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者”成为“点拨者”

2022-05-30李婷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顺口溜游泳教练

李婷

近段时间我在游泳现场,观察到一组有趣的画面。当时的游泳场馆有两支学游泳的小分队。其中一队的教练是一位年轻男子,另一队是一位偏年长的男教练,教授的对象都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尽管两位教练所用的场地相同,所教的对象也相差无几,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差异。

青年教练在教小学员游泳时,先让孩子们在游泳池边的岸上一字排开,教练拿着小喇叭,一字一句地将自己编好的“顺口溜”(教练事先将蛙泳的动作要领编成了简单易记的“顺口溜”)齐声记背,整齐划一的反复背熟之后,然后允许孩子们下水,依照记背的“顺口溜”在水中实践演练,应该说,这位青年教练还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而年长的教练又是一种“教法”:只见他简单地强调了一些纪律,就直接让孩子们进入浅水区。然后让孩子们带着浮板在水中依次排开,他站在岸上用一根竹竿牵引,自由地在水中扑腾,让孩子们自己找寻并体验水中漂浮的感觉。

显然,青年教练煞费苦心的“理论”导学法,运用的不正是李希贵校长假设的那种——保证学生一听“骑自行车”就想吐的教学法吗?可想而知,这样对比着学下去,两支游泳队伍的学习效果绝对会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大多难道不是重复着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尊严式的教学吗?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一直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然而,大多数老师的日常课堂还是习惯了“知识点覆盖式讲授”,按照内容顺序平推,以讲得全、讲得深、讲得生动为好。顾不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想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全盘托出”,合不合“胃口”、能不能“消化”,会不会“营养不良”,全被“考点”这一指挥棒“一言蔽之”。

课堂,原本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的实质,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間架设桥梁。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了之后要立即用,尽量在学中做,做中学,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首章提出的观点:学而时习之。力求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使学习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设计要“情境化”。容易激发共鸣的“情境化”课堂,有助于营造深度学习的“沉浸式”氛围,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获得体验,悟得规律。

奖励永远有效。让学生能主动意识到,习得的经验。能够帮助他解决接下来的问题,使他建立足够的自信,授之以“欲”与“渔”,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做好充分的“示范教程”准备,善于给学生画地图,定目标,搭支架,给攻略,为他们赋能。

乐于搭建平台。教师要敢于退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学生,创设学生间的经验分享平台,营造“同伴互学”的场域效应,形成结构化学习,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生活经验迁移的能力内化,核心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

通过设计明确的输出型任务,帮助学生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自主构建式知识输入,落实“一课一得”的新课改目标。以“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流程,以“输出表现评价输入质量”的评价方式,实现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转变。

“双减”政策的强力推行,促使课改加大步伐。课改是一场心灵的革命,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双减”政策下的新课改,教师更需要坚定地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转变观念、更新角色,从“蜡烛”向“打火机”转变,变身为学生的同时,学习激情的点燃者;从“知识传播者”向“平台搭建者”转变,甘做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由“导学师”变为“助学者”,充当学生破解难题和人生困惑的点拨者。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顺口溜游泳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声母顺口溜
贪玩教练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加油
我用“顺口溜”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