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心不改,追梦不辍

2022-05-30蔡尤臻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麻城市实验学校名师

梦想是领航的灯塔,指引船舶航行的方向;梦想是初现的曙光,照亮夜行者前行的路。

一生中,我做过很多梦,缤纷斑驳、扑朔迷离,但真真切切刻在我脑海中的梦,是做一个立足三尺讲台、培育千万桃李的教师。

读书时,理想是当一名教师

我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对教师有着莫名的崇拜。无论是小学作文《我的理想》,还是初中作文《十年后的我》,我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或设想自己是一名教师,哪怕这个理想离我这个来自贫困乡村的孩子十分遥远,却始终激励着我发奋读书。即使我是一只“笨鸟”,我也知道勤奋学习。我的梦似乎抽条吐绿了,我急迫地想成为一名教师。

1985年高考后,我被黄冈师范专科学校(今黄冈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在师专学习期间,我除了掌握各科老师讲授的知识外,还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我像春蚕啃食桑叶、耕牛咀嚼青草一样广泛涉猎,为的是充实自己那不太丰盈的文化底蕴,以便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好用自己的一桶水去盛满学生的那一碗水。

我认为教师虽不是圣贤,却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教师是一份职业,因为是靠工资来养家糊口,教师更应是有血有肉而情感丰富的人——能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是的,我要用耐心引导学生明理做人、获取知识,要用爱心关注学生的成长,要用恒心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我明白了我当教师的初衷,我一定会善待我的学生!教育既是我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我立德树人的事业——我一定会敬畏我的事业。

入职后,一直想做一个名师

因为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校外实习成绩优秀, 1987年7月,我被分配到了麻城市实验中学。

刚一入职,我便找到政教处主任,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分班时,学校一位负责收发信件的老师,将他亲戚的孩子直接从我带的班换到当时带班较有经验的老师班里,连招呼都不跟我打一声。这如一盆冷水浇得我骨头都冒凉气,我只能忍气吞声,谁叫我初出茅庐呢!工作中,我铆足一股劲向别人学习班级管理,蹲班教学,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三年之后,我所帶的班学习成绩居然跃居全年级前列。从此以后,我所带的班成了家长眼中的热门班,托领导找关系要求进我班的大有人在。但我丝毫不敢懈怠,一如既往勤勤恳恳认真工作。我所带的班各种量化指标总是年级第一,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实验中学合并到思源实验学校。

在教学中,我敢想敢干,率先在学校摸索着开展课改,与其他学科教师尝试着学科综合渗透教学。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融合度加大了,单兵作战变成联合行动,学生成绩突飞猛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在1995年和1999年,我的渗透教学改革两度获得麻城市科技进步奖。

麻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找到我,要求我参加全市巡回讲课。起初我有些忐忑不安,继而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最后讲课大获成功,领导对我赞赏有加。于是,我代表麻城市教师参加黄冈市、湖北省各类讲课,不知天高地厚地与专家同台竞技,也不明就里地拿到了一些获奖证书。这些为我后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我真心感谢教研员老师慧眼识得我这颗粗朴的石头。

教育不是作秀,而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感染学生的功力和吸引学生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真知。正所谓“学高”才可授人,“身正”才能服人。从事教育这项工作,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一定难以取得好成绩。我深知这一点。一直以来,我苦苦探寻着高效课堂的秘诀。

我遵循“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师生、生生合作的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六至七人,成绩好中差三等相互搭配成组,以好带差,并由组员选定一个组织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习。

每次上新课,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将存疑之处写下来交给组长,组长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上呈老师。老师在备课时再将各组的问题联系课文重难点写进导学稿,分发给各组去讨论。讨论完毕,各组抽签得题,随意抽学生主讲。在讲课中或讲课后,其他组员可对主讲人的讲解进行补充。为了在讨论中取胜,各组充分查阅资料、寻找依据、深钻深究,更深一层地去解答问题。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解题的综合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举数得。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我则精讲精析,学生们往往听得格外专心。

我将这种课堂模式命名为“开放激活生成课堂”,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取得了些微成绩,我2003年就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被评为“麻城名师”,接着,2007年又忝列“黄冈名师”。

