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五大困境 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2022-05-30伍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襄阳办学中职

伍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襄阳市中职教育在提质培优、打造品牌、挖掘内涵、促进融通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办学质量、教育教学、学校内涵建设、普职融合融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2022年技能高考,全市本科上线总人数达200人。2019年以来,本科过线总人数保持每年稳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站在“十四五”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起跑线上,中职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是仍面临社会整体认可度不高、办学方向不明、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优的五大困境,亟须围绕这五个方面攻难关、求突破、谋发展。

“五围绕五树立”成效显著

襄阳市中职教育在“五围绕五树立”上发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围绕质量树理念。把文化课质量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点”,进一步树立了“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市教科院组织开展中职学校全覆盖式的视导反馈,达到了促管理提质量、促教学助发展的实效。今年技能高考,襄城职高继续领跑,本科上线率为26.3%,位居全省中职学校第三名。

围绕双优树先进。坚持“以建创优、以优促弱”,今年4月,10所学校、12个专业向省级“双优”创建发起冲刺。10所学校办学成果突出、社会影响广泛,契合双优“质量为先、内涵发展”的建设理念;12个专业中有6个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能够对接襄阳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育人链与产业链的匹配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创优起点。

围绕赛事树品牌。持续创新改革技能大赛、教师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三大赛项”,将备赛、办赛、参赛与中职学校专业品牌建设结合,用赛事水平检验学校的办学实力。

围绕内涵树典型。2021年,襄阳市召开了“六色校园”创建工作部署会,把德、智、体、美、劳和特色专业、学校特色发展,分别对应融入“六色校园”创建指标中,使学生得到文化浸润、文化熏陶、文化启迪。各中职学校找准切口、深挖内涵、建设体系、选树典型,确保创建工作出实效、出典型、出成果。

围绕融通树经验。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为原则,今年春季学期,襄阳市组织实施了全市第一批普职融通试点班。从湖北文理学院附中、襄阳二中、田家炳高中等5所普通高中遴选了67名高二学生参与试点班学习。其中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分别由湖北省工业建筑学校、襄阳市护士学校、襄城区职业高级中学、谷城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枣阳市职教中心学校等5所学校具体组织。参与试点的10所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在师资共享、教学教研、信息化资源等方面合作,形成普職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从目前情况看,试点班学生状态稳定、学习积极性高、信心很足,学习进展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解决发展环境之困

“社会认可度低”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不优的一大痛点。今年5月,国家正式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从法律的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我们要借好改革“东风”、用好政策“红利”,从三个方面着手突破发展环境瓶颈。

一是强化法治推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有助于打破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宣贯工作,推动形成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社会共识,树立崇尚技能的价值导向。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今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襄阳市也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堵点、空白点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各地也正积极向政府争取支持,确保政策落实落地,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是强化舆论引导。要通过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各地各学校要利用好各类资源,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职业学校。到“十四五”末争取实现高于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线10%的考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改善中职学校长期中考招生兜底的窘境。

解决办学方向之困

在推动普职融通试点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对从普通高中转入中职学校参加技能高考升学仍有顾虑。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还存在职业教育学生升学就业通道不畅、不宽的“老观念”,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职学校在“办学基础性转向”上还没有呈现出新面貌。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上,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这个“势”就是符合三个方向。

一是要符合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方向。随着产业快速升级,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岗位复合型技术人才有很大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要承担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办学方向上对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质量、培养专业方面的高标准和新要求。

二是要符合襄阳市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以襄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建设目标,“推动建设襄阳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亿万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把握产业用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根据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三是要符合学生个人发展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打开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天花板,要突出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的生源。要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筑牢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确保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

解决办学条件之困

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校发展需求、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掣肘了中职学校的扩容提质。各中职学校要牢牢把握当今政策黄金期,通过三个“蝶变期”,实现办学条件的提升。

一是基础条件改善期。对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实施中职学校达标建设,各地要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清理整合“空、小、散、弱”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各类公办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县市职教中心建设。

二是提质培优关键期。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双优创建为抓手,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高质量发展突破期。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路径,“十四五”期间完成“襄阳市区重点办好3~5所优质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各县、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职学校”的建设任务,建设一批窗口和标杆学校,形成具有襄阳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解决学校管理之困

中职学校管理薄弱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努力创建“制度健全、职责明晰、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高效管理模式,要在“四项管理”上持续发力。

一是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持续发力。学校要全面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健全教学视导机制,全市中职学校教学检查常态化,确保落实教学常规“四项清单”“四项规范”,利用表格化、指标化、精细化管理,树牢质量意识,形成“抓专业必先抓文化课、学技能必先学文化课”的正面导向。

二是在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上持续发力。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育人顶层设计,凝练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构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专业办学特点以及學校优良传统的精神文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制度规范和监督约束,加强学生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达到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的要求。

三是在学校后勤管理上持续发力。部分中职学校校园卫生仍存在脏乱差、不整洁的问题,校园环境绿化美化都需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管理有序。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管理常态化要求,确保学校安全。

四是在教师队伍管理上持续发力。“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要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和准则,模范执行校纪校规,要特别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广泛发动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优秀教师的高尚品德和精湛教艺在青年教师身上发扬光大。

解决教学质量之困

根据湖北省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襄阳市要加快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力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实现更大作为。目前,襄阳市职业教育还不能承载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需求和家长、学生及社会的期待。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落实好“质量强校、专业立校、特色办校、教师兴校”十六字办学方针,牢牢树立“四大意识”。

一是树立质量强校意识。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各中职学校要围绕文化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实训操作(技能大赛),立足“技能高考”和中高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3+4”等长学制贯通培养,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于中高本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坚定不移地以夯实学生文化课基础为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促进技能操作的提升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硬核竞争实力。

二是树立专业立校意识。把高水平专业建设作为提升中职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各学校要结合“十四五”规划,主动对接襄阳市主导产业和高职院校专业群,紧密贴合襄阳市主要产业人才需求,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树立特色办校意识。特色品牌专业是学校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各校要立足自身的校园文化积淀和专业建设基础,确定2~3个自身品牌专业和骨干专业,形成办学特色。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更应该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牌专业,在研究总结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四是树立教师兴校意识。“教师兴则学校兴”,中职学校要唱好教师培养“六出戏”。出成绩,培养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确保教学出成绩;出成果,围绕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加强课题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出新人,要调动名师、骨干教师搞好“传、帮、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出主张,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特色;出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教学观点系统化,提炼成为全市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出名人,职业教育学校要多出一些隆中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多出一些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充满挑战,更充满希望。全体职教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变为现实。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破解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难题,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勇于担当、奋发作为、坚持不懈,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襄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猜你喜欢

襄阳办学中职
襄阳市第七中学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