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敢于直面“真教育”的勇士

2022-05-30蔡世连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张志勇教育学生

蔡世连

一年前,我与几个老友一块参加一个语文教改观摩会。谈到教育,大家都格外激动;说起教育的乱象,大家一致认为教育的最大失败,在于道的缺失或错置。但对何谓教育之道、教育的乱象有哪些、教改的方向是什么,大家还是见仁见智,多有迷惘。最近,看到张志勇先生的新书《问道教育》,真有“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之感,心中的诸多疑团迷雾,也为之一扫。开卷读来,竟有不忍释手之感。

读《问道教育》,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激情似火、快语如刀的语言风格,一种直面现实、敢于说破真相的勇气,一种真诚坦荡的情怀。静读、细读,感到这里有追寻、坚守和弘扬教育之道的远大志向与担当精神。这样的文章,是志士之文、直士之文、勇士之文。

何谓当代中国的教育之道?这是此书追寻的一个主题。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早已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这样的教育之道,坚定明确,坦坦荡荡,本来为教育者及全体国民所熟悉、所拥戴,不应有什么问题。但由于各种思潮的干扰及商业化的破坏,这样的大道却日益变得恍兮惚兮、似是而非,甚至出现了伪教育、反教育。《问道教育》的最大贡献,在于从多种维度,对此道给予了全面明晰的阐发,从而使已含垢蒙尘的教育之道重新焕发生机。

教育之道,有体有用。道体指道的本质及道的最基本的功用。道的消解或误认,往往是从对道体的曲解开始的。正是由于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作者在对道体的追问、清理上用力最多、最大。他结合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从多种角度对此道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比如对教育的本质,此书多次指出,人文性构成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又在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兴趣、潜能的差异性教育。差异性不仅不是教育所消灭的对象,反而应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尊重差异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育才、储才的根本大计,是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基本路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民教育、大众教育,是关乎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的教育,是体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的教育,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保证。

所谓道之用,是指在行道、弘道的过程中,各类行动主体的价值定位及各种行为方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道之用是对道之体的充实与体现。

比如教师,他们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师来说,教之道即爱之道。教师要充分尊重、关爱、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潜能,要保护好每一个儿童的童年、童心、童真、童趣和童梦,这是每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的专业智慧在于懂得课堂上应教什么和不应教什么,在于能随学习情境的变化而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师要知道知识是目的,也是手段,要懂得在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懂得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内引向课外。

比如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载体和有效跑道。课程关乎教育的权利,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潜能的释放,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每个学校都应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足开全,不能偷工减料,同时还要根据本地教育资源和学生兴趣开设校本课程及选修课程。

再比如作业,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的价值。好的作业应与课程标准相关联,要能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及感情结构、社会经验结构的完善,要少而精,有探索性、综合性,等等。

我以为,能将中国教育之道的体用两方面说得如此清楚、明白、全面、透彻的著作尚属少见,《问道教育》便是其一,这样的论述中所表现出的教育专家的志士情怀更令人动容。

直言教育亂象,痛揭教育病根,为教育的拨乱反正建言献策,是此书的另一重要特点,也是其最为引人关注之处。张志勇先生多年来专注于中小学教育研究,且曾主政山东教育,对现行教育中的乱象及病症,了解甚多甚深,曾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大声疾呼。收入此书的多篇文章应是对当时会议发言的进一步思考深化的结果,仍保留着当时的激情与温度。他的这些思考,既具有一个学者的理性批判精神,又具有一个领导者的担当精神,虽言辞激烈,但对病症的诊断却是极为公正准确的,可视为一个直士的警世通言。

比如他谈到教育现状,多次直言批评,现在的教育受到商业化思潮污染,是被利益集团绑架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离开了人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几乎每个细胞都写着两个字:功利。在极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全面发展的教育已成了片面发展的教育,成了考试教育;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教育GDP 主义”,出现了“高考拜物教”。片面强调考试的教育培养的不是成功者,而是大量的失败者;这样的教育不是平民教育、大众教育,而成了精英教育。

