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教育有效路径构建

2022-05-30严梓允焦鑫

湖南包装 2022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产品设计成果

严梓允 焦鑫

YAN Zi-yunJIAO Xin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Sichuan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hengdu, Sichuan, 611745)

第二课堂(以下简称“二课”)的概念由教育家朱九思于1983年提出。二课是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以外的全部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1],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产品设计专业“二课”建设只是根据教学活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对于需要基于何种理念、实现何种效果缺乏相应的思考,导致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较低,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2]。

1 第二课堂构建与研究现状

现阶段各大高校均在开展“二课”研究和建设。曹夜景等[3]通过调研和数据研究发现,“二课”的实施与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性,肯定“二课”在教学育人中的积极作用。部分高校“二课”构建集中在思政课,以教学管理、成绩转换等方式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立为主。马志波等[4-5]提出通过量化指标建立第二课堂可视化评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PP 等记录成果,建立成绩单制度;刘定等[6]将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依托PU 平台进行量化管理;张书理等[7]提出通过数据化平台构建“二课”成绩单,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课程平台也是“二课”构建的主要方式,王文婧等[8]将PU 平台与导师制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搭建“二课”管理平台。唐洁等[9]利用NMC 平台,从平台搭建、培训、业务扩展、积分激励等方面促进传媒学科“二课”实践。靳凯等[10-11]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二课”不足,提出通过搭建教学平台、完善奖励制度、宣传引导等方式构建“二课”,利用智慧校园微应用系统、大数据等展示课程成果。郑寒秀等[1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二课”育人方案缺少系统性设计、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提出加强课程系统性设计,整合资源合力育人。王务均等[13]提出“二课”要从教学目标到评价整个周期中进行转型设计,知识生产要以应用为目标,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章桂贤[14]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对“二课”中8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杨波等[15-16]基于KAQ 理论,从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实践创新能力、身心思想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二课”的构建,细化课程类别,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分开管理,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王珊[17]构建以创新型作业与科研项目为主的“二课”,并通过课程实践肯定“二课”效果。郁波[18]利用导师工作室制度,从进行实践项目与讲座、开放式教学、建立学分兑换制度等方面构建工业设计专业“二课”。国外“二课”形式也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需求,合理分配一、二课上课时间,利用专业协会丰富创新教育活动类型,提高活动质量,并利用公共平台展示“二课”成果[19]。

2 产品设计专业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2.1 课程定位不清晰

首先,将“二课”主体下划在社团、协会,使“二课”普遍存在娱乐化、自由化,偏离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定位不够准确的“二课”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0]。其次,重视度不够,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规划重视度不足,对于“二课”的规划建设始终定位在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后、课外教学,没有将其纳入主体教学体系中,这就导致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存在单一、投入不足等问题;②学习主体重视度不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二课”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化,不能做到从“二课”中学习、积累主体教学以外的知识;③引导主体重视度不足,专业教师对于学生“二课”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二课”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现阶段“二课”是教师下达任务、检查成果的组织模式,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中,不能对学生起到专业上的引导。

2.2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课程结构方面,虽然都设置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学时,但实践学时大多在课上完成,均围绕教学大纲、作业要求范围,没有与实际项目等挂钩,且设计成果多偏向概念化,对于结构、材料等实际生产要素考虑较少;校企合作方面,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没有将课程成果和企业需求很好地结合,合作趋于形式化、表象化。

2.3 课程设置缺乏时效性

“二课”时效性也存在较大的缺陷。①时间时效性:将“二课”放置在假期、如暑假实践实习,使得“二课”与第一课堂时间段跨度较大,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衔接和互补,其次是寒暑假本身周期较长,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无序的状态;②空间时效性:“二课”学习基本都处在校外,如果不系统地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和规划,容易使得课程脱离第一课堂偏向形式化、娱乐化,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2.4 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

“二课”考核制度较为单一,因为课程成果没有生产的实际作用,所以对师生来说仅限于获得学分、评职需要,不能获得现实的收益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来看,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二课”,考核成果以提交实践报告为主,并未注重“二课”产生的实际效果,激励机制缺乏,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形式。从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根据设计类学生的特点设置激励机制,促使其自觉自愿投入“二课”[21]。

2.5 专业特色同质化

四川传媒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存在与其他高校共性的问题,专业特色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模糊,没有很好地将学院传媒特色与专业相结合、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办学定位趋于同质,培养方式差别无几,严重的同构倾向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22]。

3 产品设计专业第二课堂发展路径

3.1 制定细致的教学计划

第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对课程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特别是要在第一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具有可行性的“二课”教学大纲,依托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总体设置,完成详细的教学计划进度、教案等相关文件,将一、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具有一个完善的预备方案,为之后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制定有效的实施预案。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规划,完成教学大纲之后,要依托教案制定有效的课程实施预案,对课程内容、行课过程、课程环节、时间安排等进行设计,确保课程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产生的效果及时记录与反馈,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第三,制定直观的课程成果展示。课程的成果展示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二课”实施效果,对于课程的建设具有促进、激励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成果展示发现课程实施的优缺点,及时优化课程内容。成果展示可以依托不同的平台进行,如线上网络、公众号、线下展览、教学成果汇报、刊物发表等形式。第四,制定完善的课程反馈机制,完善的课程反馈机制可以有力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优化,不仅是对课程作品、成果的反馈,还应包括:①课程规划中的优势与不足;②课程实施中的优势与不足;③行课中课程设计的优势与不足;④根据课程成果对参与人员的奖惩制度;⑤依照课程反馈优化课程设计。

