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好教”的孩子最难得

2022-05-30陈文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穆尔维特根斯坦罗素

陈文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英国剑桥大学,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同行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罗素不解地问:“为什么?”穆尔回答:“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在我们中小学的课堂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经过一番精心讲解后,总会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没有问题呀?”在得到学生“明白了”“没有问题了”的回答后,老师满心欢喜地宣布“下课”,满意地离开教室。

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教得沉默无语、失去了好奇心,这是我们许多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非常珍贵却不稳定。如果一些孩子的好奇心一开始就得到很好的鼓励和引导,他们就会常常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对未知的世界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提问、不停地思考,他们的学习变得愉快而有效。

教育,就是要留住这珍贵而又易逝的好奇心!

在一个人生命的早期,好奇心是最强烈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耐心,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

在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孩子好奇心发展的关键。孩子刚进学校,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面对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与老师的教学毫无关系,也许会经常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此表现出冷漠、不耐烦,甚至是讥笑、指责,那么课堂是安静了,孩子是被老师控制住了,但他们只得循规蹈矩地跟着老师走,不是去追求探究的愉悦感,而是去揣摩老师心里的标准答案。他们学会了接受,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也许,他们成了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他们遗失了好奇心、创造力,成了一群没有问题的人。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来中国支教的南非教师尼尔,以一道同样的智力测试题检测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孩子最好教,美国孩子最不好教。这道题是: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中国的孩子只有同一个答案:都吓跑了,一只也没有了。而在美国,孩子们不直接回答,他们以种种问题反问尼尔老师。有的问,打鸟犯法,这道题说的是真实存在的吗?有的问,是一棵树,还是多棵树?有的问,鸟儿都有听觉吗?都能飞吗?……孩子们的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答案的准確程度。文章由此得出结论:“最好教”的孩子其实最难教。所谓“最不好教”,是说由于他们爱发问、爱思考,并非“糟糕透了”,而是“最难得”。这个故事说明,教学中孩子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但愿我们每位老师都有穆尔的清醒和自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愉快地接纳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用爱去激活一个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可爱生命。

猜你喜欢

穆尔维特根斯坦罗素
得到满足的童心
百岁老兵去世,英国降半旗志哀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少年未染风与雪
超越的原因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