在《教育GDP 主义之害》中,他为这样的教育开列了十大罪状:扭曲教育本质,破坏教育法制,恶化教育生态,违反教育规律,不讲教育科学,牺牲长远利益,摧残学生健康,剥夺儿童童年,危及民族素质,浪费教育资源。在一篇呼吁人们要“敢于做直面真教育的勇士”的文章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今天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缺了德育,缺了美育,缺了体育,缺了心育,缺了群育,缺了书育,缺了思育,缺了行育。这样的教育就是伪教育、反教育。

对伪教育的批判,大有违众抗俗的嫌疑,这是很容易触犯众怒的。因为受教育利益集团蛊惑、绑架,一些媒体也成了伪教育的帮凶,一些明显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也都似乎合理合法,挑战这样的教育便显得不识时务。比如炒作高考状元、大搞高考排名、按照成绩分班、压缩非考试课程等等,似乎都被说成是帮助学生升学、就业、成长的好事。谁敢对此说不,就是大众的罪人。

但是,尽管备受压力,作者还是勇敢地担当起挑战的重任。只不过這样的批判不同于对教育权贵的批判,更带有和风细雨、条分缕析、辩证说理的性质而已。比如,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开全开足课程、减少学生负担,会影响学生的高考,耽误孩子的前程。对此,作者总是耐心开导,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各种兴趣、爱好、人格、潜能都得到发展,从而为他的一生负责。如果孩子没有健康的身心,没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就不会有幸福的明天。这样的说理,立意高远,既想到大众的眼前利益,又关心他们的长远利益,大众应是乐于接受的。

《问道教育》一书,书名中带个“问”字,这正显示出此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那便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打开书页,一个个问题便扑面而来,颇似连串的“天问”。“如何离真正的教育更近?”“什么是深度学习?”“什么是核心素养?”“今天的教育,是真教育吗?”“今天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引人深思、促人猛醒。

《中庸》中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近代有人也说,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恰是衡量一个学者的学问与德行的重要标尺。每提出一个问题,既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窗口,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或多种可能。有疑、有问,才会有探索、有创新。因此,问题意识总是与创新意识紧密相连。正因如此,张志勇先生的这本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新鲜感。此书提出了一大批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概念、命题,颇引人注意,更引人深思。

举例来说,学生差异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多被认定为智力的高低、成绩的优劣,因而对教学来说是一种负担。教育的责任是消灭差异,同质发展。张志勇先生则认为,差异本身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兴趣、爱好、人格、潜能上存在的差异,可转化为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态。在这种生态中,学生潜能才会互相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会互相促进,学生人格才会得到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再如关于儿童,在陈旧的教育理念中,总是把儿童看作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因而对儿童的教育就总是用大人的尺度去要求他们。张志勇先生则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价值,儿童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的童心、童趣、童真、童梦。他更是大胆地提出,保护童心是保护儿童们各种积极的善端。

再如关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他强调要重视三种载体或资源:民族文化崇拜、民族信念崇拜、民族英雄崇拜。我以为民族英雄崇拜这一提法更具有一种理论勇气和独创精神。英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杆、文化精华。英雄崇拜与平等民主精神的倡导并不矛盾。在有人以消解英雄为荣的时代,倡导英雄崇拜是值得尊敬的。

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都具有开放性。张志勇先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发表了自己的创见。但这些思考和创见并不是绝对化的结论,只是给读者提供了启示、提供了示范,可引发读者活跃的交流与对话,从而使阅读变得具有开放性,这样,著作便也有了生命和灵性。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张志勇教育学生
Steady-state and transient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β-(AlxGa1-x)2O3/Ga2O3 heterostructures:An ensembl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国外教育奇趣
第四次出狱之后
第四次出狱后,他相信自己不会再碰毒品了
题解教育『三问』
Designing of spin filter devices based on zigzag zinc oxide nanoribbon modified by edge defect∗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