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2022-05-30莫天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办产教应用型

莫天生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旨在着力推动需求端和供给端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我国将用十年左右时间,通过产教融合,基本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矛盾;2019年10月,國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下,首批产教融合试点正式启动,各地陆续出台关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业态。被视为应用型高校之列的民办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着力点,教育链融入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要素,引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推进高校的体制改革及民办本科高校的内涵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认识不深刻,合作深度宽度拓展不足

产教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当前,民办本科高校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热情高,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发课程等。相对于发达国家民办学校多元化“引企入教”方式,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产教合作仍以粗放型为主,深度宽度拓展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尽管对校企合作单位开展了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方面的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的时候,也邀请了企业的管理层或技术骨干参加,但在共建专业、实质参与教学决策、课程大纲设置等方面却难以获得深度或较为全面的建议。在基地共建方面,民办本科高校由于自身社会认可度或认知度较低的原因,基地大多通过二级学院负责人或者教师私人关系建立,合作育人形式大于内涵,有的甚至为了迎接教育主管部门教学评估需要而凑数,合作关系的建立维护通常受双方人员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较难形成良性循环并持续发展。

(二)产教融合机制不畅,缺乏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

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困顿,既有校企双方认识上的局限,也有机制上的障碍,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合作的内生性源动力不足。高校与企业互为人才的供需方,双方各自的目标定位不同,利益追求也不同,高校现有的考察、参访企业及教师校企互聘互兼等途径,不足以令高校深入了解企业(产业)需求,从而容易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当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企业由于有强烈的人才需求,通常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付出成本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当企业处于低谷期或受市场其他因素影响时,大部分的企业就往往不再愿意承担育人责任,产教合作消极。因此,校企之间如不能建立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产教合作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三)专业设置“同质化”明显,缺少与需求的有效衔接

民办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建设是生命。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与地方产业互动发展规划上未能统筹推进;在优化整合资源、提升民办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未能进行有力指导。另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多参照公办学校,缺少与区域产业布局匹配度方面的论证;未能结合民办本科高校优势,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从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安排上体系化对接企业(产业)需求,形成独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石: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最早源于生物学,美国遗传学家理查德莱万廷(Richard Lewontin)用于解释生物体、基因与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过程。后来,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教授敏锐地意识到高校、政府和产业间存在相互依存、互动交织的螺旋关系,并提出高校有必要与政府和产业之间建立一种新型互动关系,通过三方互动交叉影响,推动知识元素的转移、应用和升级,促使高校、政府和产业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呈螺旋提升。

三螺旋模型中,高校、政府和产业三个构件相互作用形成混合组织,“三维互动混合组织”能够填补任意“两维互动混合组织”的空白,获得更大的能量支持其他螺旋线的活动,由此产生持续的创新流(见图1)。三螺旋模型的运行动力是内生的,动力主要来自高校、政府和产业三个构件相互协同进行的知识整合。高校是知识扩散的源头,为产业提供学术前沿专业知识,产业为高校提供技术创新的知识需求。高校与产业互动转移,实现成果转化。这样,高校维度的“知识链”,政府维度的“政策链”和企业维度的“生产链”相互之间的有效运作,可以推动组织共生共长。

依据三螺旋理论,高校协同政府和产业组成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各协同机制在资源的交互作用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功能,突破边界壁垒,融入体系,实现“1+1+1>3”的协同竞争力。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实践逻辑

产教融合实践中,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各自为政,不同政府部门会根据自身职责向企业、高校提出不同的产教合作目标和要求。民办高校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内涵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经历规模化发展阶段后面临的新任务,新时代高教领域的新变化以及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常态赋予了民办高校内涵发展新动能。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高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高校、政府和企业(产业)拥有的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有序高效流动,发挥企业(产业)的育人优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民办本科高校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其自主性高、整合资源快的灵活机制优势,以“应用型人才”为逻辑起点,深耕产教融合,通过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的逐步深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合理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真正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重建价值创造与共享的创新共同体,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先导作用

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观念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國家宏观政策、区域环境、地理位置、经费投入等,然而,观念是更重要的因素。观念决定行为,对目标、路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只有理解和认识了,才会有积极的行动。因此,观念转变的过程,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观念转变可通过学习政策制度文本、开展思想大讨论活动,外请专家进校作辅导报告、内送教职员工走出校门学习调研,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研讨会议,学习后实践、实践后总结、总结后实践等形式进行。