2008年秋季,麻城市实验中学校长要求我担任教科室主任。一生只想认真教书的我推却了很长时间。但在一个真心想在教学上搞点名堂的校长眼里,我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在一些朋友的劝说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应允下来。于是我走马上任,率先在自己班上摸索着实施课堂改革模式。我积极倡导运用“开放激活生成课堂”教学模式,带头讲示范课,主动请各科教师跟着我学,再让他们回到自己班里进行课改,并组织学校对各班课改进行有效的督查。有什么疑难杂症,我及时给他们答疑解惑。一时间,麻城市实验中学课改风生水起,市教育局于2010年组织全市教师到我校开现场会,大力推广我校的课改经验。

能将自己的探索经验分享给其他老师,我心满意足。作为名师,能为家乡教育做点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我的荣光。

工作中,锻造成真正的人师

《礼记·学记》有言:“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做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就要求一名教师应该以德为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时刻坚守这些为师之道。

两袖清风铸师魂,一生玉壶存冰心——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2012年秋季,麻城市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验中学并入现在的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我在年龄超标的情况下,被学校委任为教科室副主任,主抓课改。我全心尽力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和督促,先后做了《高效课堂——语文课的天堂》《研读文本,捕捉核心教学价值;研究学生,选择合宜教学内容》《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课改实施路线图》等报告,并编制了本校导学案母版,引导各学科教师编写导学案,定时召开各组教研会,不断完善导学案。一直到现在,我校还坚持每周定时开展教研活动,共用导学案。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愿,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在教学上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市公立初中的龙头,每年都获得教育局颁发的教学质量特别优胜奖。

为了让课题研究来指导教学,我参与了湖北省“初中语文备课‘两改六落实改革实验课题”,又负责了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2019年,我又主持湖北省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目前课题已顺利结题。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兴起,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在学校安排下,我积极开展学生课外辅导。2014年“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湖北省賽区比赛,我所辅导的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团队获团体第一名,并代表湖北省参加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团队在2015年“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再次代表湖北省参赛。

尽管教学繁忙,我也不忘广泛阅读,坚持读、写、思结合,出了一些成果,先后发表教学、教研论文120多篇,其中一篇《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教师是服务学生的职业。我不断地在教学中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对课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总结中对学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整合,对知识的内部规律做了很多探究。我将自己的反思总结写成文章,力图指导学生努力学好语文。我的文章颇受《初中生天地》编辑的青睐,我也因此成了他们的特约撰稿人。

教师是提升素养的行当。《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主编也发来约稿函,我从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写了几篇文章,发表在“名师谈教学”栏目上,与教师共享教学方法。文章已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选中,收录于《黄冈名师谈教学》。

教书是完善学识的途径。尽管我才疏学浅,但经常涉足高深的教育理论。我深知教学行为是要教育理论来指导的。于是,我又在教育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究,撰文并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教师博览》等报刊上。

应一些出版社的邀约,我参编精品语文教辅书一百多本,先后主编《教材三级讲解》《魔法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等,在编写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发文多了,编书多了,那种闻着墨香的兴奋劲头慢慢小了,但我仍认真读书,笔耕不辍,坚持教书读书写文编书,乐在其中。2018年,我被评为湖北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2019年,我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我想,所有这些,应该都和我认真教书有关——这也是我的职责。

三十五年语文教学,酸甜苦辣,滋味尝遍;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辛勤欢乐,百感交集;十年引领教科研,失败成功,甘苦共存。三十五年来,我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捧一颗红心对待党的教育事业,敬教乐业;献一颗爱心善待学生,培桃育李;以一颗热心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劈波弄潮。用一生的奉献,铺路搭梯,无怨无悔!这是我在各种评聘材料中的开场白,也是我追梦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我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我将不遗余力地继续发光发热。

路在脚下,通向远方。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兴盛,我将一路前行!甘当红烛育桃李,乐做人梯领后生。

蔡尤臻

湖北省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黄冈名师,大别山区种子教师。现任教于湖北省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在《中国教育报》《湖北教育》《教师博览》等报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

猜你喜欢

麻城市实验学校名师
Teaching Plan Unit 1 The Art (Book 6)Reading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学校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冰棒
跨越 麻城市住建工作发展解码
名师简介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推进“五化同步”建设 麻城市黄土岗镇掠影
绵竹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