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共有知识视域下纪录片创作研究

2022-05-30赵楠白飞

对外传播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

赵楠 白飞

【内容提要】纪录片《运行中国》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和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播出,打破了同一时间段的收视率记录。该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采取了找寻共有知识铺设纪录片叙事主题、发现共有价值搭建纪录片叙事结构、运用共有情怀呈现纪录片话语等策略。在全球共有知识视域下进行创作,是该纪录片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全球共有知识 纪录片 《运行中国》

一、全球共有知识视野与《运行中国》基本框架

纪录片的叙事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即纪录片创作者所要讲的故事;另一方面是纪录片叙事的方法,即其叙事表达层面。①严格意义上看,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的信息集合,但从策划文案、选材、拍摄到剪辑制作等,却都离不开创作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创作团队作为纪录片叙事的主导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确定纪录片叙事内容,选择拍摄题材,选择创作手法,来揭示纪录片核心价值观。

(一)纪录片《运行中国》的基本情况

纪录片《运行中国》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支持下,由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与中国五洲传播中心联合拍摄而成。该片聚焦“中国是如何运行的”(How China Works)这一严肃主题,制作了《城市变迁》《科技与创新》《民生与愿景》《生活新方式》《网络连世界》《规划的力量》等六集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共同面对的问题,解构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共有知识作为基础支撑。

该片之所以能够选择“全球共有知识”作为叙事内容,与其中美合作的创作模式密不可分。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美国探索频道于2015年在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共同开办了《神奇的中国》栏目,每周六放映1小时中国题材纪录片,纪录片《运行中国》就是该栏目的开篇之作。作为知名纪录片制播平台,探索频道与其他国家合作拍摄的经验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五洲传播中心长期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并对外寻求合作深耕中国主题纪录片。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产品拥有独特优势:拍摄立足国际视野、关注全球共有知识、容易赢得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好感。

(二)全球共有知识视域下的纪录片基本框架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形式,需要依靠一定的模式或框架把特定的信息转译和传递给受众。全球共有知识视域下纪录片基本框架选择有其特殊的规律:找寻共有知识铺设叙事主题框架,发现共有价值搭建叙事结构框架模型,最终运用共有情怀呈现话语框架。

新型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人居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将其归纳为全球共有知识。在纪录片《运行中国》中,展示了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审视无节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破坏,讲述了中国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方式,从模仿大国、制造大国向发明大国、创造大国积极转变的历程。《运行中国》借科学家、学生、普通工人的视角,阐释了中国人爱国、爱家、敬业、奋斗,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全人类共有价值观,表达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全球共有情怀。

二、全球共有知识与纪录片的内容选择

纪录片身兼时代感和社会性,必须体现时代特征。纪录片《运行中国》的创作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目前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地位尚不匹配,只有真实有效地向世界说明和展示中国,才能消除以往因被扭曲或误解造成的刻板印象,获取国际受众的真正认同。全球共有知识的内容选择,是为了揭示人类的共有价值,既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又可以吸引他国受众对中国产生兴趣与好感。而全球共有知识又包括全球性知识和普适性情感,全球性知识即“世界性的历史记忆、人类的共同经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②普适性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也包含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纪录片《运行中国》在主题框架建构时,即将全球性知识和普适性情感两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选择。

(一)全球性知识内容选择

在关注全球共有知识前提下,《运行中国》纪录片始终着眼城市化、工业化等共有问题,提出了减轻碳排放、建设生态城和将大自然带回城市空间等中国方案,中国在纪录片中以“地球村”普通一员的身份出现,这既符合全球化语境,也较易被世界观众认可和接受。

在《运行中国》第一季准备阶段,主持人丹尼对即将拍摄的贵州平塘射电望远镜表示怀疑。经由五洲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解释、协调,最终被摄录,并在纪录片中充分展示。正是中方团队在文化上的接近性、信息获取上的便利性,才得以将最能代表中国发展的故事呈现出来,并寻找其中的全球性知识,把中国的发展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去展示和解读,使纪录片呈现出的中国形象更加客观真实,富有共鸣。

(二)普适性情感内容选择

全球共有知识的另一表征是普适性情感。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价值理念和生存状态千差萬别,但在心理上都共同拥有普适性的情感诉求:爱、关怀、理解与包容等。纪录片《运行中国》从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入手,表达了中国人对家国与爱的追求,也映射了中国人对亲人的关怀、对故土的眷念以及朴素的爱国情怀,这种人类普适性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全世界观众的情感产生了和谐共鸣。此外,《运行中国》还聚焦无国界的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而新的福祉由全人类公平共享,故能引发共鸣。

例如,在介绍平塘射电望远镜时,时任总设计师南仁东表示其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不仅可以看到地球上能看到最远的地方,也会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未知领域。这表达了中国科学家支持科研全球协作,希望运用科技共创全球美好未来的胸襟与全球视野。相比单纯的发展和成就展示,这种运用全球共有知识揭示人类普适价值的纪录片叙事结构符合全球观众的认同。

