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研究
——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例

2022-05-30袁芳袁莉

湖南包装 2022年2期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

袁芳袁莉

YUAN Fang1YUAN Li2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1.School of Ar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Chongzuo, Guangxi, 532200;2.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1 洞察与分析——信息设计与课程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信息之间的相互交融,使得各学科、各领域等因素相互配合而产生多维度、多样化、跨领域的信息围城现象。各大高校主要通过“信息受众需求”与“即视图像文化”这两个板块之间的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以此来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设计人才。

面对数据可视化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信息架构师、信息设计师等专门从事信息相关领域的职业应运而生。各大高校的信息设计类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从只注重传统视觉传达领域的图形创意、设计表现到交叉学科融合、设计思维整合、设计方式转变[1],从专业课程的角度来说,高校信息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然而,纵观信息设计的课程建设与未来发展来看,并没有融入“思创融合”“课程思政”等元素进行教学思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缺失”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课程思政”“思创融合”的普及力度还没有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第二,当下更多的信息设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大多从非命题式的图形、符号、形态等技法进行设计探索,并没有将德育、人文素质、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等内容的学习引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第三,没有切实深化课程观、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转变教育观念以及实施教学方式创新等。

2 设计与转向——信息可视化的表现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对于当下的受众已不再是新鲜词汇,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数据信息的传播也不再是传统语境下以树形为主的传播模式,而是在融媒体或全媒体媒介下以扁平状为主的传播模式。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内容不断地进行拓展延伸,以一种新的媒介融合的态势不断叠加壮大。信息内容从小到大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还是质量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对人类的认知方式与沟通形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主题内容也随着多元化的信息与时俱进,不仅在可视化的主题表现上追求直观易懂的效果,还在受众对信息需求层次上建立有效且具有逻辑的思维模式。

以高校的信息设计课程为例,在信息采集、信息架构、视觉转化、符号传达和行为劝使这5 个部分的基础上[3],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可视化设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切入,以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信息可视化的符号转化与探索性设计。在挖掘传统文化符号的同时梳理出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信息的既定特征与内在规律,有利于民族文化、民俗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归结为以下几个解决方法:第一,大力引入新技术。信息图形化设计中引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等新方法与技术,使其从平面向三维、功能向意义转变。第二,加大思政教育融入力度。高校信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融入德育、人文素质、红色文化等思政元素,使其从非命题式的技术探索向半命题式的文化思考转变。第三,确立以信息设计课程为例的具体改革内容。从课程属性、学情分析、内容设置、融入方法、教学思路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深入挖掘信息设计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其从宏观层面向具体细节转变。第四,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让教师的教育观念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树立创新精神,实施教学创新,让教学方式从继承性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变。

3 融合与创新——润物无声的思政元素渗透

3.1 打造非遗的民族认同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特征,而新一代青年学生在成长中由于鉴别能力不足、经历尚浅,能否在当前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显得日益重要。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政治与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4]。此后,全国多数高校开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在专业方面建立并完善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体系。

本文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背景下,对信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觉悟也得到升华,这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近年来在信息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经验,对信息设计课程从课程属性、学情分析、内容设置、融入方法、教学思路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问题式、合作式探索学习,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刻意引导学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从课程属性分析。“信息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显示,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设计的概念、历史、分类,并掌握一定的数据推导能力、图形转换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图形、符号、形态的技法探索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从学情分析中显示。信息设计课程开设在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包含80 学时,4 个学分。将此课程设置在三年级是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高、难度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两年的基础性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才可能很好地融入这门课程的学习。尤其,课程的教授对象几乎都是“00 后”,依据中国青年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00 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较为突出[6]。第三,从教学内容设置上来分析。教师运用问题引导法,将思政元素引入到课堂学习与作业设置中,以当地的非遗文化为依托,使用半命题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一定主题范围内探索性学习,适当地设置实验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来进行实践探索:首先带领学生去花山岩画景区实地考察与体验;其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分配好任务去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初步的方案;再次通过各种试验找到合适方法进行后期的设计制作;最后从融入方法与教学思路上分析,让学生聚焦身边非遗故事的数据信息,以“数据映射非遗的社会形态”为切入点,强调数据推导、视觉转换与非遗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以非遗叙事为中心、将复杂的历史数据进行简单的视觉呈现”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据与图形的转换能力。在提升学生专业积极性的同时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的群体中打造非遗的民族认同感。