(二)搭建平台,建立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新机制

民办高校应认清形势,立足优势,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制度,设立机构搭建平台,强化产教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以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民办本科高校要充分用好各项政策围绕区域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统筹规划产教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治理,鼓励企业(产业)方参与,大力发展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组织团队,充分下放一线教学科研组织自主权,将产教融合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促进学校和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整合资源,构建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新体系

1.学科对接区域产业链

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民办本科高校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定位,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主动采取多种形式与区域企业(产业)合作,对接区域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

通过学科对接产业链,积极探索开展学校与企业(产业)共建学院,将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纳入统一平台,进行“实质性”的“联合”。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接企业(产业),通过高校与企业(产业)共建研究机构、智库创新平台,开展企业(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横向课题立项研究,跨越地理空间、研究人员因素制约,形成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接企业(产业)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此外,产业教授、双师双能型导师的聘任也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还可以探索建立高校与企业(产业)常态沟通平台,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大力推动科技园建设,健全创客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全链条服务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科对接企业(产业)。

2.专业对接职业需求

围绕职业需求新趋势,面向企业(产业)岗位链,以优势学科专业为龙头,强化具有产业、行业背景的应用型专业建设,增强对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或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企业(产业)和技术经济发展,应善于打破专业界限,围绕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或重大问题,优化整合专业结构,满足产业链人力资源支撑需求,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培养满足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对接就业岗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学科知识的储备体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应用知识的行动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应注意结合企业(产业)技术标准或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编写相关应用型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与企业(产业)共同开发并建设以专题类型呈现的应用型课程模块。

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重在技能教育。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掌握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辅以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与龙头企业(产业)合作,明确职业岗位任务,细化能力分类,理顺课程(群)与能力的关系,形成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实践教学要满足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项目驱动或者任务导向式教学,积极融入现代信息化技术,以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案例为依据,把企业(产业)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新案例融入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4.教学安排对接企业实践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要求教学计划的学期、教学进程、集中实践性环节等方面的安排要与合作企业对接。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是教学工作的安排难点,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协同育人,需要高校从如何为企业增加效益方面考虑。企业增加效益的渠道包括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声誉等。高校可从这些因素入手,在教学安排上尽可能地符合企业节支增效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重职业能力培养,因此,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以及课程安排要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服务。通过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完成校外实践教育任务,进一步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技术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四)持续改进,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1.规范完善教学标准

发挥标准在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吸纳企业(产业)意见,分专业对各类课程大纲(标准)、考试大纲等进行制定及修订,推进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要求等教学标准的开发。

2.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要树立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以技术技能为导向,设计可行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针对学习领域,适当安排产品、服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让知识具有应用性,满足后续教育的提升,让技术具有实用性,让能力具有技能性。

目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习惯以学科性的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替代职业性教学。然而,如上所言,学科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知识储备和学科性体系的形成,学科性体系包括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等要素,其组织方式是将学科结构系统化,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其方式主要用于培养学术型人才。

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能力提升,以行动体系的要求形成工作过程结构系统,通常包括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要素,其教学的组织方式是将工作过程系统化,形成行动能力体系。工作程序也是职业的行动过程,职业性教学内容的知识组织,就是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增设知识点。

3.定期开展督导督学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行业标准作为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标准指导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应用型人才评价,推进专业标准化。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专家库,制定能力本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实行学校与企业(产业)双主体的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诊断,及时反馈,把合作育人落到实处。

产教融合的本质内涵是人才教育需求与供给的跨界协调。民办本科高校应提高站位,紧跟形势,进一步拓宽开放办学路径,协同政府与企业创新教育组织形态,构建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新体系,推进多元共融,努力打造优质育人品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Etzkowitz H.Entrepreneurial scientists and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American academicscience[J].Minerva,1983,21(2):198-233.

[2]Etzkowitz H.&Leydesdorff L.A Triple Helix ofAcademic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Development models beyond Capitalism versusSocialism[J].Current Science, 1996,70:690-693.

[3]亨瑞·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4.

[4]闫玉联.我国观念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江淮论坛,2004(01):14-19.

[5]刘亮军.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合作育人的路径选择[J].河南教育(高教),2019(04):51-55.

[基金资助: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综合改革专项)“新时代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2022年廣东省高教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对接联动研究”(22GYB127);广州工商学院2020质量工程项目“基于课程共建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ZL20201212)”。]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民办产教应用型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