3.2 加强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构建“二课”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方面,侧重点在于课程内容,首先要按照专业特色针对性地设置“二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太过形式化,为学生提供针对专业的课堂平台,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其次是整合教育资源,将通识课程与企业、项目等挂钩,以提升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课内与课外方面,构建“二课”应最大限度地使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如组织线上教学、网络化管理、数字化统计等,使课程深入社会、行业、企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3.3 教学形式多元化

首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线上大数据平台的检测和统计,通过学习曲线来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激励,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线上互动环节更为贴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23],混合式教学可以延伸教学范围、扩展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其次实行一、二课堂互补模式。“二课”是第一课堂的扩展和补充,所谓的“第二”是相对于“第一”来说的[24],因此要依据第一课堂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针对性地对“二课”进行设计,紧跟第一课堂的主体内容,利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点为主,使一、二课堂实现对接和互补。

4 产品设计专业第二课堂实施方法

4.1 第二课堂建设总体设计

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第一课堂讲授,还需要“二课”的扩展,要结合四川传媒学院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从现代技术、传统文化、产品创新3 个方向出发,利用数字、传媒等技术手段,对“二课”进行方案构建,如图1 所示。①课程策略:总体的课程设计与方向。②课程主体:分为执行主体、参议主体和学习主体。执行主体包括校、院、系三级,对课程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进行规划;参与主体指教师引导、参与教学任务;学习主体指学生进行课程参与和成果反馈。③课程载体:教学方式主要依托网络、线上手段并适当结合线下手段,内容依托公司项目、科研项目、设计竞赛、讲座。④课程方向:根据不同的具体设计内容划分为技术知识为主的现代技术、文化知识为主的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为主的产品创新3 个方向,包含文、工、艺三科,并且以工作室为载体,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全面。⑤课程结果包括课程成果和课程考核,其中,成果指具体设计作品、结题课题及企业项目、竞赛成果等,考核指学生课程学分、教师评职依据及参与师生的其他奖励等。⑥课程目标:最终达到本学院产品设计系建设目标,“融创一体,智造共行”,即将现代技术、传统文化和产品创新融为一体,将数字手段与传媒理念融合并行,以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为核心,培养具有市场化视野、符合地方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图1 产品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图

4.2 第二课堂教学特点与方式创新

四川传媒学院“二课”构建利用学校传媒专业基础平台,打造全面化、专门化、动态互补化、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其中,全面化指课程总体设计与教学形式全面化,依靠完善的教学设计机制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更加系统性。专门化指课程方向专门化,依托工作室平台并结合三大课程方向,使课程划定在符合学校发展特色与地方文化、经济特点范畴内,防止课程内容大而空。动态互补化指一、二课堂间的动态互补,具体做法是①课程设计时,将第一课堂与“二课”根据进度内容设置不同的互补指标,如课程M,指标为{M1,M2,M3,…,Mn};②在每个指标课程任务完成后,及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进行量化评价,建立每个学生各指标分数S(score),指标分数为{M1S,M2S,M3S,…,MnS};③利用数据分析对各指标分数人群进行归类,将相同指标以及格线为标准归为一类;④将第一课堂M 指标与“二课”M 指标对接互补,区别于传统实践课单向授课模式,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指标,取长补短进行差异化“二课”教学,如图2 所示。

图2 “二课”动态互补模式

4.3 第二课堂教学方向

“二课”的建设需要新的路径,随着新技术、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推动着产品的发展和演变[25]。四川传媒学院是以传媒为特色的高校,因此将产品设计专业与传媒特色结合,以数字技术、传媒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二课”建设,将课程内容范畴扩展到实体产品以外的服务设计、信息设计等,如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程过程与设计作品的模拟转化,利用传媒技术开展课程成果推广与传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参与度等。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输送新鲜血液[26]。加之“二课”多数以课外、校外为主,有利于将课程与四川地区的地方产业、文化结合,使“二课”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研究热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7],如天府文创设计、成都博物馆文创设计等。工作室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通过教学、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28],工作室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提供教学资源的场所,也是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引入企业的资源项目,将“二课”与实践项目对接。目前学院产品设计系下设4 个工作室,即绿色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信息产品设计工作室,利用工作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了解产品设计流程、运用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等专业技能,再结合项目、科研、创业、竞赛等,更好地为“二课”建设提供平台。通过上述3 个方向的建设,如图3 所示,在具体的“二课”开展中,即可以针对性地对某一方向的课题进行突破,也可以将3 个方向结合,三位一体地解决课程问题。

图3 “二课”课程方向建设图

5 结语

产品设计专业“二课”的建设,要从系统性课程设计、互补性课程方式及特色性课程方向等方面进行构建。课程设计方面,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明确课程主体,制定包含课程规划、课程实施、成果展示、反馈机制的课程计划,并依托多元化平台与手段保证课程的实施;课程方式上改变传统单向授课模式,利用双向互补模式,根据动态的量化课程指标反馈进行针对性“二课”教学,起到与第一课堂对接互补的作用;课程方向要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与技术平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地区社会需求进行,防止课程脱离实际。通过以上课程模式与运行机制使“二课”产生实际的效果,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具备专业性的设计人才,为产品设计专业“二课”的实施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产品设计成果
智能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冷·暖》
《教堂之夜》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