3.2 确立以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由于花山岩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元素,学界对它的研究与探讨还在继续,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处在探索尝试阶段。以“花山岩画”为主题元素引入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在当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将其有效地融入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信息设计课程更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

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不仅让学生在艺术资源库里寻找有关花山岩画的历史内容、视觉图像、绘画方式、材料技法等创作素材,还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骆越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实景图像的感知能力与创作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从教师的实践教学出发,在信息设计的教学设计上设置“递进式”的课程作业。设立以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具有“思政元素”的设计竞赛训练。首先,在班级中模拟竞赛进行演练,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具备实战能力。例如:针对性地设立花山岩画的主题,让学生组成以3-5 人为一组的设计团队共同合作来完成课程前期作业。其次,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带学生参加有关“红色文化”主题的设计竞赛。例如:作品《花山岩画》(图1),以花山岩画为主题结合信息设计来进行招贴设计。画面主要以花、山、岩、画4 个字体为视觉中心,利用半立体的表现手法进行呈现。在岩画信息的可视化方面,直观清晰地介绍了花山岩画的主要内容、绘画风格、画像内容、绘画方式、地理环境等。这幅作品最终在广西第九届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红色主题板块获得了一等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意能力,又体现出他们的团队合作综合能力,更注重了学生“德+智”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主题竞赛的成绩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此课程体系的教学水平,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教学模式。

图1 《花山岩画》信息设计

4 教学与实践——“崖壁上的敦煌”

4.1 确立以花山岩画为主题的教学目标

随着东盟博览会在中国召开,广西众多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备受关注。被誉为“崖壁上的敦煌——左江花山岩画”同样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16 年7 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引起世人对骆越文化、左江岩画群的研究与思考。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其地理位置、保护与开发、作画年代、材料技法、图像绘画、舞台表演、城市景观设计等深入探究,但在花山图像视觉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的角度来探讨的书籍、文献却少之又少。因此,课程从“左江花山岩画”的图像视觉出发,将其融入“信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并以问题引导法贯穿教学始终。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方案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主题开展,让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花山岩画的研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其次,在“教学思路”方面,要基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础上分析它的构成形式、艺术价值在信息设计中的视觉呈现,如何才能有效便捷地为受众呈现独特的骆越艺术。最后,在“实践环节”方面,本着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从花山岩画的图像叙事、图形符号、色彩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探索新的表现方式与视觉效果[7]。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第一,左江花山岩画由于其图形元素的单一性,限制了它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发展,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第二,正是由于这种祭祀或庆祝的固有印象,让学生在岩画的视觉应用与艺术表现上可以提取的元素少之又少。第三,原始岩画上几乎没有文字记录,让学生在图像识别、图形转换的可视化表现上又遇到了瓶颈。而目前只有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各地市的中小学融入岩画元素进行非遗的传播,但都是表面复制式、元素提取式的直接应用。在整体的推广、应用、传播方面还是不够灵活,视觉表现形式也较为传统、不够现代化。一方面分析花山岩画的视觉元素与构成形式,主要是由“蛙形人”“铜鼓”“动物”的造型构成,一般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再结合岩画中蛙形人物的姿态来分析,整体画面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或庆祝仪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视觉的语言对花山岩画的造型特点、图像种类、构成形式等进行认知、思考与探求,如表1。课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贯穿全部的教学过程,按照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予不同的指导,在看似不可能的逻辑下寻找创意点,让最终的教学成果呈现更多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如图2。

