关于当前产业发展与相适应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缺失错配原因及培养路径研究,(邹璇,2017)[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程度较低,提出增加教育支出以促进协调发展提升。(曾小兰,2017)[12]等学者研究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并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主张构建与现代制造业高度融合的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地方层面来看,(梁丽华、李继冉,2020)[13]以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背景,指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当前智能制造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足是就业岗位的非匹配性所造成,须根据供求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度。从培养方式来看,产教融合成为当前学者们重点研究的一个方向,大部分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产教融合仍处于摸索之中(杨广俊、周凤华,2020)[14]。因此,(郭广军、赵雄辉,2020)[15]等指出要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深化我国高职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以强化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高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但是,当前研究存在两个方面改进空间:一是以民营制造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机制共同演进的研究还不多;二是关于县域层面产业集群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现状的实证研究还较少,不利于地方有的放矢制定政策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以乐清为例,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视角审视当前乐清高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现状,结合电气产业智能化发展新态势,探索推动以乐清民营制造业为代表的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道。

二、高技能人才与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制造业必须要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增加附加值。一方面,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劳动力需求的转变,从原先依赖劳动数量向劳动质量转变,低技能性、重复性的工作逐渐在机器换人中被替换,制造业对工人的需求也从原先的抢人转变为抢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能够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催生了大量新机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1、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Romer(1990)[16]、Teixeira和Fortuna(2006)[17]等发现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者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产出增长,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邱晓华(2006)[18]、王小鲁(2009)[19]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正在加速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发展模式正在孕育颠覆式的变革,数智化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魏下海、王跃龙(2010)[20]、刘智勇(2018)[21]等学者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具有有显著效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在制造业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或者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高质量发展间存在正相关性。匹配产业发展水平的人力资本供给可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

2、制造业结构的变化通过职业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结构产生影响。大量廉价劳动的投入是传统制造业扩张的重要基础。随着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向升级,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产业数字化不断增长,非技能型的普通产业工人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产业结构的转型将对岗位进行新一波的洗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人社部印发的《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指出,截止2020年我国有超2亿名技能劳动者,其中高技能劳动者占全部技能人才的30%左右。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国家提出到“十四五”末,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要保持在360万人以上,累计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22]人力资本结构提高势必要求加大职业教育,提高职教水平,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

三、乐清电气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困境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乐清电气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给乐清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极大信心,也催生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巨大而迫切的需求。但受地域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乐清高技能人才供给和电气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

(一)乐清电气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亟需高技能人才

乐清电气产业是温台地区首个超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和全国最大的低压电气产业基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34亿,集群内共拥有电气企业约1.1万家,其中规上企业占比约8%。

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智能化技改”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电气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集群内规上企业从业人员22万余人,其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近90%,中级和高级职称占比仅为10%左右。乐清经信局调研的《2021年温州市乐清电气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有51.5%的企业反映技能人才紧缺。在预计增长、存在引才需求的企业中,工程技术类、质量管理/监测类、设计研发类、生产技能类岗位需求旺盛,占紧需人才的70%以上。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在232名被调研的技术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不到2%。

(二)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数智化的瓶颈

乐清电气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占比超90%。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本课题小组对113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问卷调研发现,上述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影响已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启动难”。电气产业细分领域多,不同细分领域都有其特殊性,每家企业、每个车间甚至每一台设备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调查问卷显示,77.9%的中小企业认为数字化人才短缺是启动转型的最大困难,专业人才的稀缺让很多中小企业“望洋兴叹”。

二是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确定难”。由于缺乏智能改造方面的专门人才,一些中小企业缺乏智能改造预期,没有清晰的改造目标,提不出具体的改造对象。调查问卷显示,中小企业中有近65%左右的负责人对数字化转型不了解或者是略微了解,因此并未采取数字化转型措施。

三是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推进难”。新设备带来新的运行系统、操作流程、运维管理,而当前员工对智能改造尚不熟悉,导致改造推进过程中出现各种梗阻,影响了智能改造效能的发挥。

四是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更新难”。先进制造设备后期需要联网升级,受制于制造商权限,电气企业难以参与设备调试,导致后期持续更新维护的难度非常大。

四、县域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

面对电气产业智能化、数字化逐步加快的趋势,集群人才引培势在必行。但县级区域引人留人困难,高素质人才招不来,域外人才难留住,亟需强化本地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当前,乐清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尚无一所高职院校。市内仅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和虹桥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电气及相关的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约有300人左右。因此,为满足电气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需要做大做强本地職业院校,全方位谋划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电气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一)加快推进“县校合作”

第一,學习吸收各地“县校合作”的办学模式的经验,加快推进高职院校落地乐清。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专人专项负责“县校合作”,借鉴成熟的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如海宁县政府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共建“总部-基地”办学的县校合作模式或是慈溪市人民政府合作的“慈溪学院”,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以中高职一体化、产学研融合为平台,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与电气等优势产业实现深度对接,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第二,布局“县校合作办学+镇校合作办学”长远发展战略。根据本县域各镇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推动县校合作办学向镇校合作办学延伸,为特色小镇形成“特而强”产业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并深耕办学合作。以柳白电气新城“智能电气小镇”为示范,打造镇校办学基地。