纪录片《运行中国》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全球性知识和普适性情感为主线进行素材选择和内容阐释,将中国声音的传递内嵌于全球共有知识中,锚定国际视野、全球表达。对世界观众来说,片中展现的中国故事、传递的中国声音兼具新奇性、差异性与反常性:新奇性体现在中国的画面、中国的声音本身就是陌生、遥远和鲜活的;差异性体现在社会制度、文化特征、人民面貌的不同;反常性体现在与以往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恶意丑化和妖魔化不同。纪录片中的中国是一个寻找差距、拼搏向上、不断崛起的积极正面形象。因而,该片满足了世界观众的好奇心,得到受众关注,进而激发世界观众的共鸣。

三、全球共有知识与纪录片表现风格

纪录片不同于虚构的故事片,所讲述的内容来自客观的真实世界,有自身特有的叙事表达特点。电视纪录片在把客观生活中的线性故事转换成画面话语加以叙述时,需要构建一套有效机制,将线性“故事”进行一定的加工,呈现出特定的叙事结构,进而表达纪录片所要展现的人文情怀。《运行中国》在建构叙事结构时,将全球共有知识作为基础,构筑全景式中国影像的多元化视角和全方位展现中国面貌的多形式结构,表现人类共有情怀,使世界受众对作品内容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一)多元化视角:构筑全景式中国影像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是叙述者观察社会和讲述故事的角度。《运行中国》以宏观全知视角和微观平民视角交叉讲述,使得纪录片内容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得以同时彰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画外解说的运用,即利用画外第三人称解说展开情节,叙事者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讲述故事,增加纪录片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二是全知视角+第一人称主持人同期声的运用,主持人丹尼通过亲自体验和感受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即时所见,时刻强调“我们”的存在感和“我在”的现场感,从而增强记录的真实性和体验感;三是平民视角的运用,《运行中国》中运用了大量科研学者、建筑工人、著名设计师、普通市民等相关人物的采访对话,在借助全知视角权威之声传达重要信息的同时,综合运用了平民视角,多元立体地呈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这种平民视角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多种声音中寻求相对客观性,符合全球受众客观性观感需求。

(二)多形式结构:全方位展现中国面貌

《运行中国》的叙事结构主要是聚焦宏大主题的中心串联式结构和以围绕分集话题论述的独立板块式叙事结构,同时在叙述某些话题时运用了冲突叙事结构。

1.中心串联式结构,指的是不同的表达维度、不同的展现方面,被一条或多条中心线连贯起来,使其最终为同一主题服务。在这种叙事结构中,每一分集都有相同的话题、相同的缘由,并且以其为中心线索展开描述、组织故事、排列素材。《运行中国》每一集都有非常明确的叙事线索,即以“中国是如何运行的”作为一个叙事的中心轴线,从城市化、科技创新、民生愿景、生活方式、网络世界和规划力量这六个分集主题来表现和解读这一宏大的主题。每一集的讲述都贴合这个主题,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最后呈现出的效果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线、从不同侧面展开故事叙述。

2.独立板块式叙事结构,指围绕一个清晰的、确定的主题,将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排列组合在一起,从而架构、说明和验证这一主题。纪录片《生活新方式》一集中,主持人到访了哈尔滨音乐大剧院、体验了由网络文学改编的舞台剧、感受了上海创意餐厅、到滑雪场体验滑雪,这几个故事看似互不关联,但是都展现了中国人现实的生活风貌,验证了中国人生活状态的积极改变。尽管每个故事不受逻辑要求限制,但都是在主题思想统一领导下建立主观化关联。这种独立板块的并列叙事有助于架构和表现主题,彰显纪录片的主旨思想。

3.运用对立叙事制造冲突。《运行中国》对拍摄对象存在的矛盾进行了设计,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置于冲突框架之中,通过对立可以将矛盾明确化,将问题凸显出来。《运行中国》中的对立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生活质量”这两个冲突框架中。片中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了纵向上的历史对比和横向上与他国的对比,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感叹,认为中国的崛起之势前所未見;同时也阐释中国为这种剧烈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不懈努力。

全球共有知识视域下,纪录片创作叙事表达的中心串联结构、板块组合结构、对立冲突结构的运用,均是国家追求更好更快发展、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共同情怀的深化与凸显,这是该纪录片在国际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的基础。此外,主持人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叙事主体,对亲身感受的中国进行叙述和解读,发出的声音更容易被国外观众所理解,在传递中国声音和建构中国形象中起着世界公民展现共有情怀的特殊作用,建构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赵楠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白飞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何苏六、丰瑞:《记录片创作》,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页。

②陈家洋、蒋桢:《合拍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路径》,《中国电视》2015年第8期,第79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