图2 教学思维导图

表1 左江花山岩画元素分析

4.2 设置以可视化设计为主的教学思路

信息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将从花山岩画的图像叙事、图形符号、色彩语言、岩画象征来深入洞察,带领学生从可视化视角去分析岩画背后的故事。第一,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分析,岩画有着2 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与文明,蛙形人像为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述说着千年来骆越祖先图腾崇拜的精神象征,画面的主题常以祭祀或庆祝的群体形象出现,图像大多分布在左江流域的200km长的陡峭岩壁之上,形成了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强大图形叙事的场域空间。第二,从图形符号的角度分析,花山岩画中有上千个人物图像,这些图像造型大多呈现“蹲踞式”的蛙形人状,不论是正面、侧面均为双臂弯曲向上、双腿弯曲向下的状态,具备了2 500年前生活在左江流域的骆越先民及其壮族后人对蛙图腾崇拜的特征。第三,从色彩语言上分析,花山岩画的图形颜色为赭红色,大多为简单轮廓的粗线绘制,而没有具体细节的描绘与其他色彩的添加,呈现出人影轮廓的影像,“故不少学者将其图像称为‘影像’或‘投影’‘平涂剪影’造型”[8],传递出魂灵不死、生命永恒的祖先崇拜的壮族文化,时至今日壮族依然保存着祭祖文化。第四,从表征意义上分析,目前发现200 多处形制相同相近的岩画图像,从分布范围、数量、空间跨度等方面来看,象征着原始的骆越祖先已形成氏族或部落社会,图像构成方式已成为族群的标志性图案以及族群联盟统一、聚合、认同的表征与象征符号[9]。

4.3 信息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的展示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实践教学又是艺术设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的教学都考验着教师对课程内容整体的把控能力[10]。同时,学生也在专业上不断经历思考、突破、创新的过程,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文化、民族元素进行设计与创作。下面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成果展示,作品《无字天书——花山岩画》主视觉元素是围绕骆越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欢快场景进行表现,同时融入众多人物、动物、铜鼓、环首刀等花山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以铜鼓为背景,结合渡船、人物像、羊角钮钟等图形将晦涩难懂的古老岩画进行立体的场景化呈现,在配色上也选用岩画的固有色——赭红色进行表现。整体画面运用信息设计中的图解类型进行详细解析,让受众在图与文的相互配合下清晰地了解岩画所传递的内容,如图3。

图3 《无字天书——花山岩画》信息设计

作品《崖壁上的敦煌》将岩画的信息整体分为画像内容、分布地区、岩画数量、文玩地理、绘画形式及文物保护6 个部分,融合可视化手法进行简单的视觉化呈现。主视觉元素利用岩画的主要分布流域——左江的地理位置为背景,以蛙形人物祭祀或庆祝的场景结合岩画山体进行可视化设计。画面中的颜色使用富有历史感的淡黄色来表现,突出岩画悠久的历史,让受众直观有效地看懂岩画所呈现的信息,如图4。

图4 《崖壁上的敦煌》信息设计

综上所述,在信息设计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去体验非遗的民族魅力、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还更加深入地挖掘了历史信息背后可视化的现实意义,并在课程结束时以展览的形式汇报此课程的教学成果,如图5。

图5 汇报展览

5 结论

“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于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环节中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将岩画艺术与高校课堂结合是一种新的创新形式。文章从当地非遗——“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出发,结合信息设计课程,让学生深入田野实地考察,在实践中探索岩画的图像叙事、图形符号、色彩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的新表现方式与视觉效果,努力建立以“花山岩画”为主题的系列课程体系,为花山岩画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左江花山岩画
“五花山”的由来
观岩画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木棉花英雄花
题花山寺壁
悠悠左江情
魅力左江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广西左江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探析
阴山岩画