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孩子的“问号”

2022-05-30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问号创造力教育部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比较难,创造力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进行量化测评。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原始的创造力,他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

每个孩子被生下来时,带给世界的首先是一声啼哭,可不要小看这一声啼哭,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这个新生命的第一次创造性活动,孩子用啼哭的方式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原始创造。一个人的创新之路或许就此开始。

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刚能够拿笔的孩子,都会在家里的墙壁上、地面上涂鸦,“胡乱”画上我们成人怎么都看不懂的线条、图画。这种行为通常不被理解和欣赏,甚至还会招致责备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儿童原始创造力的显现。

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幼小的孩子会不停地缠着你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蚂蚁为什么会爬?鸟儿为什么会飞?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每个孩子脑海中都有无穷无尽的问号,虽然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但这些“傻傻的问题”“幼稚的问号”,就是儿童创造力的源泉。

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临到下课的时候,老师会问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学会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会了,没有问题。于是老师心安理得,学生心满意足,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就完成了。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堂课,实则暗藏着隐忧。

这样的一堂课,往往以追求答案正确为目的,以追求知识学会、题目会做为目标,让儿童带着问号进课堂,带着句号出课堂,把学生脑中的一个个问号教成了句号。我把这种标准答案的教学、掌握知识的课堂称为“去问号的课堂”,这种教学称为“去问号的教学”。这种教学不知不觉中把孩子的“问号”教没了,无形中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育和发展。

我们能不能创设这样的一种课堂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经过课堂上不停地讨论、争辩、探究、追問、求异,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扇天窗,让学生面对真问题、进行真思考、实现真学习、发现新问题,有所习得,更有所疑思。这样,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下课时就会产生新的疑惑、新的追问,把开课前的一个小问号变成一个大问号、一个新问号,或是变成一个意犹未尽、持续思考、主动探求的省略号。

创造力也许较难培养,但一定可以被破坏和扼杀。保护是培养的前提,只有保护了儿童原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回归儿童的天性,回归教学的本质,不断变革自己的课堂,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保护儿童脑中的“问号”,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真正的学习源于问题和好奇,真正的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好奇,真正的创造力培养从保护儿童的“问号”开始。

责任编辑/周小益

张基广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武汉市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教育部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问号创造力教育部
问号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问号和叹号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问号处的数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难缠的“小问号”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