(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第一,落实民营企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性政策。一方面,针对不同体量的民营企业分类施策,在税收、金融、财政、土地等优惠力度上有不同的倾斜,出台专项奖补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促进中小企业“抱团”参加产教合作。充分关注参与职业教育的低投入企业群体,对该类企业进行产教融合认证,建立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信息储备库,以地方行业协会为牵头,整合众多“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合力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众多中小企业在推动产教融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强化产业、企业与学科对接。建立政府部门、企业、职业院校三方联合的工作小组,根据电气产业发展目标,统筹企业和职教间协调发展。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职校教师定期挂职产业发展部门,协助电气产业规划工作,引导建立紧密对接电气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电气企业转型升级。

第三,构建产教融合的社会评价机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电气产业发展后续人力支撑、区域产业人才吸引度等维度建立考评机制。对考评成绩优秀的企业和院校给予奖励性支持,不断提升县域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县域产教融合的知名度。

(三)尽快制订技能人才“梯次培养”计划

第一,做好企业短期人才摸排,满足电气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能人才需求。按时公布年度电气产业人才调研报告,将数据纳入“产业大脑”,强化高技能人才情况统计监测,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提供可供参考的人才需求清单,鼓励职业院通过合作班、委托培养等方式开展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缓解技能人才缺失压力。

第二,做好产业长期发展人才预测,发挥职业教育引领电气产业发展的作用。根据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发展计划目标,结合当前电气产业发展的现实,引导职校设置电气相关及融合发展需求专业,提前布局并开展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掌握最新知识、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其能够成为引领并推动电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充分供给“教学资源”

第一,保障教学所需实训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留足预算资金保障职校技能教学所需的实训设备的数量,保证每位学生所需的最新的教学设备,持续推动符合先进电气制造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建立,逐步形成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基地群。

第二,加大引培力度,在质和量方面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落实“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推动将该类师资纳入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可按照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推出“双师型”教师的薪酬分配方案,提升该类师资的待遇水平;强化“双师型”教师岗位实践再培训、入企现场学习实践培养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五)强化建设“中职品牌”

第一,扭转中职教育“升学为导向”的固化理念。由教育部门牵头,定期组织职校教学研讨会,转变中职院校以参加普通高考为目标的教学偏向,注重技能培训,强化专业技术的教学和实践,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第二,扶持中职品牌专业。围绕区域电气等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扣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加强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丰富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教学内容,把产业的先进技术、发展需求融入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全过程,打造享誉全国的电气相关专业。

(六)打通高技能人才“成才通道”

第一,拓宽中职生的升学通道。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衔接渠道,加强与现有合作学院如河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之间的人才培养联系,拓宽职业院校学生教育通道。

第二,搭建成才通道,让学生看得见发展前景。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加强与本地电气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尤其是与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合作,把技能人才的发展与“好企业”“好工作”相挂钩,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

第三,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出台给予技能人才与高学历人才同等社会地位的政策,以立法来保障技能人才发展。加快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出台针对技术人才的“暖心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归属感、尊严感。

〔参 考 文 献〕

[1]徐远华,孙早.中国工业加速创新的新机制-基于人力资本分工和协同的研究视角[J].经济学报,2021,8(01):29-82.

[2][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Mike Rose. Possible Lives:The Promise of

Public Education in America.London:Penguin Books,1999;Mike Rose.The Mind at Work:Valuing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American Worker.London:Penguin,2005;Mike Rose.Why School Reclaiming Education for All of US.New York:The New Press,2009;Mike Rose.Back to School:Why 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at Education.New York:The New Press,2012.

[4]张勇,赵明霏.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素质的匹配逻辑与协同路径[J].理论月刊,2021(04):42-49.

[5][9]刘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教育[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06):40-49.

[6]李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培育中国长期新动能的关键[J].中国科技论坛,2018(08):1-7.

[7]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8]张扬,王颖.高职教育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01):138-141.

[10]李伟.智能制造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28(41):46-51.

[11]邹璇,钟航.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7(12):50-56.

[12]曾小兰.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7(12):18-23.

[13]梁丽华,李继冉.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84-89.

[14]杨广俊,周凤华.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谈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基于广东、浙江等地企业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28):52-57.

[15]郭广军,赵雄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关键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7):12-19.

[16]Romer Paul M.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0):S71-S102.

[17]Teixeira AAC,Fortuna N.Human Capital,R&D,Trade,and Long-run Productivity.Testing the Technological Absorption Hypothesis for the Portuguese Economy,1960-2001[J].Fep Working Papers,2006,39(3):335-350.

[18]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2006(05):4-12.

[19]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01):4-16.

[20]魏下海,王跃龙.城市化、创新与全要素生產率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科学,2010(03):69-76.

[21]刘智勇,李海峥,胡永远,李陈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J].经济研究,2018(03):50-63.

[22]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引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

rsxw/202107/t20210705_417756.html.

〔责任编辑:秋 水〕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